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改版的三個要素

最近幾年我持續關注與「認識自己」有關的各種課題,比如瞭解情緒運作模式、傾聽自我對話、破解內在冰山等等,我覺得哪裡卡住了,就從哪兒著手解決卡點,又或是我對哪個人格特質有興趣,就去學相關的內容並寫下心得感想。雖然這種學習歷程看似沒有系統或章法,但我挺樂在其中的,我覺得能藉此收獲樂趣又能滿足好奇心就已經足夠。

不過讀著寫著,慢慢地發覺我曾走過的路或學過的東西好像默默地串連在一起,我逐漸能辨識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與共通的主題。我不只是在認識自己,還進一步地在試著調整信念、轉變應對、更動詮釋、替換認知,我的內在世界也因此發生了不少變化,使我得以學會消化與接納,直到我熟悉改變過後的自我版本。

我意識到自己學習的各類議題,仔細歸類後都不離三個大方向: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與自我更新,而這構成了一個循環往復「自我改版」的歷程。

自我改版的三個要素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望.jpg

在自我改版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最關鍵的是練習「接納」,學著接納自己的脆弱接納所有負面情緒的存在,又或接納自己最不想看見的那一面。當我們能接納的事物越多,就越能心平氣和地看待許多事,也能讓自己更好過

若想要提升接納的能力,想要練得心臟夠強、心懷夠廣,就代表需要願意承受生活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而在人生的許多變動中,我尤其覺得能熟練如何好好地面對「失望」的情緒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所有不如預期的事情發生,都會讓人感受到或多或少的沮喪,我們可能每一刻都會為了各樣理由感到失落。

而在百般失望之中,有三種失望類型是我特別有感的,按失望程度輕至重的排序如下:

1.(被)拒絕的失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寶症候群的表現行為:不由自主的追求使命必達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以往,當我在工作中被指派交付額外的任務時,就算未必是我想做的事,到頭來我還是會努力完成它。一方面是知道不會有人幫我做,既然逃避不了不如趕快完成;另一方面是,決定要做我就想做好,我不希望自己變成擺爛的人,也不允許沒做好開天窗。所以縱使感覺吃力與辛苦,我仍是會忍不住力求「使命必達」,因為心底深處認為那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是有存在價值的。

擁有乖寶寶體質的人往往難以無視「責任」,因為自小習慣順從父母的意見與做出好表現,把事做好就能獲得認可與讚美。所以長大後也不自覺延續這樣的慣性,一旦有事被劃入「我該做的」的範圍內,就會勾起乖寶寶想要使命必達,把一切做得完美無瑕的衝動。我們是很好的執行者,有任務上門就會自動想辦法解決。

推動這種慣性反應的原因,與其說是想求讚許,不如說是更害怕面對沒做完的狀況,一想到別人失望的神情,那會讓人覺得自己實在是糟透了,對乖寶寶而言,我們難以承受這種感覺自己不乖的後果,所以,我們並不是為了獲得獎勵而前進,更多的反而是被畏懼推著向前。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索自我真正磨鍊的是耐性

多年來我學著自我觀察、自我改版與紀錄自己的變化及心得,即便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有許多不瞭解與好奇的部分,所以仍在持續地進行探索。近日我突然有感,其實我成長最多的部分,應該是「耐性」吧?

因為自我探索的過程每一步都是未知數,無法預料什麼時候會觸碰到人生課題,也無法預知每一次的體驗會有什麼樣的收獲或失去,而追求所謂的「升級」或「改版」,也沒有明確的指標又或數值可以判定自己到底進步多少,甚至隨時會感覺又退回原地,自己到底是什麼狀態有時也難以言喻,就算自己能體會到差異並轉換為具體的文字清楚描述,那些想法又或感受依舊是「無形」的。

所以,我得懷抱著耐性面對無法有確切進度的自我成長,允許「不知道」、允許「空白」、允許「變數」、允許「緩慢」,及允許所有的「不符合期待」(深呼吸),並且接受一切都會是「不容易的」。我承認但不會嫌棄「認識自己」這件事是個麻煩,也不會因此而放棄繼續探究自我。

認識自己的過程本就未必都是輕鬆愉快的,我們會看見自己不喜歡的面向,甚至在練習剖析自己時會害怕看到過往的傷口,都得耗費不少心力與時間學著怎麼面對不舒服的感覺與做出想要的改變,而「麻煩」只是在形容勞心費力的程度,並不等於它不好,又或是一件壞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新詮釋過往的經驗,得到新的體會

我們的人生經歷是一本值得重覆翻閱的經典書籍,不同的時期瀏覽會得到不同的體悟。

這並不是指我們需要天天沉溺於往事之中,反芻與鑽研過往的各種細節,畢竟與舊事糾纏無益於過好當下的日子。但是,在人生轉折處又或遇到重大問題時,試著回頭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不但可以幫助自己更看得清楚做出抉擇的原因,與理解背後的思維脈絡,也有助於我們調整之後的行事方向又或避免再犯相同的錯。

多年前可能在遭遇或事發當時我們無法理解與接受,非得歷經年月的醞釀、發酵,我們才總算懂得欣賞它的箇中滋味。就像回看過去我不喜歡的性格特質「討好」與「不擅拒絕」(兩個是成套配對的),雖然它們的負面作用帶來痛苦,可其實也提供了鍛鍊心靈的功用,如今我不太會再重蹈覆轍,但對它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慣性討好的另一面:訓練包容度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在學習自我改版的過程中,勢必會回過頭重新解析自身的成長軌跡,以便看清楚自己從小養成的初始版本是什麼模樣,瞭解自己如何處理與面對情緒、如何解決與應對人際互動、如何度過與回應痛苦等等面向。

除非我們是有意識地從旁觀角度去翻閱自己的人生故事,否則可能根本不會察覺自己有哪些價值觀與信念源自於原生家庭,也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走向漸漸地如同父母的翻版。

回頭檢視自己的過往人生帶給我很多啟發,讓我更看懂自己為何糾結於某些事,又或為何容易被某些情境勾動情緒,而這之中最讓我有感的,是我歷經了三次不同的「看見」,讓我驚覺,我的父母不再只是我的父母。

第一次,看見父母的能力有限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我的木馬程式

最近在學習「外化」這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有助於更看清楚自身的人格特質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以往我多半採取以切換視角的方式練習觀察自己,想像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當下的那個我是什麼樣子,比較偏整體性的檢視,所以會察覺到某個情境下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而外化則是更聚焦在某一個問題。

外化,按維基百科的解釋:「在具體的感覺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記筆記使通常存在於大腦中的記憶功能外化。在更為抽象的感覺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找藉口來使與我們行動相聯繫的罪責外化。」我感覺這類似於「都是別人害我犯錯,不是我的錯」的想法。

不過以我自己的認知及理解,我認為外化是將「我有問題」這個念頭轉化為「我是我,問題是問題,我不等於問題」,將「我」與「問題」分開來看,感覺更可以好好地專注在「問題」本身。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足夠好與我值得

每個人的性格都會有優缺之處,以往我很常只放大自己的缺點並糾結其中,所以常年受「自卑」之累。獨處時,從外到內都覺得自己哪兒都不好;在旁人面前時,則會努力表現求好求認同,深怕別人發現我不夠好,這種總是瞧不上自己與拼命掩飾缺點的心態,相當的自我折磨。

我花了不少時間從自卑走向自信,歷經了幾個階段:發覺自卑來自於自我批評,而我受夠了這種外表強裝很好但內心疲倦的日子,想從根源開始解決,於是我回過頭去認識原本很討厭的「自卑」,看清楚是什麼原因使我自卑,並發現它其實也具有正面的存在價值,是推進我成長的助力,這個認知使我轉變對自卑的看法,也連帶地讓我修正看待自身缺點的角度。

這其中最大的難關便是直面自卑的根源,練習接受不完美及接納不夠好的自己,一步步更新自我認知並逐步敞開接納自己,並且透過自我肯定及讚美的方式練習自我接納,我終於不再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或「沒價值的」,與擺脫尋求外在認可來證明自己有存在價值。而當我勇於直視心魔的存在並接納自己的脆弱後,我終於能夠像欣賞別人一樣欣賞自己,並且相信自己「挺好的、夠好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我一直對「認識自己」充滿好奇,所以我習慣性地會觀察自己的生活內容或內心活動,而每天寫微笑紀錄就像是在寫「觀察日誌」,從中釐清或更瞭解自身的價值觀及想法,再看是否有需要調整又或是可以繼續維持的部分。這種日常清理與整理心靈空間的過程,還挺符合我身為心靈工程師的身份,我也頗熱衷於「內在軟體維護/自我版本更新」的工作。

所以與「認識自己」有關的書籍又或文章影片等等內容,我都有興趣一覽,也藉著閱讀這些資訊的過程逐漸瞭解自己,以下是基本的統整:我的性格偏內向,MBTI是INFJ-T,屬於高敏感族群,具有冒牌者情節,也是個完美主義者與樂觀的悲觀者,還有乖寶寶症候群,而我的內在冰山是「不被愛」的課題,大五人格測試裡開放度、責任心及友善度都偏高……如果有需要,我還可以再多描述一點。

這些形容確實都是我,但,這就真的能代表我足夠認識自己嗎?還是,我不過是在尋找各種標籤往自己身上貼,試圖藉由各種測驗來拼湊出「我」是誰?這樣的自我提問,是我在探索自我版本的過程中,持續用來提醒自己的問題。

不要讓標籤變成自我限制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納自己最不想看見的那一面

「難以啟齒的秘密,往往與羞恥有關。」當梁秀眉心理師(也是我的書寫課老師)在10月18日晚間的講座上說了這句話時,我瞬間明白,這正是我的舊版核心信念「我不夠好」的根源情緒,也是讓人持續卡在「無法接受、不願意接納」痛苦之中的原因。我們最不想看見或最難以承受的難堪,往往與「羞恥感」有關,所以不容易面對。

會讓人心生強烈羞恥感的關鍵事件,未必是自己做錯什麼,但就是會讓人覺得自己很丟臉、很糟糕,下意識地就想把臉遮住,假裝看不見那件事或希望自己不被人看見,連帶的還有覺得對不起別人的罪惡感,讓人想與世隔絕或從這個世界消失,伴隨的可能還有對自己或他人的憤怒、對事件發生的困惑等等情緒,種種複雜的感受交揉在一起便形成「我不夠好」自我認知。

但直到我開始練習面對與學習更新心靈版本,往內挖掘探究之後發覺都會連結到「我不夠好」的核心信念後我才知道,這樣的自我認知驅動了其他價值觀與言行反應,我才看清楚為何自己從小便心懷自卑、沒自信,認為自己得要足夠完美才值得被愛,所以拼命努力做好許多事,討好他人做個乖寶寶,而且就算獲得別人的稱讚,卻仍舊覺得自己不值得。

而造成如此信念的關鍵事件,在我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畫面,就是令我心生羞恥的事,是我從未揭露過的秘密。直到我聽見老師說的那句話,我才總算搞清楚那種會讓我有感如芒刺在背、如尖刺梗喉的情緒叫「羞恥」。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接納」,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

最近越來越覺得「接納」二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為我深感它是不同課題的核心與內在力量所在。

不管是我學著更瞭解自己的情緒運作破解自己的內在冰山練習發揮同理心,又或進一步試著心靈改版,第一步當然是「自我覺察」,得先看見自己的狀況,才會知道可能的調整方向,但第二步的「接納」是我認為至為關鍵的步驟,有的事甚至不必前進到「和解」的階段,光是能接納就已經足夠平靜。

看見自己會被什麼樣的事勾起情緒是一回事,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與必然會發生,才能更瞭解如何更有效的處理情緒;看見自己最痛的冰山課題並不是很舒服的過程,可唯有接納自己的脆弱,才能進一步知道該如何療癒自己;看見自己其實可以更有溫度地回應別人的傷心,接納自己沒能做好的地方與願意伸出手接住別人,才能讓彼此的心更貼近;看見自己的心靈版本有哪些可以更新的程式碼,接納與感謝它們過往的幫助,才能夠更寬容面對自己的改版過程。

當我意識到,如果我光看見了卻無法承認與接納它們的存在,花上再多的意志力去與它們抗衡也未必有用,只會使自己持續地卡在難受的處境裡時,我體會到我們的許多痛苦都來自於「無法接受、不願意接納」,那麼,選擇接納,對我而言就是勢必得練習的學分,因為這是讓自己更好過的方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白日夢的力量》—拓展真實生活的可能性

通常不請自來,可說是突然造訪心靈的念頭,往往就是我們最寶貴的想法。——格克(John Locke),17世紀哲學家(p.12)

當我們提到「白日夢」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那就是浪費時間的虛幻空想、不切實際的空談,但其實,人類清醒的時刻大概有30%到70%的時間都耗費在各式各樣的神遊之中,只要不處於專注狀態下,我們的腦子裡隨時都有各種的思緒在打轉,反而做白日夢更像是預設的狀態。

近日的計畫該如何推動?想著怎麼安排一場愉快的約會?如果那時沒分手會如何?贏得彩券後錢要怎麼花?變成有名人是什麼體驗?各式各式關於現實的或想像的事,都會在我們的腦海裡產生畫面,這類帶有視覺化的想像是人類奇特的能力。有時候,正是這些靈光一閃的念頭解開了困擾多日的難題,又或是開花結果變成新的創見。

翻看這本書之前,書名讓我想起的是電影《白日夢冒險王》,劇中華特·米堤(Walter Mitty)時常倘佯在白日夢當中以致出神,他最偉大的冒險只存在於他的腦子裡,但因緣際會下他不得不跨出想像的世界,踏上真實且未知的旅程,過程中,可以看到白日夢的畫面常成為他做出後續行動的推動力量。我挺喜歡這部片的,不只是可以看見白日夢帶來的創意,也看見實際履行的重要性。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單純傾聽的樹洞變成有同理心的樹洞

與朋友聊起彼此在人際互動之間都體會到「同理心」的重要,她覺得我給予的一些回應挺有溫度的,我說,「我有刻意練過,妳覺得現在的我有同理心,比較會安慰人,那是我練習的結果」。因為以前的我,頂多就是個單純具備傾聽功能的樹洞。

應該是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就發覺自己還滿擅長當個樹洞,因為我願意傾聽且不批評,反應表現也比較淡定,更重要的是嘴巴還閉得緊不會轉述。所以甚至不那麼熟的人有時也會告訴我比較隱私的事情,我也因此會看到一些人顯露如釋重負的神情,因為他們終於找到可以放心傾吐的地方。

但站在我的角度,我深知那時的自己是什麼心態。一方面我覺得「那是你的決定、你的人生」,而我只是個旁觀者又不是當事人,事情也並非發生在我身上所以沒必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是我認為,面對別人那麼艱難才說出口的事顯露太多情緒有點不恰當,很可能又會戳到別人的痛點,所以,我盡量不特別顯露情緒,即使我內心可能也覺得評異。

那是我以為比較有禮貌的態度,所以我的回應與安慰通常都是直接給予正向祝福,「之後說不定會出現更好的結果」、「至少現在知道是怎麼回事」、「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我認為這麼做能提供一點希望感,為對方打打氣,也是一個稱職的樹洞該做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2—如何克服心理摩擦力?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1—為什麼我們抗拒改變?

為什麼有時我們提出更好的新改變或能帶來更好成果的新創見,身旁的人卻不買帳,或甚至連自己都很難持續做下去呢?

原因是出在人在面對新事物時總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可能是因為與原本的習慣不同,又或不想耗費太多心力重新適應,還有可能是新的變化帶來壓力,所以讓人心生抵制,那股讓人無法輕易地踏出腳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心理摩擦力」。

阻礙改變的四種心理摩擦力,包括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及反彈,書中針對這些摩擦力分別提出克服的策略,我覺得不只是在行銷上有用,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接受與適應變化,與為自己設計出更方便實踐的新改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1—為什麼我們抗拒改變?

這本書用一些行銷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創意和改變明明看起來很棒,但市場上的回應卻未如想像中的受歡迎?

原因出在,人們面對新的事物與改變時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而那股心理抗力就叫做「心理摩擦力」,因此,要想讓人接受新的事物或願意改變,重要的並不是讓新的創意或改變看起來更具價值或吸引力,反而關鍵是在於如何降低人們心裡的摩擦力,讓人們願意採取行動。

讀完書後,我認為書中所提的概念其實並不侷限於行銷層面,若轉為套用在養成日常生活習慣或自我成長方面也相當適用。

好比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實現某些目標而設立新的計畫,並希望據此養成新的習慣。想要身體更靈活健康,所以打算培養運動習慣;想要增進各項認知,所以準備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要減輕身體負擔,所以決定開始養成自己下廚的習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