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幸福快樂的首要之道,在於一個人願意成為他自己。」(“The chief element of happiness is this: to want to be what you are.”)—伊拉斯謨斯(Erasmus,人文主義思想家及神學家)

        這些年的生活體驗,讓我更加認同這句話的意涵,「願意成為自己」,代表願意看見自己的全貌、認識自己的內心、喜歡自己的存在及接納自己的一切,與願意做真實的自己,我尤其覺得「願意成為」這四個字特別有力量,由我賦予決定權,主動做出抉擇的積極,所以不管需要經過多少時間與學習,我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及決心,讓自己展露出真正的模樣,也願意承擔這個抉擇所有的責任,與承受所有後果,這是對「成為自己」這件事說「我願意」的宣言,而幸福快樂,是在我投入做自己的過程中所衍生的產物,所以毋需將追求幸福與快樂當成人生目標,因為它是成為自己的附屬品,它會自行跟上。

        專注在「成為自己」的前提是要認識自己,我從觀察自己生活中的微笑時刻開始,藉著發覺並記錄讓自己微笑的人事物,瞭解自己喜歡什麼、生命中該留下什麼,與釐清它們觸動我的原因,並據此取捨對我而言重要與不重要的事,用「微笑」當做斷捨離的標準。

        在這般有意識整理心靈的過程中,我減少了一些人際活動,放下一些我沒興趣的事,生活並沒有因此翻天覆地,又或收獲什麼重大翻轉的奇蹟,但很重要也很確切感受到的,是生活內容簡單舒服許多,我能把時間及心力放在我想做的事情上,自在的表現出真實的模樣,與更懂得欣賞我生活中的微笑時刻。

        以往,我常常只留意到那些不開心和不順心的事,因此總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好、不夠開心,直到我開始練習觀察自己在生活中展露笑容的時機,我的「好事雷達」也因此變得更敏銳,我才體會到,微笑不見得總是來自己跳脫日常的事,比如出國旅行、比如認識新朋友,更多的微笑是原本就存在平日生活節奏裡,只是因為太過習以為常,所以被我們忽略。

        這般刻意的自我訓練讓我看見,生活裡本就好壞事參半,不開心的時刻一定有,但不代表開心的時刻比較少,生活中並不會「只有」不好的事,也「還有」不少好事,我後來才真的看見以往被我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視而不見的順心好事,明白並不是我生活裡的好事真的變多,而是視角不同,所以看見的風景就不同。

        若以「花園」來比喻生活,以前的我,就只看到花園裡刺眼的雜草和枯萎的花樹,覺得我的花園實在不夠吸引人,所以拼命想拔除它們,但經過留意微笑片刻調整目光焦點的鍛鍊,我的視野擴張,現在能看到花園的全景,才留意到花園裡其實還包括那些原本就長得茂盛美麗的花草,只是我以前認為它們本來就應該要長得好,只將它們當背景,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當我能看到花園整體的樣貌,也就更懂得怎麼維護,我明白花園中會有必然發生的自然循環,有好事就會有壞事,是很正常的,而身為花園的主人,我能做的就是有耐心地持續清理一定會冒出頭的雜草和枯萎的花樹,並且繼續灌溉照顧原有的美麗花草,欣賞它們所帶來的風景,如果我想要,還能種下新的植栽,為自己變化花園的景緻。

        透過書寫微笑紀錄的持續自我觀察,我看見讓我展露笑容的許多人事物原來一直都存在,我身處在平和愉快的環境裡,身旁的人們都很善待我,而且每天的生活都串連著許多讓人開心的事,我才知道,自己的生活其實並非只是「還不錯,就這樣」,而是「已經夠好了」,讓我每天都會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這些以前忽略但早就已經得到的美好事物。

        認識自己,從看到讓自己展露微笑的人事物開始,我們選擇留存在生命裡的人事物,都是塑造我們成為自己的關鍵,你為了什麼事、什麼人而笑?什麼樣的時機、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你由衷歡笑?看到自己的笑,就會看到生命中的重要。

 

相關文章:做自己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