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改版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最關鍵的是練習「接納」,學著接納自己的脆弱、接納所有負面情緒的存在,又或接納自己最不想看見的那一面。當我們能接納的事物越多,就越能心平氣和地看待許多事,也能讓自己更好過。
若想要提升接納的能力,想要練得心臟夠強、心懷夠廣,就代表需要願意承受生活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而在人生的許多變動中,我尤其覺得能熟練如何好好地面對「失望」的情緒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所有不如預期的事情發生,都會讓人感受到或多或少的沮喪,我們可能每一刻都會為了各樣理由感到失落。
而在百般失望之中,有三種失望類型是我特別有感的,按失望程度輕至重的排序如下:
1.(被)拒絕的失望
有時候我們不太敢拒絕又或難以接受被拒絕,是因為伴隨「拒絕」而生的失望太令人難受,再加上「拒絕」似乎被視為一種破懷人際或會引起衝突的行為,所以特別讓人感覺沉重。
若掂量拒絕與被拒絕的心理重量,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能承受「被拒絕」,因為在我向人提出要求、請求或詢問時,也早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
對方本就不是理所當然該給予正面的回覆,拒絕和同意都是必然的選擇之一,所以如果對方無法回應我想要的幫助或同意我的想法,雖然我會有短暫可惜的心情,但我也能很快接受事實,不會影響情緒太久,因為我清楚對方只是在表達個人意願,不認同我提出的事,並不等於不認同「我」。
「拒絕」於我來說困難的部分,是要直面別人對我的失望,那會讓我感覺幫不上忙的自己不夠好,又或是我得推拒別人心生罪惡感,而我調整心態的方式,就是提醒自己,說「不」是我的天生權利,也是我堅持界線、尊重自身想法的表現,並且將「拒絕」視為是我的「選擇」,而不是「傷害」,這都讓我更有勇氣好好表達自己的意願。
2.對父母的失望
在發覺父母不過也只是一般人而並非無所不能的時候,那種震憾與失望會需要不少時間消化。
也許父母對孩子未必都是無條件的愛,還可能無法給予我們想要的肯定,也未必懂得怎麼愛孩子,甚至是以愛為名控制著小孩的一切,當我們體認到爸媽永遠無法如期望或想像般的對待自己時,心底的失望難以言喻,會帶來深刻的傷。
我學著面對的方式,是試著跳脫「女兒」的身份,從旁觀角度去回溯父母個自的人生歷程。當我看見我的父母不只是我的父母,理解他們成長背景曾遇過的艱辛,又或是承襲什麼樣價值觀,與他們應對人事物的思維脈絡,我就比較能接受他們能力有限的事實,和不會繼續執著地希望他們能變成我心目中理想父母的樣子,並放下不切實際的盼望。
至於是不是要和解,我認為不要勉強,父母未必會道歉,子女未必能原諒,不要強求彼此做無法做到的事。若保持距離更有美感或安全感,那讓自己過得平靜一些也未嘗不是好事。
3.對自己的失望
我感覺對自己的是失望是最痛苦難熬的了,因為任何事都可以是對自己失望的理由。
對自己的失望,多半都是與認為自己做得不如預期有關,但我們並不會只認為是某件事情沒做好,是單次事件,而會認定「都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會做不好」這種從根源直接否定自身價值的想法。
我也曾經在這類失望中掙扎許久,因為它與自卑緊密相連,看到「不夠好」的自己達不到理想中的標準,會讓人格外失落,始終無法自我肯定,也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
直到我決定更善待自己,所以我承認與接受自己做不到所有事,放棄想當個使命必達的乖寶寶;承認與接受自己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並調整對完美主義的看法。兩者都會讓人自我苛求,而且有共通的「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的底層信念,預設著非得要使命必達與一切完美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
我覺得信念本身沒有不對,但預設的執行反應可以有所不同,因此我告訴自己,「我並沒有降低做事標準給人添麻煩,只是改為在自身的時間與能力許可的範圍內盡力」,而不再如同往常,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而選擇耗損自己的時間與心力。這麼做不但讓我更有效率,不會再無理的壓榨自己,也感覺更容易做到我想做的事而減少對自己的失望。
失望不會單獨發生
我們的「失望」未必只會有失望一種情緒單獨發生,還可能伴隨羞恥感、憤怒、悲傷和罪惡感等等感受,數種情緒疊加交揉,也所以要能夠面對、梳理與處理,都需要仔細的覺察與為自己找出適合的應對之道。
學習接納「失望」的過程,是與自我和解的旅程。透過正視被拒絕、對父母與自己的期望落空,逐步體會到我們需要卸下對完美的執念,認清不可能事事如願的真相,並在這些失落中獲得成長的契機。接納失望,能引領我們以更成熟的心態與世界相處,明白情緒的價值,也學會自我善待。
當我們願意承認並擁抱脆弱,便能化解失望帶來的困頓,將其轉化為重建自信與信任的力量。在失望之中,我們學會調整對自己的要求,理解他人難以滿足的原因,並以更平靜的方式接受不完美的世界。這份接納不僅是對現實的妥協,更是一種重新選擇幸福的能力。
學會接納失望,也能看見活得更自在、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