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我對話,自己對自己說話,我指的是有意識的對話,而非那種隨時隨地從心底冒出來,往往帶著負面批評或指責,說著「你不對、你不行、你不好、你不可以」的這種聲音,這類像是自動播放般的話語,夾雜著過往的真實經歷,原意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以更適應生存環境,像是生存本能儲存在腦海裡,有些時候這確實能警示危險,但太放任它們否定自己,也會讓人越來越沒自信。

  也許我們不容易關掉這種負面訊號,但可以藉著增強正面的聲音,減輕它們對自己的影響,我在練習覺察情緒或是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覺得「有意識」的和自己進行自我對話給我很大的幫助,我個人把「有意識的自我對話」分為兩種,各有不同的作用:

一、自我提醒:提醒留意當下眼前狀況,以及用以鼓勵及肯定。

  當我遇到勾起負面情緒的狀況時,負面聲音會強勢進入,「想辦法罵回去啊!妳怎麼那麼沒用!」聽到這樣子的指責時,我會在心裡回話,「我知道我的痛點被踩到了,但我可以有更適當的回應。」我在學習中卡關的時候也是相同情況,批評聲音直面而來,「妳做不到的!妳學不會的!」而我會這麼告訴自己,「我只是現在還沒想通,再給我一點時間就可以做到。」

  那些「負面訊息」會重演曾被別人指摘、阻止、責罵的經驗,聽起來很讓人難受,但其實可以把它視作想討人關注的孩子,所以我會使用「第一人稱」的「我」回應,代表我看見它了、我接住了,而且我會為此負責,它就會變得小聲一點,也會讓我更注意接下來自己的應對。

  在狀況結束或學習告一段落後,我也會記得鼓勵自己,「妳做得比上次好!有把想法說出來!」、「妳撐過去了!比之前進步了!」使用「第二人稱」的「妳」來稱讚自己,像是旁人給予肯定,會比使用「我」來得更有力,更能給自己強力應援,我在《學得更好》書中也看見這樣的說法,提及在自我對話中使用第二人稱的「你」,會比用第一人稱的「我」有效,因為第二人稱比較有權威性,所以人們更有可能聽從自己腦袋裡的聲音。

  自我肯定的部分使用第二人稱比較容易聽得進去,效果更好,但這同時也表示,像被人指著鼻子罵的自我批評,一樣會被我們聽進心裡去,讓我們想相信那些負面訊息才是對的,所以,察覺負面聲音開始放送的時候,記得我們除了毋需全盤接收,還能有意識的選擇正向話語回應。

二、自我提問:用來掌握自己當下的狀況,以及確認做法。

  自我提問常接在自我提醒之後,延續前頭勾起負面情緒的狀況,我會再進一步確認,「我現在生氣的程度如何?我不爽的原因是什麼?我接下來想怎麼做?」學習卡關的時候則是,「我卡在哪裡不明白?我要使用哪個關鍵字找答案?我想要怎麼統整資料?」事後我也會問自己,「哪裡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怎麼學得更快?」藉著提出疑問讓自己的心思專注在思索答案上。

  自我提問除了讓人當下能集中心志,我們還因此能獲得自我回饋意見,及事後反思有自省能力,釐清答案的過程也有助於把事情想清楚,同時也是管理情緒的好方式,在湧現情緒的時候,不是順著情緒下意識的反應,而是有意識的對自己提出問題,這讓自己能夠稍微拉開心理距離,離情緒風暴一步之隔,看著「我」的立場,促使自己理性面對和有效解決問題,衡量現實狀態,而不只是想著怎麼批評自己或他人。

  當我們了解自我提醒及自我提問這二種「自我對話」的作用與使用的時機,就會更懂得設計自我對話的內容:負面的自我評斷用「第一人稱」回應,自我肯定記得用「第二人稱」才較能達到激勵的效果,而自我提問則是藉由提問讓自己專注,為自己找到相對應的答案。而自我對話的練習也有助於讓我更清楚能夠怎麼和別人溝通,我知道使用第二人稱「你訊息」的句型因為帶有權威性,主觀陳述我對你這個人的觀感想法,常常使聽者感到受評斷或被命令,所以與人對話時,我會優先選擇用「我訊息」溝通,就像非暴力溝通當中示範的對話句型也多半以「我的感受」為開頭,比較不會引起對方情緒反彈,拋出問題時,我也會想著怎麼問才比較能讓對方表達出更確切的想法及感受,讓我保持對對方的好奇心及關注,對話也更能延續深入。

  自我對話並非只是無意義的自言自語,而是能幫助自己釐清感受和增進自我認識的方式,留意自己心裡的聲音,有意識的決定自己回話的內容,和自己好好說話,自我對話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想法及給自己應援的力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我認識 自我對話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