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年初,因為生活狀況前景未明,有形的原因來自於經濟壓力,無形的原因來自於自我價值低落,內外夾攻讓我不時陷入極度的焦慮,那時歷經一番身心的折騰,我才總算與「焦慮」變得熟悉,比較明白自己該如何與焦慮共處

近來,因為承接一個專案,年前有許多工作得完成以免延誤國外的後續程序,每天上班我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緊繃與急迫。總是怕事情做不完,做完一件還有下一件,感覺待辦事項完成的速度很慢,又卡著許多等待別人確認的事項,這種想做的事還很多,能做的事卻很有限的情形,雖不至於勾起像去年那般簡直逼近恐慌的狀況,可也讓我始終感覺有東西哽在喉頭,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就像有誰持續掐著我的喉嚨似的,這感覺我並不陌生,是我犯焦慮時的具體徵兆。

而我知道,如果我帶著這種狀態下班直接返家的話,接續我會做出哪些事。

我會急著回家,因為想要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返家前趕著買晚餐,買晚餐的時候就算不太餓,可是覺得自己忙了一天想吃好一點,所以會買過量的食物自我補償。回家後,我會想著「要趕快全部吃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所有的東西都掃進肚子,而不是想著有的東西其實可以冰起來之後再吃。這種不經思考的過量進食,事後總讓我覺得有罪惡感,可我也會馬上安慰自己明天吃少一點就好。

用餐後,我會馬上安排接下來要做的事,書看完一章了,然後呢?來寫日誌,然後呢?更新臉書,然後呢?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喜歡的事做了個遍,塞滿回家的空檔以感覺今天很有收獲,只要一停下來,我就會覺得好像還有事沒做,我還漏了什麼?我是不是少做了什麼?顯得格外擔心、急躁。

在這樣的情境下,我的喉嚨也絲毫沒有因為下班休息而鬆綁,還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臟鼓動得特別用力。之所以可以描述得清楚,就是因為我曾經如此持續地逼迫自己,覺得自己不可以浪費時間,直到我突然驚覺,「我到底在急什麼?我到底在趕什麼?」

所以,雖然最近幾乎天天上班時都覺得喉嚨被掐住,但我意識到這樣的狀態若繼續發生會對我的身心造成什麼影響。因此,我會先設下一定要離開辦公室的時間,然後,做好心理建設,我不再像以往一樣執著於將每天的工作計畫「清零」,也不會把事情做不完和我做事不認真、不夠好畫上等號,我知道我盡力了,這就夠了。

離開辦公室後,我會刻意地切換狀態,以讓自己放慢運轉速度。每個人的心態調適能力不同,像我就是會需要好些時間讓「工作的我」變成「生活的我」。

而對我而言最有效的轉換方式是,下班後在外頭停留一陣子。不管是走到下一個站牌再搭車,又或是去超市繞一繞,總之,我不要直接跑去買晚餐然後趕著回家。這樣特地繞去其他地點,騰出時間的作用,是為了藉由變換地點的過程讓自己的身心明白,「我已經下班了!」,進而破壞衝回家、快速用餐、塞滿空檔的慣性反應。

每當我這麼做,回到家時就會覺得心裡變得更輕鬆了,就算我還是有讀書又或寫文章,也能用更悠閒的心情享受,而不會規定自己一定要念多少、寫多少,或多久時間以內我一定要完成。

放下與放慢,對我而言始終都是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練習的課題。

我有時還是會不小心回到舊模式,想透過完成多少事的外在表現,來判定自己是「有用的、夠好的」。所以,我會很想確定每一件事的狀況,想把每一件事都很快做完、做好,因此變得緊繃,只專注在我想要完成的目標,把我能控制的事變得越多越好。

可也正是這種不喜歡遇到「未知與失控」的念頭,讓我在面對未知時總是太過焦慮,因為如果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我不能掌控的事,為我帶來不如預期的結果,我更不想要面臨隨之而來那種覺得「我很差勁、我有夠糟糕」的感受,看似焦慮的表現實則帶出內心深層的脆弱。

這是我近日從自身生活當中獲得的寶貴體驗,那些卡住、困擾我們的人事物,其實大多都與自己的內心課題有關,只看我們有沒有解出它們其中的關聯。

現在我會告訴自己,我只有一雙手,不可能抓住生活中所有的事,也不需要貪心又急躁地想要一次解決很多事,實際上不由自己決定的事太多了,我無法掌握的事比我以為的還要多,如果我每一件懸而未決的事都要掛心,那我的心會負荷太重。工作上有好些事的狀況都未能明朗是正常狀況,而以後也還是會一直如此,我只需要認真看待但不見得需要緊繃應對。

放下,才有辦法一件件好好處理;放鬆,才有餘裕一件件好好體會。工作狀態不必延續變為生活狀態,為自己找到切換的管道,下班後才能放下、放鬆,與放慢,並找到適合的方式與「自己」好好相處。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