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因為疫情影響,與遠在異國的另一半只能用視訊連線通話,我們聊起居家隔離有人被罰款的事情。

  我:「有人因為不遵守居家隔離的規定,所以被罰百萬,還被強制執行罰款。」
  他:「是喔,居家隔離的規定不是最近才定的嗎?有這樣的法源依據啊?有經過三讀嗎?」

  聽他這麼說,我就迅速上網查了居家隔離的規定內容和立法的過程然後向他說明。

  他:「開罰單可以理解,但是居然還可以強制扣銀行存款和保單,這樣執行上不會有問題嗎?」

  他又繼續追問好些法規相關的問題,我被激起一陣惱火,覺得他問題很多,好像是我解釋得不清楚似的,為什麼要一直質疑我?

  當這個念頭一出現,我瞬間爆笑出聲,「喔天啊,我都忘了你是質疑者!我是盡責者啊,難怪會被你激怒。」我恍然大悟。

  他對我突如其來的笑感到不解,「什麼質疑者?為什麼會被我激怒?我沒有想激怒妳啊?」

  我和他分享最近看的書《理想生活的起點》當中,提到人面對「期待」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傾向,「期待」分為外界期待與內心期待,根據我們面對這兩種期待的反應傾向,大致區分為四種人:自律者、質疑者、盡責者及叛逆者,每個人都會有一種主要的傾向,並受到其他另外兩個傾向所影響(書裡的架構如下圖)。

四種傾向.jpg


  這四類人面對「期待」的想法是:

  自律者:紀律最重要,這都是我該做的。
  質疑者:我會願意做,但你得先給我一個合理的說法。
  盡責者:我的看法不重要,你要我做什麼我都做。
  叛逆者:規矩就是要被打破的,你無權限制我,我想幹嘛就幹嘛。

  以面對像居家隔離這類規定為例,四類人的反應分別是:

  自律者: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我明白了。
  質疑者:為什麼要這麼做?給我理由,我需要解釋。
  盡責者:我會讓你知道我能做得多好。
  叛逆者:別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做!

  依照書裡的測試來看,我主要傾向是盡責者,而他的特質看起來是傾向為質疑者,(前一篇文章提及我以前擅長收集罪惡感,其實也與我是盡責者相關,會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達成外界期待而感到內疚),所以我從來沒有好奇過居家隔離的規定是怎麼來的,只知道如果哪天萬一需要居家隔離,遵守規定不出門對我而言不是件難事,但他身為質疑者,就是會想要知道事件的相關資訊和探究原因。

  我在看這本書時,也因為看懂彼此的差異,才終於解開我在相處上的一些困惑。我喜歡和他天南地北談天,因為他看事情的角度與我不同,會提出我沒想過的問題和觀點,很有趣也常逗得我笑,但有時候他的提問會讓我覺得很尖銳,感覺好像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似的,我覺得如果自己講不清楚,好像顯得我沒仔細想過或顯得我很笨,偶爾會因此覺得心裡不舒坦,還覺得他很煩問那麼多幹嘛,可原來,這就是「質疑者」啊!

  書中內文寫到,「質疑者和盡責者的伴侶關係,質疑者不斷需要原因、資訊與合理性,容易因此激怒盡責者」,我看到內容時還點頭如搗蒜,因為我是盡責者,他提問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認為他希望我回答,所以覺得自己應該要找出答案,但其實他對很多事都有自己的觀點及疑問,他就是會先有質疑,會想問「為什麼要這麼做」,我還提醒自己要記得他就是愛提問,是對所有人所有事都如此,那「並非刻意針對我」。

  結果還是等到被激起情緒才想起書裡的例子,但也正好給我機會驗證,我倆親自演示書裡說的特徵狀況,更是印象深刻。了解自己如何回應期待,有助於我們面對生活上的困境,促進自己完成該做、想做的事,或明白如何與不同類的人相處,有時候並不見得真的是對方故意不理會又或是刻意惹人生氣,可能只是彼此對同一件事的期待認知不同,所以反應不同而已。

  不同,不等於不對、不好,更重要的是了解差異,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方式。

相關文章:原本就會不一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感關係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