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閱讀:《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4—快樂的第三個誤區:拼命

就像小孩出生後自然尋求母親的懷抱,我們天生就有對愛的需求,若未能獲得足夠的關愛反而有損心理健康,對愛的渴望會促使我們尋求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並希望能與他人發展及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擁有愛會讓我們覺得心靈安穩且強大,又為什麼作者拉伊博士會說不該追求愛呢?

◎遠離快樂的錯誤-3:拼命追求愛

會讓人遠離快樂的錯誤是源自於「拼命」追求愛,拼命代表太過渴望被愛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於是對於愛與親密關係的需求反倒帶來許多煩惱與痛苦。

健康心態的人一樣會尋求愛與親密關係,但不會拼了命的追求,而且在其他人試圖與自己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不會覺得受到威脅,相反的,不健康地渴望親密關係的人要不就是過度需求拼了命的尋求被愛,要不就是在別人想靠近時感到畏懼而選擇迴避,兩者行為看似截然不同,實則都源於對人際關係缺少安全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3—快樂的第二個誤區:追求

試著回想一下,成長的過程中,是不是我們總會被期望凡事都要「比別人更好」?總是朝著班級第一或前幾名努力、工作時也要想辦法變得亮眼,生養孩子也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優秀,又或是,我們的社會氛圍,默默地都嚮往「優越」這件事。

◎遠離快樂的錯誤-2:追求優越感

之所以會在乎「優越感」,是因為生活中必然會體驗到別人以微妙或不怎麼微妙的方式將我們標記為優於別人或不如別人,比如,在班上成績較好的學生又或是外在條件較好的人,都有可能因此獲得多一點的關注或優勢,正是因為體會到這種落差,我們逐漸被環境制約成要在每一件所做的事情都達到「出類拔萃」,意即勝過其他人,才能獲得更多資源。

其實追求優越感本就是天生的傾向,我們自然渴望把某件事做得越來越好,更希望達到精通,但因為環境的氛圍渲染,我們開始會不自覺地把自尊心和優越感綁在一起。因為我們學到,如果和同儕相較下我們更出色,那就能得到更多的愛與關注,於是我們把對優越感的需求內化了,更甚至就連並沒有別人在身邊評斷我們時,我們也要追求優越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2—快樂的第一個誤區:貶低

想像有個精靈出現在你面對並答應幫你實現三個願望,你會許下什麼樣的心願?拉伊博士對許多人也對讀者們如此提問。

他收集到的願望,多半與金錢、成功、名聲、權利及人際關係等有關,有的人很聰明還會許願要更多願望。而從這些答案中他發現一個弔詭的現象,明明「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卻很少有人直接許願要快樂,反而是期望能獲得那些被認為能帶來快樂的外在因素。

他後續也用了數種不同的情境模擬做調查並瞭解到,即使我們說著快樂很重要,當我們忙於生活,在面臨情境壓力時(如經濟壓力、求職壓力)時,我們往往會先選擇犧牲快樂,認為得先得到或達到某個目標後再有資格談快樂,看似「成功」要比「快樂」來得有價值許多。

◎遠離快樂的錯誤-1:貶低快樂的價值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1—更瞭解快樂

2012年時我在部落格上挑戰「微笑紀錄365」,連續一年每日記下讓自己微笑的人事物後,養成了留意生活亮點的習慣,後來又陸續紀錄並轉移到臉書上持續,盡量留下一日的生活足跡。經由檢視多年的紀錄與收集內容,我從中提煉出能觸發笑容的「微笑關鍵字」,於是我將相關的照片與文字集結在同一個資料夾內,並取名為「微笑資料庫」,然後試著讓這些要素融入生活之中,以便再現那些讓我歡笑的時光。

而我開始熱衷於探索與微笑相關課題的原因,源於當時一股莫名的空虛感,明明人生中一切不錯,可是我卻總覺得少了什麼?我覺得自己卡在「沒有不開心,但也說不上快樂」的半途,所以我想知道如何能「更快樂」,也想了解到底什麼是快樂滿足的人生必備的重要因素?

拉伊‧拉赫胡納森博士(Dr. Raj Raghunathan)所著的《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為我提供了部分解答。書中統整出追求快樂的七大錯誤、七個習慣及七種練習,每一項都讓我獲益良多且能夠實踐於生活之中,在我學著向快樂靠近的練習過程中,我也會不時再翻閱。

雖然這本書對我而言很重要,但我卻未曾寫下相關的心得,所以,我不只想整理書籍內容重點,也會一併記下自己實際應用書中提供的練習方法所獲得的感觸。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8:再次長大,允許自己不再當乖寶寶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為了克服糾纏我幾十年的「乖寶寶症候群」,我做了一番努力。先重新觀察與認識原有的內在版本,然後練習拆解與改寫舊有的信念和價值觀,與設計出自己想成為的新版本,並且持續刻意運用新的觀點及態度面對自己與人生,好一陣子過後我才逐漸有感自己不再那麼依賴或順從別人的決定,而是更相信自己的抉擇,也比較不再委屈或壓抑自己的意願,轉為更看重自己的感覺,也因為我不再那麼重視別人的認可,我自然地能更坦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更有動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整體的轉變都讓我覺得,不做乖寶寶只做自己的感覺真好!我變得比以前更像個大人了!

乖寶寶症候群—8:再次長大,允許自己不再當乖寶寶

我也會不時地反覆查看內在冰山的新舊版對照圖,不只是提醒自己已經前進到新的版本,不想再走回頭路,也一邊檢視新的版本是否還有可以調整之處。每進行一次新版的練習,我就會覺得自己又進步一點,心裡湧現的成就感是很值得追求的報酬,因為知道自己正逐步遠離乖寶寶體質的影響,可同時不能忽略不提的,就是在改版練習的途中,必然會感覺不適或浮現罪惡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7: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刻意練習內在新版本—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身為乖寶寶症候群的一份子,我知道有哪些內在課題是我的痛點,所以我重新學習與自己的情緒連上線,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轉為思考「怎麼表達」而不是「避而不談」,從一次次嘗試釐清自身情緒運作的流程中,逐漸掌握情緒管理的技能,體會到理解自己的感覺和將它們說出口是件很暢快的事,也有感關係中若雙方都能坦承說出感受,不僅能增進對彼此的瞭解,更能建立更深的連結。

這讓我也更積極的修練其他內在必修課程,與更堅定地想擺脫乖寶寶身份。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所以學著挺過讓別人失望的不舒服,並且不以此自責或愧疚,因為我知道自己一定會盡力去做好能力內的事,只是要認清不可能所有的事都由我掌控,也不可以將別人該負的責任承攬過來,所以要容許事情會有彈性與變數,或結果不如預期,最重要的是,我應該要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像以往一樣不斷抨擊自己,這才是幫助自己更進步的方式。

除了練習接受所有情緒,和練習不循乖寶寶的慣例認知去做,以下兩個項目也是我學習成長的重點, 我同樣附上我曾寫過的文章擴充及補完相關內容。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6: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刻意練習內在新版本—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如果想要克服「乖寶寶症候群」帶來的影響,在理解自己的乖寶寶體質內在構成,並試著為自己設計接下來的成長方向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斷地練習以新的內在版本應對身邊的人事物,讓自己習慣新的身份認同,也會漸漸感覺到自己「登大人」(臺語)。

要改變原有的慣性,代表要有意識的暫停舊版預設程式的執行過程,除了要能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變化、想法或甚至原本預計採取的行動,還需要能改為嘗試採取新的態度和做法面對外界人事物和自己。轉換新版本一開始可能會有點笨拙,但凡事都需要經過練習才會變得熟稔,所以也要對自己的成長保有耐性。

因此,在練習各項實踐做法前,不妨先記著一個簡單的心法。在遇到棘手的狀況或有壓力的情境時,在遇到有可能勾起「乖寶寶模式」的狀況時,可以先問問自己,「如果是我女兒/兒子遇到這件事,我會怎麼做?」(我本身沒有小孩,但依舊會這麼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5: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改寫舊版的內在認知。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3:如何察覺到自己有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4: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第一步是自我觀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4: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3:如何察覺到自己有乖寶寶體質?

如同我在第一篇文章開頭提到,我是在寫這些系列文章之前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有「乖寶寶症候群」。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3:如何察覺到自己有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患有「乖寶寶症候群」,那可能已經開始厭倦將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重要,也不喜歡自己老是配合別人不自覺討好,並有感自己容易依照他人的決定行動所以傾向迴避做決定,還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而這些毛病都讓你感到不耐,希望能有所改變。若你有以上的感受,請先停止批評自己或對自己的個性生厭,因為這反而是件值得恭喜的事,顯示你已經向前踏出一大步了!

假如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是乖寶寶成員,仍慣性聽話順從,即使日子過得未必開心,卻未必會萌生改變的想法。所以當你湧現不想要再維持現狀的念頭並感覺難受時,就代表轉變正在發生,而那些不快的感覺和情緒,就是原先預設的乖寶寶模式試圖以這樣的方式逼你走回原路就範,讓你以為要回到習以為常的聽話狀態,自己才會比較過得比較舒服。請記得提醒自己不要上當,並相信自己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受與度過這段不適的過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系列文章: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如果你也自認是「乖寶寶俱樂部」的一份子,是否有察覺到自己從小便開始養成乖寶寶體質?

我們總會聽見父母說,「要乖、要聽話」,當我們的言行符合父母的要求時,爸媽會開心地給予讚美,而當我們被講「不乖」的時候,往往會看見父母憤怒、失望、不愉快的表現(甚至處罰),讓我們感覺自己做錯了。

而這些乖與不乖的差別待遇,讓我們下意識累積養成一個價值觀——當個乖孩子才值得被愛。或許我們沒有這麼明確地意識到這點,但就是覺得,聽父母的話,他們才會開心,自己的心裡才會比較舒坦,不乖的話就是對不起他們。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先前我寫了篇文章「學著放下當個100分乖寶寶的原生設定」,當中簡略提及我自覺有「乖寶寶症候群」(我覺得這麼形容比較好理解,請留意這並不是一種真實的病症名稱),結果獲得了一些回應,讓我發覺原來有些人也和我一樣被「乖寶寶」心態束縛,這促使我想再繼續探究自己的乖寶寶症頭。

其實在寫那篇文章之前,我並沒有所謂的「病識感」,因為我根本沒有發現自己的狀況可以被歸納成一個「症候群」,但待我約略統整後才發覺,原來我目前察覺到的內心課題都與它有關。

從我覺得生活中少了什麼的空虛感,於是開始寫「微笑紀錄」試著讓自己更快樂、活得更有意義感;從我開始意識到情緒課題的重要性,看見自己慣性壓抑負面情緒到學著理解情緒的提示作用,並接納所有情緒;從我挖到自己的內在冰山最深處的痛點是「不被愛」及與之相關的木馬程式「自卑/不自信」與重新建立自信……,所有我從原生家庭習得的舊有內在價值觀、心態,及表現在外的言行,其實都受「乖寶寶症候群」影響。

我先前是針對個別發現的課題進行心靈改版,但現在看見「乖寶寶症候群」這個框架之後,我總算看清楚自己想擺脫的是什麼,也明白持續推動自己更新舊版自我的那種心情,簡單一句話形容就是,「我不想再當乖寶寶了!我想長大成為我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見得所有的好同事都適合深交

我曾在職場上遇過一類人,他們會主動釋出善意和其他同事交朋友,會熱心關切大家的狀況,看起來能迅速地融入環境並與其他人拉近距離就像個小太陽,這看在個性偏內向被動的我眼裡,是讓我佩服的特質。雖說我只抱著隨緣的態度,從不強求與同事深交或能變成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但我覺得這類人的心態值得學習,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我們確實可以先敞開自己。

只是,待有機會多相處後,我幾乎都會產生相同的感覺:我們彼此的互動開始讓我心裡不舒坦,逐漸地想要保持距離,不太想頻繁接觸。可這種排拒的心態卻也同時使我心生矛盾,因為他們明明看起來外向和善好說話,為什麼我會對這樣的「好同事」心生抗拒?當我身處其中時,始終摸不清心裡的不適感,直到拉開距離,我才看清楚自己的抗拒所為何來。

1.他們習慣用八卦或抱怨拉近距離。

我和這類同事相處時,他們總是會告訴我別人的八卦,又或誰與誰之間的氣氛好像不對勁,並會探問我的想法,與關切我最近有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我察覺到這就是他們與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我不否認確實是個好方法),這使我拉起心裡的警鈴,留意自己說出口的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著放下當個100分乖寶寶的原生設定

前幾日我在咖啡廳裡邊吃著早午餐邊神遊四方,腦海裡各種想法紛飛、畫面不斷,待我回過神低頭一看,餐盤裡的歐姆蛋已被我吃了大半,可我食之無味,壓根沒留意自己吃了些什麼。

「天哪!我該好好品嚐眼前這餐,不然豈不就浪費了?」一閃過這個念頭,再思及方才在腦子打轉的各種模擬,讓我再次明白,這般漫無止境的神遊,正是使我焦慮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不是馳騁在美好的想像畫面中,而是盤算著能做些什麼事以及其產生的「後果」(後果對我而言是個偏負面的詞,與中性的結果不同),我往往會先悲觀看待事件,預設最慘的狀況,再慢慢回推各種解決方案,以求所有事情正確執行無誤。

在所有事情都還沒開始之前,我總是會乘坐心靈時光機前往「未來」,按個人經驗沙盤推演一遍我發起的問題,隨著情境變換一再問著自己「然後呢?能怎麼辦?」我像個吹毛求疵的考官不斷發問,又一邊努力嘗試回答自己出的考題,未雨綢繆並非壞事,但麻煩的是我會硬讓自己重複應考,老想相同的事,看能不能出現不同的答案以拿到滿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發壓力反應的關鍵問句

相關文章:如何知道自己的壓力即將爆表?

離開職場即將三個月,我還是不時會夢到我的工作進度快開天窗、上班路途遇到很多阻礙、趕不及出差行程,又或找尋遺失物品這類使人緊張的夢,醒來後倍感疲倦。與朋友聊起時,她說我恐怕還需要更多時間,讓身心接受並適應我真的已經放下工作的事實。

朋友也與我分享,就算已經過了好幾年,她有時還是會夢到以前考證照時的情景,會因為夢裡的科目她完全沒念過而驚醒。聽她這麼一說,我突然想到「肌肉記憶」這回事,就算實際上我已經沒工作了,可不代表身體就不會處於工作的緊繃狀態,或心理馬上就能從原來習慣的壓力情境下轉換,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在無意間記下的事可能比自己以為的還多。

我們的身心會延續以生存為優先的演化基因,紀錄、儲存有壓力、緊張、害怕的情境以應付日後突如其來的相似狀況。兩年來持續積累的壓力使我的身心認為,要一直保持在高壓狀態才足以應付一切,形成了身心的是預設狀態,我感覺那些緊張的夢境像是一種提醒,因為我現實的放鬆與身心預設的緊張相左,所以藉著夢境提醒我應該要維持先前的狀態。所以我想,我還需要一點時間,讓身心認知到現在不再存在那些壓力因子,是時候放下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