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十月份哥哥的咖啡廳開幕之後,天天下班回娘家煮飯和老爸共進晚餐的行程就從我每日的既定規劃中取消了。

現在除了週末午間會在店裡和爸爸固定碰面之外,平日晚間下班後我也多半直接回自己家,很少繞去店裡,更別提再去娘家,這才想到和家裡的貓咪近三個月來碰面次數也剩不到五次。

原本維持兩三年的生活習慣,就因為一件事的發生大幅改變,讓我的一日路徑與生活內容隨之調整,逐步轉換成新的慣性。

週間某天下班,我為了拿東西所以特地去一趟店裡,蹭杯熱拿鐵喝之外,也和爸爸閒聊兩句,得空片刻的狀態和我們週末併肩應對忙碌的狀況不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所有的相聚,都必然刻意」,正是因為我抽空前來,才又多見爸爸一回,比起週末更有時間與他多說些話,如果不是刻意,我們怎麼會有機會見面?

和其他人的見面,也都是如此。

開始工作後大家各自忙碌,可能就算在同一個地點工作也未必能時常碰面,更或許與朋友分處不同的城市,每回與朋友相約吃飯、交換禮物都得提前一些時間確認彼此的行事曆,找出共通的時段,再討論要約哪家餐廳等等,這些過程,都必然需要刻意為之,也需要我們願意去問、去回應,相較起不邀約的輕鬆自在來得更費心力。

就像我們總說家庭擺第一、家人很重要、朋友不可少,但實際上我們投入在這些關係當中的時間,未必與他們的重要性成正比,檢視自己的行事曆安排,實際量化可能更有感,就算天天能見面,我們也未必真的有花時間在彼此身上。

都說相處品質比份量來得重要,現在覺得倒是一半真切,因為若是連半刻時間都沒有,再怎麼注重品質也無法有互動,可有空的時候,也或許我們會覺得「還有時間」所以分神忽略。如果,我們沒有特地留心,保留時間專注在彼此身上,又哪會有那些精心相處的美好時光,與一同經歷的美好回憶呢?

也曾聽說過,真正深刻的關係,毋需刻意經營。所謂的「毋需刻意」,我認為是不需勉強自己去討好,不必想法子硬擠話題尬聊,不用特地想著我應該要怎麼待對方好,雙方都能以最真實自然的狀態去維繫關係,也能放心在對方面前展露真實。而讓我們能以最放鬆姿態相處的人,通常也是自己足夠信任,在心底存有份量的人,所以就算一陣子沒聯繫,我們也都能體諒對方的忙碌,可不等於我們從不需要花心力或時間去維繫。

如果「毋需刻意」被解讀為你不必理我,我也毋需理你,人在天涯各自安好,等某日想起或有緣不小心碰到再相見,感情依舊深厚,才代表我們是真朋友,那,很有可能我們會失去很多朋友。

有的朋友也許真的要很久才能見一次面,也有的朋友即使久別重逢卻也很快就能重拾舊日默契話家常,可闊別許久再見並非代表不會以其他方式聯絡。若只憑著緣份卻誰也從不主動,曾經累積的好情誼也會日漸淡去。

想想那些從人生中淡出的朋友,只要我們不經營、不花心思,LINE或臉書不多加回應,他們很快也很輕易地就會退出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確實有緣份才能讓彼此相遇,但緣份需要特地經營,才能一直延續。

那些我們為別人挪出的時間,那些別人為我們騰出的空檔,那些我們傳的訊息,那些別人給的祝福,這些舉動都是「刻意」,都是因為心裡在意,也因為彼此都願意,才能串起令人感動與值得珍惜的情誼。

所有的關係,都必然刻意,因為不刻意,就不會繼續下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感關係 相處模式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