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破解內在自我痛點的時候,意識到「追求完美」正是讓我在遭遇陌生事物時倍感焦慮的根源——我希望一切完美,是因為更害怕自己被人發現其實「我不夠好」。

這看似矛盾的心理連結,卻是我以往難以擺脫的心結,自貶與自卑的心態導致我總是不自覺地逼自己要做好很多事,不可以顯露脆弱,我「必須」夠好、夠完美才有資格被愛。

當我認知到自己被這樣的信念自我束縛之後,我便學著鬆開不自覺的隱性完美,並坦然接受「我們都必然會有被討厭/討人厭之處。」

看看身邊的人,就算是面對再怎麼親密的伴侶或摯友,都難免會有某個當下,突然因為對方的某句話、某個行為,甚至是一晃即逝的某個表情感到不快。可是,因為彼此間的情誼足夠深厚,所以我們不會為了一小部分的不舒服而抹殺彼此的情誼,且願意選擇忍受或包容。

例如,我欣賞朋友很有主見,有時卻也會為對方忍不住的強勢干涉感到不舒服;我喜歡朋友很有想法,有時卻也會因為對方想太多反覆鑽牛角尖感到疲倦;我欣賞朋友勇於嘗試,有時卻也因此映照出自己想迴避的懦弱;我喜歡朋友思路透澈,有時卻也會為對方太過犀利的意見心裡難受。優點,也可能會帶出缺點。

相同的,我們自己也一樣,不要以為自己完美無缺。好比,我知道自己不想隨意出口評斷別人的事,但如果別人正需要我的同仇敵愾,我保持沉默可能就讓人覺得很沒感情;又或是,我不太直接表達與人相左的意見,我只會默默想辦法達到目的,知道我真實想法的人或許就覺得我頗有心機。看別人或看自己都一樣,好與壞是一體兩面。

正因為看別人與看自己都一樣,不管做得再好再完美,既然我們都必定會有「某處或某個瞬間被討厭」,我實在毋需對「完美」又或是「受人喜歡」的自我要求還繼續堅持。這並不是乾脆自暴自棄,或讓自己直接變成討人厭的對象,而是我理解想達到完美是多麼耗費無謂心力的苛求,因為理想標準根本遙不可及。

我開始接受「不會完美」的事實,也感覺以往為自己戴上的面具碎裂了,真實的自己總算能好好呼吸了。不完美不等於我不好,不完美等於「真實」

我從「想被所有人喜歡」的深層執著轉換到「必然被討厭」的釋然,這過程歷經了一段時間自我更新與改版,這種轉念並不是負向的解讀,反而是終於明白,我不必也不該為了讓自己被喜歡,所以花費心力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或偽裝自己以贏得別人的喜歡,還自認非要達到這些條件才值得被愛。

我只需要知道,我想要做什麼樣的自己,平心接受每個人都有討厭別人的權利,與自己也會被討厭的狀況,這都是本來就會發生的事(我想,這也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帶來的自在)。即使如此,那些願意愛我的人,也會像我愛他們一樣,可以接納那種偶爾被刺到的感受,並明白彼此本就不完美,這些小磨擦原本就無可避免,但我們依舊選擇愛對方,愛這段關係。

別人喜不喜歡我,是別人的事,我無法代為決定,而我喜歡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我們必然會有被討厭的部分,可我喜歡難免會被人討厭的自己,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我認識 自我接納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