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在學習自我改版的過程中,勢必會回過頭重新解析自身的成長軌跡,以便看清楚自己從小養成的初始版本是什麼模樣,瞭解自己如何處理與面對情緒、如何解決與應對人際互動、如何度過與回應痛苦等等面向。

除非我們是有意識地從旁觀角度去翻閱自己的人生故事,否則可能根本不會察覺自己有哪些價值觀與信念源自於原生家庭,也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走向漸漸地如同父母的翻版。

回頭檢視自己的過往人生帶給我很多啟發,讓我更看懂自己為何糾結於某些事,又或為何容易被某些情境勾動情緒,而這之中最讓我有感的,是我歷經了三次不同的「看見」,讓我驚覺,我的父母不再只是我的父母。

第一次,看見父母的能力有限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我的木馬程式

最近在學習「外化」這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有助於更看清楚自身的人格特質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以往我多半採取以切換視角的方式練習觀察自己,想像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當下的那個我是什麼樣子,比較偏整體性的檢視,所以會察覺到某個情境下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而外化則是更聚焦在某一個問題。

外化,按維基百科的解釋:「在具體的感覺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記筆記使通常存在於大腦中的記憶功能外化。在更為抽象的感覺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找藉口來使與我們行動相聯繫的罪責外化。」我感覺這類似於「都是別人害我犯錯,不是我的錯」的想法。

不過以我自己的認知及理解,我認為外化是將「我有問題」這個念頭轉化為「我是我,問題是問題,我不等於問題」,將「我」與「問題」分開來看,感覺更可以好好地專注在「問題」本身。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足夠好與我值得

每個人的性格都會有優缺之處,以往我很常只放大自己的缺點並糾結其中,所以常年受「自卑」之累。獨處時,從外到內都覺得自己哪兒都不好;在旁人面前時,則會努力表現求好求認同,深怕別人發現我不夠好,這種總是瞧不上自己與拼命掩飾缺點的心態,相當的自我折磨。

我花了不少時間從自卑走向自信,歷經了幾個階段:發覺自卑來自於自我批評,而我受夠了這種外表強裝很好但內心疲倦的日子,想從根源開始解決,於是我回過頭去認識原本很討厭的「自卑」,看清楚是什麼原因使我自卑,並發現它其實也具有正面的存在價值,是推進我成長的助力,這個認知使我轉變對自卑的看法,也連帶地讓我修正看待自身缺點的角度。

這其中最大的難關便是直面自卑的根源,練習接受不完美及接納不夠好的自己,一步步更新自我認知並逐步敞開接納自己,並且透過自我肯定及讚美的方式練習自我接納,我終於不再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或「沒價值的」,與擺脫尋求外在認可來證明自己有存在價值。而當我勇於直視心魔的存在並接納自己的脆弱後,我終於能夠像欣賞別人一樣欣賞自己,並且相信自己「挺好的、夠好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我一直對「認識自己」充滿好奇,所以我習慣性地會觀察自己的生活內容或內心活動,而每天寫微笑紀錄就像是在寫「觀察日誌」,從中釐清或更瞭解自身的價值觀及想法,再看是否有需要調整又或是可以繼續維持的部分。這種日常清理與整理心靈空間的過程,還挺符合我身為心靈工程師的身份,我也頗熱衷於「內在軟體維護/自我版本更新」的工作。

所以與「認識自己」有關的書籍又或文章影片等等內容,我都有興趣一覽,也藉著閱讀這些資訊的過程逐漸瞭解自己,以下是基本的統整:我的性格偏內向,MBTI是INFJ-T,屬於高敏感族群,具有冒牌者情節,也是個完美主義者與樂觀的悲觀者,還有乖寶寶症候群,而我的內在冰山是「不被愛」的課題,大五人格測試裡開放度、責任心及友善度都偏高……如果有需要,我還可以再多描述一點。

這些形容確實都是我,但,這就真的能代表我足夠認識自己嗎?還是,我不過是在尋找各種標籤往自己身上貼,試圖藉由各種測驗來拼湊出「我」是誰?這樣的自我提問,是我在探索自我版本的過程中,持續用來提醒自己的問題。

不要讓標籤變成自我限制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納自己最不想看見的那一面

「難以啟齒的秘密,往往與羞恥有關。」當梁秀眉心理師(也是我的書寫課老師)在10月18日晚間的講座上說了這句話時,我瞬間明白,這正是我的舊版核心信念「我不夠好」的根源情緒,也是讓人持續卡在「無法接受、不願意接納」痛苦之中的原因。我們最不想看見或最難以承受的難堪,往往與「羞恥感」有關,所以不容易面對。

會讓人心生強烈羞恥感的關鍵事件,未必是自己做錯什麼,但就是會讓人覺得自己很丟臉、很糟糕,下意識地就想把臉遮住,假裝看不見那件事或希望自己不被人看見,連帶的還有覺得對不起別人的罪惡感,讓人想與世隔絕或從這個世界消失,伴隨的可能還有對自己或他人的憤怒、對事件發生的困惑等等情緒,種種複雜的感受交揉在一起便形成「我不夠好」自我認知。

但直到我開始練習面對與學習更新心靈版本,往內挖掘探究之後發覺都會連結到「我不夠好」的核心信念後我才知道,這樣的自我認知驅動了其他價值觀與言行反應,我才看清楚為何自己從小便心懷自卑、沒自信,認為自己得要足夠完美才值得被愛,所以拼命努力做好許多事,討好他人做個乖寶寶,而且就算獲得別人的稱讚,卻仍舊覺得自己不值得。

而造成如此信念的關鍵事件,在我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畫面,就是令我心生羞恥的事,是我從未揭露過的秘密。直到我聽見老師說的那句話,我才總算搞清楚那種會讓我有感如芒刺在背、如尖刺梗喉的情緒叫「羞恥」。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接納」,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

最近越來越覺得「接納」二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為我深感它是不同課題的核心與內在力量所在。

不管是我學著更瞭解自己的情緒運作破解自己的內在冰山練習發揮同理心,又或進一步試著心靈改版,第一步當然是「自我覺察」,得先看見自己的狀況,才會知道可能的調整方向,但第二步的「接納」是我認為至為關鍵的步驟,有的事甚至不必前進到「和解」的階段,光是能接納就已經足夠平靜。

看見自己會被什麼樣的事勾起情緒是一回事,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與必然會發生,才能更瞭解如何更有效的處理情緒;看見自己最痛的冰山課題並不是很舒服的過程,可唯有接納自己的脆弱,才能進一步知道該如何療癒自己;看見自己其實可以更有溫度地回應別人的傷心,接納自己沒能做好的地方與願意伸出手接住別人,才能讓彼此的心更貼近;看見自己的心靈版本有哪些可以更新的程式碼,接納與感謝它們過往的幫助,才能夠更寬容面對自己的改版過程。

當我意識到,如果我光看見了卻無法承認與接納它們的存在,花上再多的意志力去與它們抗衡也未必有用,只會使自己持續地卡在難受的處境裡時,我體會到我們的許多痛苦都來自於「無法接受、不願意接納」,那麼,選擇接納,對我而言就是勢必得練習的學分,因為這是讓自己更好過的方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白日夢的力量》—拓展真實生活的可能性

通常不請自來,可說是突然造訪心靈的念頭,往往就是我們最寶貴的想法。——格克(John Locke),17世紀哲學家(p.12)

當我們提到「白日夢」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那就是浪費時間的虛幻空想、不切實際的空談,但其實,人類清醒的時刻大概有30%到70%的時間都耗費在各式各樣的神遊之中,只要不處於專注狀態下,我們的腦子裡隨時都有各種的思緒在打轉,反而做白日夢更像是預設的狀態。

近日的計畫該如何推動?想著怎麼安排一場愉快的約會?如果那時沒分手會如何?贏得彩券後錢要怎麼花?變成有名人是什麼體驗?各式各式關於現實的或想像的事,都會在我們的腦海裡產生畫面,這類帶有視覺化的想像是人類奇特的能力。有時候,正是這些靈光一閃的念頭解開了困擾多日的難題,又或是開花結果變成新的創見。

翻看這本書之前,書名讓我想起的是電影《白日夢冒險王》,劇中華特·米堤(Walter Mitty)時常倘佯在白日夢當中以致出神,他最偉大的冒險只存在於他的腦子裡,但因緣際會下他不得不跨出想像的世界,踏上真實且未知的旅程,過程中,可以看到白日夢的畫面常成為他做出後續行動的推動力量。我挺喜歡這部片的,不只是可以看見白日夢帶來的創意,也看見實際履行的重要性。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單純傾聽的樹洞變成有同理心的樹洞

與朋友聊起彼此在人際互動之間都體會到「同理心」的重要,她覺得我給予的一些回應挺有溫度的,我說,「我有刻意練過,妳覺得現在的我有同理心,比較會安慰人,那是我練習的結果」。因為以前的我,頂多就是個單純具備傾聽功能的樹洞。

應該是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就發覺自己還滿擅長當個樹洞,因為我願意傾聽且不批評,反應表現也比較淡定,更重要的是嘴巴還閉得緊不會轉述。所以甚至不那麼熟的人有時也會告訴我比較隱私的事情,我也因此會看到一些人顯露如釋重負的神情,因為他們終於找到可以放心傾吐的地方。

但站在我的角度,我深知那時的自己是什麼心態。一方面我覺得「那是你的決定、你的人生」,而我只是個旁觀者又不是當事人,事情也並非發生在我身上所以沒必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是我認為,面對別人那麼艱難才說出口的事顯露太多情緒有點不恰當,很可能又會戳到別人的痛點,所以,我盡量不特別顯露情緒,即使我內心可能也覺得評異。

那是我以為比較有禮貌的態度,所以我的回應與安慰通常都是直接給予正向祝福,「之後說不定會出現更好的結果」、「至少現在知道是怎麼回事」、「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我認為這麼做能提供一點希望感,為對方打打氣,也是一個稱職的樹洞該做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2—如何克服心理摩擦力?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1—為什麼我們抗拒改變?

為什麼有時我們提出更好的新改變或能帶來更好成果的新創見,身旁的人卻不買帳,或甚至連自己都很難持續做下去呢?

原因是出在人在面對新事物時總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可能是因為與原本的習慣不同,又或不想耗費太多心力重新適應,還有可能是新的變化帶來壓力,所以讓人心生抵制,那股讓人無法輕易地踏出腳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心理摩擦力」。

阻礙改變的四種心理摩擦力,包括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及反彈,書中針對這些摩擦力分別提出克服的策略,我覺得不只是在行銷上有用,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接受與適應變化,與為自己設計出更方便實踐的新改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1—為什麼我們抗拒改變?

這本書用一些行銷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創意和改變明明看起來很棒,但市場上的回應卻未如想像中的受歡迎?

原因出在,人們面對新的事物與改變時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而那股心理抗力就叫做「心理摩擦力」,因此,要想讓人接受新的事物或願意改變,重要的並不是讓新的創意或改變看起來更具價值或吸引力,反而關鍵是在於如何降低人們心裡的摩擦力,讓人們願意採取行動。

讀完書後,我認為書中所提的概念其實並不侷限於行銷層面,若轉為套用在養成日常生活習慣或自我成長方面也相當適用。

好比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實現某些目標而設立新的計畫,並希望據此養成新的習慣。想要身體更靈活健康,所以打算培養運動習慣;想要增進各項認知,所以準備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要減輕身體負擔,所以決定開始養成自己下廚的習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惜、遺憾與後悔的痛苦指數

前幾日與好友聊起彼此這幾年的生活轉變,和重大的人生事件帶來的想法和感受,後來好友問我,「那妳會覺得後悔嗎?」

我確實有想過這個問題,可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後發現,前些時候真的覺得後悔,但現在的我則是感到遺憾,梗在心裡的痛苦指數已經有所下降,而我希望待時間再拉長之後,它們會再淡化變成可惜。

對我而言,可惜、遺憾又或後悔,三者的定義和痛苦指數皆不相同,我一直在學著讓自己的人生少點後悔,所以在做出決定前,它們也會變成我衡量的標準。

1.可惜,是木已成舟的惋惜,痛苦指數最低。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FUN的力量》2—實踐樂趣

微笑閱讀:《FUN的力量》1—真正的樂趣

想增進生活的充實與滿足,懂得利用樂趣充電是一個好方法。《FUN的力量》特別專門剖析「樂趣」這件事,讓我們更能懂得什麼是樂趣,與怎麼樣讓自己活得更有滋有味。

書中提及,所謂「真正的」樂趣,包括放鬆自由的有趣靈魂,與人或事產生深刻的連結,並且專注於享受當下感受。當我們知道這些要素後,便可以試著營造容易擁有樂趣的狀態或氛圍,但不必太刻意想著一定要創造更多樂趣,會適得其反。

而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樂趣?可以試試以下步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FUN的力量》1—真正的樂趣

我自詡為「微笑探索家」,是因為我持續記下每天讓我展露微笑的生活亮點已有十年之久,透過「自我觀察及紀錄」個人生活的內容,探究是什麼樣的人事物能讓我微笑,以及讓我微笑的關鍵。

會想到觀察自己的微笑時刻,是因為我認為「真心微笑的瞬間=當下的我是快樂的」,而我希望能為自己創造更多快樂,所以選擇從「微笑」著手。

統整我多年累積的紀錄,我的「微笑關鍵字」大致上是:「感恩」與我互動的人;「欣賞」能提升經驗值的事(完成挑戰、學習新事物、投入喜好或選擇善良);「珍惜」能撫慰情緒的事物。

只要出現其中一類,就足夠點亮我的一日生活;出現兩類,那一天一定過得很充實;若三類都在同一日出現,那勢必幸福感滿滿。這也讓我更加清楚,做出何種判斷及選擇可以增加微笑時刻,為自己的生活添加快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5—完美主義者的休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1—完美主義是需要克服的缺點或是天生的優勢?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2—完美主義的三個面向與五種類型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3—如何擁抱不完美?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4—如何應對「完美」的副作用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4—如何應對「完美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1—完美主義是需要克服的缺點或是天生的優勢?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2—完美主義的三個面向與五種類型
《完美主義的陷阱》及《內在恆定》3—如何擁抱不完美?

當我們將完美主義視為負面缺陷,就很容易認為只要消除或克服完美主義,就能改善所有生活層面中的問題。但事實上,完美主義是一種天性,就是會驅使我們想要再挑戰多一點、想要成長、想要看到自己能做得有多好,想要填平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尤其是在嚮往優異的領域中,更是放不下想努力的衝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