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1—看見內在冰山,增進自我覺察力
微笑閱讀:《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2—運用自我對話,破解個人冰山

       在這趟探索內在冰山的旅程中,第一站,我們找出面臨壓力之下的慣性行為反應,重新認識自己如何應對外界狀況;第二站,我們運用自我對話,繪製個人內在冰山1.0版本,看見了自己心裡那座冰山的模樣。

       接下來出發到第三站,向更高難度挑戰,這次的行程可能會花比較多時間,過程也許會經歷一些坎坷,我們會看到自己的痛苦,但請相信自己一定有能力能夠辨識並克服。這趟走完,會讓我們看待人事物的眼光及角度變得不同,原本的1.0版本內在冰山,會融化蛻變成另一個2.0版本,雖然旁人看我們依舊是我們,但其實,我們已經不一樣了。

改變人生版本第三步:學習轉化與改版內在冰山

       只要兩個步驟就能畫出個人冰山圖?當我們願意花點時間仔細探究,認真且坦然地與自己對話,剖析起來就不難,可更不容易的是,看到原有的冰山版本,然後呢?我們能怎麼更新版本?

       薩提爾認為,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事實上我們也隨時都在變。改變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會因應時間自然改變,會因為環境需要而改變,也會因為個人內在誘因而改變。而所謂的「改變」分為兩種,並非指自己要否定、終止或消滅舊有的自我,而是要懂得接納舊模式,從中擴展並發揮新的功能,讓生命能夠「轉化」。

       我們的內在冰山1.0版本,是人生所有經歷積累出來的形狀。薩提爾提醒,我們不必否定或抹滅過去的自己,而是應該肯定自己走過一切的辛苦、努力及貢獻。現在,我們能藉著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體認僵化的觀點帶來的自我限制並將其瓦解,理解自己未被滿足的渴望,及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和換成新的作法,為自己找出新的可能性及新的選擇。以及,加以練習實踐,逐漸養成凡事努力兼顧「自己、他人、情境」三要素,趨向一致性的行為模式,也更能做真實的自己。

轉化內在冰山底下各分層要素

1.覺察及轉化情緒(p.123-177)

       不一致行為模式的背後,藏有在各種情境之下都一再且重複自動顯露(或不顯露)的情緒模式,這會造成我們無法好好的與自己相處,或與他人溝通,以喜、怒、哀、懼四種主要情緒對應到不一致行為來看,其實不難理解。

       討好型的人傾向委屈犧牲,壓縮自己的需求,容易展現哀,不易展現怒;指責型的人傾向施壓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容易展現怒,不容易展現哀;超理智型的人傾向以理服人,視情緒為干擾,所以喜怒不形於色;而打岔型的人則傾向迴避拖延,不面對問題及需求,只展現喜,不容易展現怒哀懼。

       先看見自己面對各種狀況的慣有情緒,才能夠進一步練習轉化反應。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能夠擁有「所有的」情緒。理解並練習書裡提供的「情緒管理四步驟」,幫助自己轉化情緒反應(p.102-108)(也可參考:《情緒解鎖》的讀書心得讓自己活出所有情緒

(1)面對情緒:相信每種情緒都對我們有助益,標註情緒類別,承認與接納它們的存在,能讓自己用理性客觀的眼光看待情緒。練習運用「我訊息」來覺察自己的情緒,及背後的觀點和期待。

(2)接受情緒:解讀情緒的訊息,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情緒?接下來想做些什麼?答案會反映內在冰山的「觀點」和「期待」,藉此讓自己獲得更多根據來評估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3)處理情緒:加入理性思考,評估自身觀點是否有所根據?自己的期待是否務實可行?考量所有利弊得失後再決定如何反應,而非只是隨著情緒反射式回應。學習兼具理性及感性的應對方式,一是覺察到情緒後,視目前客觀情境後考量理性反應(我很難過,但在辦公室不宜大哭,我回家再哭);二是接收到他人觀點後,弄清楚自己的感受再思忖如何反應(老闆要我對客戶說謊,但我覺得害怕所以不該做)。最後,使用「我訊息」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也能提升處理情緒的能力。

(4)放下情緒:放下,除了讓揮之不去的情緒不再產生干擾之外,就是自問,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是否「歡喜做、甘願受」?「歡喜做」,是經過充分自我覺察後所做的選擇,覺察能為自己帶來新的選項;「甘願受」,既然這是我的選擇,而不是他人或環境強加於我的,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承擔起責任。這能檢驗自己即將採取的行為,是否出自於自己的選擇,以及此選擇的後果是否為自己所可以承擔。  

       在面對及接受階段,使用「我訊息」進行自我對話,有助提升覺察自身情緒、觀點及期待,而在處理情緒階段,則是以「我訊息」將自己的情緒觀點及期待說出來,如此才能度過及放下情緒事件。

2.轉化觀點模式(p.181-209)

       當我們面對牴觸自身價值觀的「特定情境」時,常會不由自主做出自己不喜歡甚至懊悔的反應,雖然事後告訴自己不要再犯,但當那種特定情境又出現時,仍忍不住又做出相同反應。薩提爾認為,這種慣性反應和我們內在冰山中的「觀點」要素有密切關係。

       「觀點」指的是,個人觀看事物的論點,個人對人事物的「主觀」看法、詮釋及評論。觀點有強弱深淺之分,由淺到深的觀點可用念頭、想法、假設、結論、價值觀、信念等不同詞彙表達。就算是相同的事件,對每個人的觀點影響強弱都不同,反應出來的行為也會不同。

       要轉化的觀點,是像價值觀及信念這種比較深層的「核心觀點」。

       核心觀點通常源於幼時所經歷的重大而影響深遠的事件,也或許來自成人之後的重大成功或失敗經驗,並且具有「應該」及「永遠」的特質。我們會經常以「做人/做事應該要……」的句型表達,代表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不管是過去、現在及永遠都必須遵守這個觀點,不能有例外,而且這個觀點會對生活產生全面的影響(比如,做事應該要追求完美,因此不管在什麼層面上都會一貫呈現)。

       核心觀點必定為我們帶來許多好處,所以我們才會想繼續維持,但它同時也可能帶來些壞處,會導致我們總是陷入自動化思考。自動化思考像是我們開啟「自動駕駛」模式,如不需思考就能刷牙,有人問你3乘以7等於多少,你不需計算就知道答案是21這類熟能生巧的事項,有助於提升生活效率,但來自於核心觀點的自動化思考,不見得能提升我們的效率,甚至會誤導我們,形成錯誤的結論,跟著採取錯誤的行動(比如,不完美就等於不用心、不好、不對)。

       因此,轉化觀點的關鍵,是先了解我們有哪些核心觀點,以及這些核心觀點會讓我們產生什麼樣的自動化反應,以便接下來學著鬆動核心觀點,並清楚如何充分利用核心觀點的好處,避免核心觀點的壞處。

       試著探索自己的核心觀點,問自己小時候的重大事件是什麼?產生什麼影響?形成什麼核心觀點?這個核心觀點是否對我產生「全面性的影響」?每個人通常不只一個核心觀點,但也不會有太多核心觀點,而且可能核心觀點間互有相關。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試著回溯自己為什麼會覺得我「做事應該要完美」?腦海中閃出幾個畫面,其中一個是我小學背99乘法背到大哭,因為媽媽逼我要背完才能吃飯,這讓我意識到,那時的狀況讓我無形中種下「我不夠好,沒把事做好,所以媽媽不愛我」的念頭,形成了「任何事都應該要做到最好才值得被愛」、「不可以讓媽媽/重視的人失望」等核心觀點,讓我總是過度努力和配合討好,逼自己要做到完美(可以對照我的冰山1.0)

      我們的核心觀點絕大多數是好的,例如負責、堅持、誠實、掌控全局,幫助他人等,之所以帶來壞處,問題是出在它們僵化且沒有彈性。例如「誠實」當然很好,但如果將它無限上綱到「永遠應該要」誠實,那可能會惹來不少麻煩,破壞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要學著堅守這些好的價值觀,但同時也要避免它們變成「僵化的觀點」,試著找出可以不奉行核心觀點的「例外情境」以鬆動核心觀點,讓我們「有時可以不」奉行那些價值觀,以使自己有彈性。以及,學著在碰到觸動自身核心觀點的事件時,練習讓自己喊暫停,「這事情會觸動到我的核心觀點,我要先停一下思考,是要奉行它還是視為例外?」

       例外情境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都因人而異,只要能符合我們自己認為的一致性就好。再次強調,一致性的行為不保證總是能帶來好結果,可是,總是要試誤後才能調整得更妥善。

       以我自己「任何事都應該要做到最好」(完美主義)來看,我很有可能會浪費時間過於吹毛求疵,因此,我雖仍會自我要求要把事做到最好,「但是」以符合截止時程為優先,把事情做完比做得完美更重要,而且在這種情境下,就算我「不完美」,我也不會以此自我批評,這就是我為自己找的「例外情境」。

 

       我個人認為,「轉化」的步驟最不容易,卻也是人生改版最重要的關鍵,因為這一站讓我們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這篇僅整理出如何覺察轉化情緒,與轉化觀點模式的部分重點,我尤其喜歡書裡每一章節都附有情境案例可供讀者練習,實際操作演練,設想感受與深入思考,都能幫助我們更加瞭解自己,和發現以前沒看到的事。

      下一篇,我們會繼續瞭解如何轉化渴望與期待。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