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覺到自己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是源於我終於意識到自己深受「不被愛與自卑」的痛點所掌控。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拼命追求與表現完美,以掩飾我內心自覺的不足感,並證明我有值得被周圍的人所喜愛的資格。
我內在的信念於是刻下了扭曲的認知:除非我是完美的,不然我不值得被愛,而完美主義就成了我認為能讓自己獲得被愛的方式。
因此我一直沒發覺自己被這種「怕被人發現我不夠好」的畏懼推著前進,也為了要讓別人都覺得我哪兒都很好,所以我慣性討好,努力地配合與達成別人要求、別人的開心比我自己的快樂更重要,與壓抑自己的情緒及感受只允許微笑示人。縱使旁人說我EQ好、說我人緣還不錯,但我自己清楚,我其實並不快樂,我不過是戴上面具偽裝自己是個好人,只因為我更害怕別人討厭我。
而這些心態與想法,都是在我終於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之後才逐漸變得清晰,在這之前,即使我有感覺心裡總有股說不上來的空洞感,但我不知道到底哪裡不對,明明我很努力了呀,為什麼我還是覺得不快樂呢?「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那時是這麼想的。
我在幾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圖文書中看到相同的困惑和不解。書裡的小主角是三年級的「郝完美」,童言童語地描述她身為「完美」但卻覺得自己「不完美」的生活,一語雙關的呈現面對「完美」時的掙扎和迷惘。
每一則都戳中我隱隱作痛,不知道是心疼書裡的郝完美,還是心疼我自己?
但在認知到完美主義對我負面的影響之後,我便想試著克服它、擺脫它,以減少對自己的高壓統治。為此,我開始著手多瞭解「完美主義」的樣貌。
完美主義是需要克服的缺點?
《完美主義的陷阱》一書中,認為完美主義是世界觀,不只是以「不足」的信念為核心,還必須要對旁人隱藏自己的不足,所以給自己極大的壓力拼命呈現完美無缺,過度要求自己必須要達到難以企及的標準,因為心裡認定唯有我們達到那樣的標準,才值得受人喜愛看重。
但不是做人行事設下高標準的人就有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還會希望讓「不完美的自己成為完美」,所以時常因不完美的自己焦慮不安,正是這種因羞愧而產生的害怕推動完美主義者想把一切的事做好,過著防禦模式的人生,想盡辦法迴避任何會讓自己顯露缺點的狀況。
所以完美主義者很重視事情的過程與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安排,如果有預期之外的事發生,就算最後的結果如己所願,完美主義者還是無法開心,也無法承認事情是成功的,會認為沒能掌握好一切的自己很「失敗」,直接否定自己的努力與價值。
這點看法與我先前讀過的《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一書類似,都認為完美主義會成為「自我妨礙」,因為沒有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更會不斷地為自己打分數,所以一旦情況變艱難,完美主義者便會因為有失敗的可能而無法妥善應對,是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完美主義其實是天生的優勢?
《內在恆定》則認為,完美主義是本性、是自我成就的關鍵力量。因為完美主義者會主動去試著弭平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反而是能夠引導人通往潛能的優勢,因此,它並不是一種病症,不應該被污名化,它只是需要受到管理,而不是消滅。
當完美主義被貼上負面標籤,我們就很容易接受「完美主義」是需要被根除的缺點或問題,以為我們只要滅除了完美主義,生活的每個層面就會改善。
可如同「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負面情緒也具有正向的提示作用,當我們懂得管理情緒,不只能減少心理壓力,也能用更適當的方式回應及表達情緒。「完美主義」也相同,它是一種人格特質,並不是需要被克服的「問題」,我們要學的是有意識的駕馭完美主義,誠實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無意識的被完美主義所傷害。
完美主義之所以會帶來傷害,是因為將力氣花在追求那些符合社會成功價值的標準,以為透過那些外在事物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結果卻永遠難以滿足。如同幾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圖文書中分享文豪莎士比亞曾說的:「為了追求更好,我們損毀了原已夠好的。」" Striving to better,oft we mar what's well. " 我覺得這是很「完美」的詮釋。
對「完美」的追求欲,很容易陷入永無止境的地步。人生更該留意的是如何活出完整的自己,明白自我價值不必經由他人認可,把能量轉為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完美主義會活化及喚醒人的意識,和催化我們做出行動,當我們接受自己心中就是有追求優異,與想要積極探索理想的衝動,並能在觀察到完美主義發作的時刻,有意識的做出回應,如此一來更認識與更懂得應對自身的完美主義特質,便能妥善運用內在求進步的能量完成想做的事。
觀點矛盾但其實有共通之處
一本書說,完美主義是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另一本書則提到,完美主義根本不是問題,看似衝突的論點,但分別閱讀之後我認為其實有共通之處。
它們都提到,完美主義者錯把完美主義當做得到成功的「唯一」途徑,真正要做的,不是去符合外在條件,而是瞭解自己的內在動力與發揮天賦。以及,完美主義者心中都會有個批評的聲音,也很擅長自我懲罰,因此需要學會善待自己,像對待朋友一樣友善回應自我內心的批評,消化自我對話帶來的負面作用。
而完美主義者也常陷入二元思維,不是成功就是失敗,覺得沒有做到完美就引以為恥,認為沒有生產力就是懶惰鬼,對於「結果」過於執著,如果無法放下對結果的過度重視,那我們會持續地在「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與「我會失去我擁有的」的恐懼中循環。
面對未來的結果,有太多作用的因素,我們不可能控制未來,試著投入與欣賞過程與放下輸贏之心,專注於體驗過程而不只是追求成功的結果。
最重要的一點,是認知到,「我失敗了」和「我是個失敗的人」是有差別的,前者是指單一事件,後者則是人格標籤。如果我們只允許自己只准成功,而拒絕接受其他現實的存在,那就難以擺脫對「失敗」的恐懼,接受退步與失敗都可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並懂得與其和平相處。
讀完這兩本書後,原本對「完美主義」抱著「欲除之而後快」的我,變得不再那麼排斥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了。我先前確實曾期望能改善這個「缺點」(我意識到這也隱涵著我認為自己只要沒有完美主這個缺點,就會更完美的念頭),也明白我不是不能要求自己做得更好,而是要懂得欣賞過程中努力把事做好的自己,與不再糾結或挑剔過程中不盡人意的細節,如此才能更加靈活運用「完美主義」的內在動力去嘗試更多事,和接受有完美主義的我,也是真實完整的我。這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輕鬆!
我們無須否定自己身上的任何「特質」。當我們能接納它們、欣賞它們、管理它們,它們自然就會帶領我們發揮真正的力量。
下一篇,我會整理出兩本書對於完美主義的分類,有助於我們更認識完美主義的不同傾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