close

 

       當我們發現並看見自己內心裡的那座冰山,就能更進一步為自己的人生更新改版。

       近幾年我學著向內心挖掘,並回看自己的人生,才終於意識到「不自信/自卑」的木馬程式深植心底,對我造成很多方面的影響。看見不自信木馬程式的存在,讓我知道自己為何以往總是容易自責、內疚,還擅長收集罪惡感,可我雖然知道它的存在,卻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防毒軟體,能夠阻擋並移除它造成的自我傷害。

       但從我靈光一閃,決定依據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畫出自己的內在冰山,清楚看見所有的內在因素如何一層層相互連動之後,我感覺內心深處那隻名為「我不夠好」的木馬終於被揪出來,並且被攤在陽光底下逐漸消融。

       冰山圖將內在自我各部分具象呈現,讓人看清越往下探就越接近核心痛點。木馬程式就是埋得最深也最關鍵的心理地雷,學著移除它,才不會總是無法克制的引爆和被其操控,可它畢竟已經卡在心裡很久,滲透毒害許多心理層面,所以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持續清理餘毒。在完全清乾淨之前,總還會殘存一些舊的連鎖效應,我們可以試著事前預防或暫停反應,以免它繼續摧毀自己的自信與內在價值,又或破壞與別人之間的互動,並且慢慢地運用新版程式為自己覆寫改版,畫出新的冰山版本。

       我還在改版的路上,但深感破解內在冰山對我的幫助,我覺察到更多自己狀態,也更迅速能轉換到新版本。我實在很喜歡「冰山理論」,還想繼續學習更多,所以讀到陳茂雄老師所寫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時真是開心,因為陳老師不只將冰山分層簡化,更好理解之外,還將如何畫出自我冰山圖的步驟一步步拆解,只要跟著書上章節操作練習,我們不只能畫出自己的冰山圖,也能增進自我覺察的能力,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也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自我覺察讓我們發現某些搞不清前因後果,但總是困擾自己的問題,並透過冰山圖呈現問題所在,源於內在思緒與外在言行的相互關聯。我們能重新認識自己,特別是認識自己有哪些慣性,了解我們的慣性是如何養成的,以及這些慣性對我們產生哪些好的與不好的影響,並進一步學習改變,才能不受慣性的束縛,讓我們的潛力與影響力發揮出來,達成人生目標。

 

破解內在冰山,改變人生版本三步驟

       陳茂雄老師《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一書中分為三大部分,我認為就是幫助我們深入覺察內在並加以轉化的三個步驟,我的讀書心得也會依據這三步驟分別整理:

1.重新認識自己:自我覺察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自己面臨壓力之下的慣性反應模式。
2.畫出個人冰山圖:說明及瞭解冰山分層各要素如何影響外在言行,透過自我對話畫出冰山圖。
3.轉化冰山版本:學習轉變冰山分層各要素舊思維,讓冰山1.0版本更新為2.0。

第一步:重新認識自己,找出面臨壓力之下的慣性行為反應

       當日子平順的時候,我們並不會覺得自己的言行反應哪裡有問題,但當我們在面對比較困擾棘手的問題時,常會不自覺地重複某種應對問題的行為反應,以致於我們有感某種人生情節像既視感一般熟悉地反覆上演,「為什麼好像總是發生一樣的狀況?」這種不對勁的感覺,是因為我們「失衡」了。

       薩提爾認為,人生由「自己、他人、情境(外在任務、目標或事件等)」三個主要架構組合而成,現實人生的各種問題也脫離不了這三件事。三角關係的平衡,薩提爾稱之為「一致性」,是理性、幸福的選項,缺少任何一種架構,都會產生「不一致」的行為,於是心裡湧現一股不對勁,概括為: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等四種行為反應。找出自己慣性反應的行為模式盲點,使我們的行為趨向「一致性」,也能讓我們能夠發揮自身特質及影響力。

       很重要的關鍵認知是,「一致性」並不代表永遠說真話。

       一般會認為要「心口合一」,但若未兼顧「自己、他人、情境」,還是不一致的表現(比如,說想說的但傷到別人)。一致性,在於一個人所展現的行為,是否為「有覺察」、「有意識」下的作為。因此,只要經過充分覺察而且是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就算是表現出貌似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的行為,都算是一致性的。

       不一致的慣性模式往往讓我們產生受害者心態(如覺得總是討好的自己很委屈),也就是我的受苦都是他人及環境所造成的,我是無能為力的。但具一致性的行為(如有意識的討好),雖然不保證總是能夠帶來好結果,但是我們比較能接受自己的作法,因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及為什麼決定這麼做」。(p.157-159)

       不一致的行為反應模式看起來像什麼樣子?以及該學會改變的重點是什麼?

1.討好型/老好人:偏重他人和情境,忽略自己。(p.39-44)

       習慣忽略自己的需要,所有責任攬上身,委屈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遇到壓力時的直覺反應念頭是,「只要我再多努力一點,就可以解決問題」。要學會要求別人,學會說不,讓別人承擔屬於他們的責任,有話直說,避免因為害怕傷害他人拐彎抹角。

2.指責型/自我中心:偏重自己和情境,忽略他人。(p.44-48)

       習慣忽略他人的需要,將所有問題歸咎他人,常常只會給人壓力,也不會替他人著想,遇到壓力時的直覺反應念頭是,「只要我再給別人更多的壓力就可以解決問題」。要學會在檢討別人前先反省自己,聆聽他人,學會尊重不同意見及個性迥異的人。

3.超理智型/法官:偏重情境,忽略自己和他人。(p.49-53)

       習慣用事證、數據及邏輯講更多道理,或檢討各種程序來應對,遇到壓力時的直覺反應念頭是,「只要我能夠將道理講得更透澈,就能說服別人,解決問題」。要學會提升情緒敏感度,能解讀他人心情之外也能適當表達自己,適時跳脫規則框架,發揮創意。

4.打岔型/逃避拖延: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p.53-57)

       習慣拖延逃避,覺得自己無法處理,所以問題越來越嚴重,也對自己越沒信心,遇到壓力時的直覺反應念頭是,「只要我不去想,我能躲過一陣子,問題就會消失!」要學會相信自己必須也能夠掌握命運,從設定小目標開始逐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想最近發生讓你感覺衝突、阻礙或困難的事情,當處於壓力狀態下的時候,自己的念頭更偏向哪一種?雖然我們視情況都可能會展現這四種行為,但通常會傾向偏重於其中一至兩種,試著讓自己「對號入座」,以便看清楚自己的反應。

       這是畫出內在冰山的重要第一步,先從看見自己如何面對及回應壓力開始,接下來是破解內在冰山各分層,並畫出自己的冰山圖。

相關文章:破解內在冰山,重塑人生版本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