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工作之後,我有很多時間和自己相處,也開始浮現更多我想學習的課題,「關係」是共同的關鍵字,不管是與自己的關係,或與重要親友的關係,我都希望可以更親近。在這之中,即使母親已經離世,但我漸漸發現她留給我的一些想法,感覺這是另一種與她親近的方式。

  媽媽農曆生日時我寫了「不要活得像她一樣」,提及她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幸福過,而她那深悠的惆悵讓我學到的是,不要把「自我犧牲」當美德,在「能力限度內」為家庭付出就好,不要耗歇自己所有的心力。為自己著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照顧好不是自私,是對自己的責任,是把自己愛好愛滿。

  除此之外,我也一直在想,她到底是用哪些標準在衡量自己的人生,才會做出那麼痛的結論?

  也許,對她而言,人生就像一張成績單,上頭列的各項科目都以「幸福程度」做為分數依據,當她打下認為的最終評分時,就算這過程中有獲得成就、美好之處,到最後都不作數,只有最終評分才是她的人生結論。在她的成績單裡,生兒育女、勤儉持家等等科目,可能都被她打了很低的分數,縱使她鮮少與他人比較,整體自評成績還是讓她覺得幾十年的人生毫無幸福之處。

  如果是以「成績單」的方式看待人生,我們為自己打分數的時候其實是更加嚴苛的,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或可能與他人相比,羨慕那些我們認為成績優異的人,但每個人的人生樣貌各不相同,無從也不應比較。而我忍不住想,我若有多點時間能再和媽媽多聊聊,我會怎麼樣改變定義人生的版本?或許讓她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定義人生的方式,會決定自己如何看待人生。

  我想,目前的我會覺得人生像私人放映的電影,我是導演,這是只拍給我自己看的電影,不對外上映,所以沒有票房壓力,最重要的是,這部片要拍得讓我自己想看也覺得好看。

  若把母親的人生變成個人電影,她看完影片後,以滿分五顆星的評分來看,整體分數她也許只給自己兩顆星甚至一顆星,但是,數十年的電影有很多段落,我相信一定有過她覺得那當下是四顆星甚或五顆星的劇情,就是因為有過那麼美好的片段,所以再回頭看,才更對自己過往的某個決定倍感懊悔,當下沒有勇氣做出真正想要的抉擇,時間一久也來不及修正,所以之後的劇情走向才會讓她那麼難受。

  可惜的是我沒機會知道媽媽的精彩段落,和她可能錯過的重要決定,能夠讓她試著倒帶回看那些畫面的話,或許就更清楚能為她再多做些什麼了。在我眼裡,她的人生電影讓我敬佩不已,但她始終自我評價很低。

  這樣的遺憾也更提醒我,做為我自己的人生導演,我也要更留意自己接下來的劇情內容。回放一些過往的畫面,會發現當時覺得爛到極點的一顆星劇情,現在反而認為時機安排得恰當,理應給至少四顆星,或是相反的狀況出現,那時的好戲都只是假象,原來,星等的評比會隨著我的成長改變,沒有絕對,但還是期許自己導的戲能持續演出三顆星或四顆星的品質,並朝著五顆星邁進。

  人生不像成績單,只追求最後的高標滿分,我們更可以好好拍部人生電影,不管別人覺得好不好看,不管影片類別是熱血勵志劇、狗血劇、浪漫劇又或宮鬥劇,只要自己認真投入拍攝,拍出一部自己喜歡也覺得好看的戲,就值得了。

  你/妳喜歡自己現在的人生劇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