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情提要:
讓溝通不會有斷層(一):非暴力與正念溝通
讓溝通不會有斷層(二):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讓溝通不會有斷層(三):關於「溝通」這回事
讓溝通不會有斷層(四):帶著同理心傾聽

  前幾篇的內容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談及溝通的過程,我曾寫到一旦我們在表達自己和回應他人任一部分有誤差,就會形成溝通的斷層,而會不會產生溝通斷層的關鍵在於「自己」,溝通有兩個端點,自己這一端才是最先需要搞定的關卡。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及《正念溝通》這兩本書都認為,我們必須先清楚地認識自己,學著覺察及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情緒感受與需求,才有辦法好好的表達自身想法、專注地傾聽與適切的回應對方,我覺得這與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所提的「冰山理論」有相同之處,我們得先認識冰山底下的自己。

  「冰山一角」,常用來比喻我們只看見事情全貌的一小部分,這也正是「冰山理論」的意涵。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能看見的「外在應對行為」就像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一小角,而更多藏在水平面底下的冰體,則是可能被我們長期忽略的「內在」,往下分層分別是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人類共通的需求),及最深層的自我認知,如果我們不夠了解冰山底下的內在自我,那表現出來的言行,很可能與真實的自己相左。比如常聽到的,「你怎麼那麼晚回家!」明明是想表示關懷或擔憂卻用了責罵取代,「我就知道你沒那麼在意我!」明明是希望對方給予多一點關注卻用了指責取代,但自己可能卻對這樣的模式毫無所覺,還以為對方能聽懂自己真實的意思,結果卻只會讓溝通觸礁。

  溝通發生衝突,代表雙方都有未獲滿足的需求,「未獲滿足的需求」就是冰山底下的期待及渴望,這通常是問題的核心,可有時我們卻說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甚至懷抱著很不切實際也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念頭,認為對方要比自己更清楚知道該做些什麼讓人滿足,或是期盼在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之前,對方會比自己先知道,若抱持著這種想法,那必然只會失望,因為對方想的不會總是和自己一樣,更何況連自己都看不清冰山底下藏了什麼,旁人又怎麼看得見?

  所以,要學著釐清自己的「渴望/需求」並試著正確表達,這可能是我們很不習慣的事,因為從小到大聽慣了「不行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講「對方不要做的事」比講「對方可以做的事」要來得擅長許多,例如,「你生氣時甩門離開讓我很害怕,下次不要這樣」,通常這麼說是希望對方自己想辦法換個方式表達,但也許下次對方還是習慣性的甩門離開,因為他想不到應對憤怒的新反應,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告訴對方怎麼做才會讓自己不害怕,「你直接說『我生氣了,我要安靜一下』,那我就會自行離開,給你一個安靜的空間。」正向表述,明確的做法讓對方有新的選擇(不過只講一次不見得有用,因為要換成新習慣不容易,所以要有耐性)。

  需求,也不是分析或批評,我們常把「分析和批評」當做感受及需要來使用,例如,「你每天加班,根本沒把心放在這個家」,其實自己真正想表達的,也許是擔心他加班累壞身體,又或是希望彼此能有更多相處時間,可一旦加入自己的主觀想法,覺得對方一定是不想多待在家,出口的話就完全失真,對方只聽到自己被指責而感到不悅或出言反擊,不失真的說法是,「我擔心你加班太晚影響健康,也想要和你有多點相處時間,你可以一週至少有一天和我共進晚餐嗎?」能夠清楚表達的需要比較有可能獲得滿足,就算相處再久,很多事我們沒說出口,對方真的也不會知道。

  認識自己的需求之後,更要學著如何提出請求,延續上述的例子,「我擔心你加班太晚影響健康,也想要和你有多點相處時間」這兩句是感受及需求,「你可以一週至少有一天和我共進晚餐嗎?」這是請求,
感受、需要及請求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表達,而書裡提及我們要留意「請求」和「要求」的差別,請求比較有可能被回應,要求則容易引起反彈,兩者可以從提出請求卻被拒絕時的心態分辨。

  請求,是當對方拒絕接受請求時,我們能理解是這個請求不符合他們的需要,而非是拒絕我們個人,並願意以好奇心繼續了解對方的需求,再試著提出符合對方需要的請求,我自己頗喜歡這個概念,如同《正念溝通》裡所說,「提出請求就是一起努力來滿足彼此的需求,需求是禮物,是邀請對方來體驗給予和接受的快樂」,不必害怕提出請求,又或怕讓對方有負擔,我們讓對方保有選擇權,而且我們並沒有勉強對方答應他們不想要做的事。

  至於要求,則是當我們被對方拒絕時,我們會感覺不開心,並(在心裡)批評或論斷對方,認為對方應該要按我們的意思做,或覺得自己有權要對方那麼做,實則更像是命令,又或換種方式以帶著迫切的絕望哀求,讓對方感覺沒有選擇的餘地。請求與要求的不同之處,在於自己能否接受讓對方自由決定,以及對方知道他們也能選擇不答應,勇於說清楚自己的請求,使用正向與具體的行動語言,請求對方去做什麼,而非不做什麼。

  從釐清需求到提出清楚的請求,這代表我們得一路往內心探索,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我對這件事的觀點從何而來?這代表我抱持著什麼樣的期待及渴望?看懂冰山底下的自己,才會知道如何提出適當且與真實自我相符的請求,也比較可能看懂對方的言行透露出什麼樣的訊號。

  這些都是我從《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和《正念溝通》中讀到值得留意的收穫,是我的個人心得,兩本書的內容主要偏重溝通的思考方式及表達的技巧,也有非常多實用的對話案例,會學到怎麼換句話說更適合,但到頭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學著認識內在自我,如此我們才能懂得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明白自己對需要溝通的事所抱持的觀點及成見,清楚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期待,理解自己是否有未獲滿足的需求,並以真實的自我去與別人相處溝通,所有的學習都不見得輕鬆,但這些課題都讓我們藉此能增進與自己及與他人的情感關係,「非暴力與正念溝通」教的不只是與他人好好對話,更是教我們重視與自己的溝通,讓我們與自己更親近。

  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理解彼此對「溝通」的認知、帶著同理心傾聽,以及認識冰山底下的自己,再加上更清楚完整的非暴力表達技巧,期許藉此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衝突能越來越少,心的距離能越來越近,想法斷層能越來越小,溝通互動會更順利美好

 

相關文章:妳不說他不會知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