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小孩在理解較多詞彙之後,因為發現他人可以明白如
此的表達方式,且獲得他想要的回應,開啟了這樣的認知是興奮的
,便看見這歲數的孩子有時會呀呀地說個不停,加上肢體動作,急
欲讓人明白他要些什麼,不熟識的旁人見了,有時得猜上幾次或問
上幾回才能確認小孩子想說的話,可若是親密的家人,只消點小動
作或支吾幾聲就可以知道意義,像是練就了互通心靈的特殊能力般
,那都是因為緊密的生活及投注在意,於是擁有默契,三言兩語便
能夠察覺全意。

  這般「能力」在情感關係之間也能發現,可能晚餐時間才想著
吃些什麼,母親便準備了心裡想吃的菜餚;可能思路混亂急切地想
說些什麼,字句的順序拼湊得零落,他卻一聽就能回答,又或送了
好友禮物,剛巧是她需要且正準備購買的,那一刻,他們和自己相
視會心微笑,心頭流過溫暖,這之中眼神交換與舉止動作的感受,
旁人無法體會那種微妙。

  並不是每個密切往來的人都能與自己產生默契,那需要些緣份
加上長時間相處,對彼此的價值觀、個性、脾氣及喜好等等都有相
當程度的了解或雷同,慢慢地熟悉後,發現雙方之間產生了某些不
必言談就能了解的事,語氣高低就知道對方情緒,表情變化就知道
對方想法,能感受細微處的雙方往往都會有較親近的情誼,相處模
式也較為輕鬆愉悅。

  與人同有默契的感覺自在,說話較易理解,行動較易接受,可
是有默契不代表之後完全不必溝通或有話不必說,要保有良好的默
契仍需有密切的情誼,雙方疏離陌生又怎會有心去在意對方的感受
或想法?而情誼來自於雙方的相互經營,兩方共同投入便能持續最
佳默契,想想,得花上多少的時間雙方才能達到心意互通?能擁有
這樣的情誼實屬難得,那並非如吃飯喝水般容易,所以我始終說著
「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