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英文老師聊起隨著疫情趨緩,我打算重新執行延期的計畫,我們說著第一次上課時我還在無業休息中,之後她幫我練習英文面試,接下來聽我分享找到新工作,到現在我工作將滿一年半了,我們笑談時間過得好快!

想來我依舊覺得,這兩年對我而言意義重大。

休養生息一年及重返職場一年加上獨居,這段日子我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這才覺得現在的我真正地把人生劇本重新拿回手上,而不像以往,只在自己的人生裡當配角。

畢竟,當人生配角的日子輕鬆很多。不管是順從父母的意思又或跟隨另一半的想法,聽別人的話過日子,很多事既不用自己動腦筋傷神,也不用想著自己得承擔多少責任,感覺都有別人扛著了,我舒服開心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夠了。

那時候我真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極了,不只有游刃有餘的職場、隨心所欲的生活,也有幾個能談心的好朋友,一切都挺好的,就算回過頭去看,我也覺得那時的自己是幸福的,只是,總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而且我也說不上來到底少了「什麼」。

現在我大概知道差別在哪兒了,我雖滿意自己的生活現況與品質,但其實我並不那麼喜歡自己。我擁有的美好都成了定義我的條件,我得維持那樣子的生活、性格與一切,我得做得夠好、證明我足夠好,才有資格喜歡自己,才有資格被別人喜歡。

所以,就算我不是那麼喜歡職場的人際氛圍,我還是在實質利多之中選擇留下;所以,就算我不是那麼喜歡某些朋友的頻率,我還是想被認為是個好人選擇來往。我配合他人、討好環境,也委屈自己、壓抑情緒,以保有我原本擁有的「美好」而且還覺得人生本來就該如此。

我沒意識到自己用「外在條件」來認定我「夠不夠好」,我沒能打從心底地愛自己的本質與存在。也因此如果我覺得自己哪方面沒做好,可能會破壞我心裡認定的「完美狀態」時,我就會焦慮與陷入自我批評的循環裡,不斷反芻覺得自己很糟糕。

於是,我偽裝自己,當「自以為別人眼中喜歡的我」,我會按著別人的劇本演出,當個配角還認為自己演得好,從沒想過我總是自動奉上自己的人生由人拿捏,還隨時為自己打分數,把人生視為一張成績單,要求自己每個項目都要拿高分,卻老覺得就差個幾分才算過關。

這個未曾察覺的價值觀在母親過世之後被打破,當我看懂她自評自己的人生項目樣樣不及格時,我才發現自己那麼像她,也才察覺到我一直在自己的人生裡當配角。

所以我開始學著把自己當人生的主角並做出改變。我辭掉原本的工作,想著大刀闊斧直接到國外與另一半重新開始,抱著人生會有奇跡轉捩點的想法興奮地看待自己踏出這一步,但疫情發生讓我止步,變成我隻身一人留在原地。

現在回過頭去看,這個意料之外的狀況其實才是讓我得以活出自己的關鍵契機。若我當時順利出發,想來也是依賴另一半出主意更多一點。但因為所有的計畫都被打亂,生活型態全然改變,再也沒人幫我做決定,我得學著傾聽自己的聲音,並承擔做決定的後果,我一路手忙腳亂地與「未知」打交道。

這才發現自己面對「未知」的應對能力有多差,休息一年之後我陷入焦慮、恐懼、自我懷疑,各式負面情緒與自我批判的谷底,因為以往能用來認定自我價值的外在條件不復存在,我無法不否定自己。那時總想著當回以前的配角,跟著別人的意見去做就好,自己都不用多想多好,當自己的人生主角一點都不開心啊。

當情緒風暴猛烈襲來,那些可以讓我肯定自身價值的事物都已經消失,真實自我的狀態全都顯露,我這才終於認清事實:原來我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差勁。這是我從未意識到的事,所以我十分訝異。

可還好我相信自己能夠成長與轉變,相信自己就會產生力量。我想學著更喜歡自己,便開始學著進行心靈改版,花時間檢視與破解自己的內在課題,並為自己找出更新改版的方式且努力練習,漸漸地我感受到自己的變化不再慣性自我貶低、不再試圖討好,也不再壓抑或隱忍情緒,樂於接受也喜愛獨一無二的自己,不再想著去做別人認為的好人,只做自己

現在,我不再時時手持人生成績單為自己打分數,我更將自己「升格」,不只是當人生主角,我還是人生的導演。我的人生是私人放映的電影,只為了自己而拍,不對外放映所以沒有票房壓力,我只在意這部片如何拍得讓我自己想看也覺得好看。

走出了自厭崩潰的狀態,專注在自己的人生與成長之上,我已經能有餘裕感謝過去脆弱的自己,承認脆弱的同時也會生出勇氣。心理上跌跤的經歷都是絕佳的改版機會,雖然很痛不想再繼續跌,可也正是痛過才會印象深刻。

我不想再當配角旁觀自己的人生,我是導演,我可以主導接下來的劇情走向,與擁有探索人生一切可能的主動權。雖然當導演不比當配角輕鬆也無法逃避責任,但卻能更加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就算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我也願意。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