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我突然有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和另一半相隔兩地的這段日子,對我們的關係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起碼對我而言,距離不只產生美感,獨處也讓我更瞭解自己,而這之中我最重要的體會是「親密關係更需要畫清心理界限」這件事。

距離產生美感,也幫助消化情緒

  隻身在異國工作的他,有許多問題及壓力需要面對處理,現下我也無法給予實際的協助,只能傾聽、鼓勵及安慰,我曾擔心隻身在異國工作的他只報喜不報憂,便告訴他我想聽他心裡真實的想法及感受,倒垃圾吐苦水都無妨,就算我聽了會一起笑又或一起生氣,那也是我的同理心所致,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情緒波動,讓他不用擔心我的情緒會被他拖垮,因為我懂得如何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做個讓他能放心抒發的去處,也是讓我感覺自己有能力付出的方式。

  能有餘力說出這種貼心溫暖的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並非在他身邊直接看見他的狀況,也沒有時時體會到他的沉重,相隔兩地的時間與空間都讓我有能夠清理負面能量的空檔,我很清楚在這種疫情衝擊經濟,身處現實壓力的狀況下一起生活,對婚姻關係勢必是一大考驗。

  當我們都急著想要解決問題或求生存,很容易因為處理事情的方式或價值觀不同起磨擦,很多缺點都會被放大,就算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很瞭解彼此的個性,也明白對方是好意,還是難保不會在這樣的過程中起爭執傷感情,我就沒把握自己「完全不會」看不慣他的某些言行,或是我不會變成囉嗦又顯露不耐煩的樣子,畢竟有苦同當還同時能積極樂觀,並不如想像中簡單(這就是婚姻的真實面啊)。

獨處讓我看得更清楚,「我們」是獨立個體組成的

  因為獨處的時間不少,我在面對新生活型態的過程中,察覺到自己的沒自信和負面自我評價等「心魔」如何作用,我才發現自己以往是用工作證明自我存在價值,但辭去工作後,原訂的移居計畫又因疫情停擺,我開始心慌也感到畏懼,有陣子認為自己沒有產值很沒有用,那時覺得自己只剩書寫,於是努力重拾文字,透過書寫梳理自己近十年來的學習、改變及成長,慢慢地我懂得把心魔請出門,明白暫時沒有工作的自己不等於沒存在價值,只是我踏出了舒適圈,在學著怎麼應對不安和未知而已。

  有這樣分隔兩地的狀況,我更看清楚與真切地體會到,「就算是夫妻,我們的人生依舊各自獨立,也會有不同的考驗」,直到現在,我才真的覺得自己「獨立自主」與懂得「為自己負責」,以往理性上知道這個事實,但感性與感情層面不見得理解,我想著如果自己已經移居,在我重新適應異國文化與生活的過程中,我可能也會依賴另一半更多,就算學到與現在不同的事,心態上也無暇看見我現在學到的這些。

  本來我一直認為夫婦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應該密不可分,不分你我,但現在我改變想法了,我意識到「我們」是由「我」和「你」兩個獨立個體組成的,我們的人生會互相影響,但我們不可能完全承擔對方的人生,或為對方活出他的人生,我們還是只能「活成自己,活出自己」,為了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彼此都需要保有自己的完整及畫清心理界限,這代表我們明白自己的限度,而不是為了滿足對親密的期待,否定自己的需求及想法,委屈與犧牲自己只為了討好對方,或承接不該由自己負責的課題。

時時自我提醒畫清楚心理界限

  以我個人經歷學到的,我尤其認為以下兩種心理界限要時時放在心上:

  一是尊重對方的「個體性」,不會擅自為對方答應他要做的事,也會尊重各自的時間安排,彼此都會先確認對方有空才聯繫,容許對方表達拒絕,拒絕不等於「否定個人價值」或是「不愛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拒絕別人想法的權利,親密關係也不代表事事都該答應或是都該認同,覺得自己拒絕別人很冷漠,於是寧願掏空自己去滿足對方,或是覺得對方拒絕自己很無情,於是擺出哀求低姿態或責難高姿態逼對方答應,用情緒勒索對方,這樣的關係都是失衡的,因為忽略了自己或對方的意願及感受,都讓人難以承受。

  二是明白「情緒由自己負責」,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若總認為伴侶有讓我開心的責任,便會理所當然預設對方要滿足自己的想法及意見,那必定常常失望,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感受與人生,價值觀也有所不同,言行更不可能完全如自己所想,不要擅自將幻想中「完美伴侶」的形象投射在對方身上,讓我開心不是別人的責任,是我自己的責任,反之亦然,伴侶的快樂也不是我的責任,我會主動分享,也能夠同理陪伴,但我不會將對方的情緒當成我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無法解決或為對方承擔,並且不為此感到愧疚。

畫清心理界限才有能力當安全堡壘

  以往在看到另一半難受時,我很難忍住想幫對方解決的衝動,會習慣性出言安慰,「不要生氣」、「不要難過」、「沒事的,很快就會過去」,又或為對方分析狀況,總之都是希望對方的情緒趕快好轉,卻忽略了他也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他若沒有需要我協助之處,我就不應該插手,這種積極夾雜了對伴侶的心疼與對自己沒能分憂解勞的愧疚等等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我們碰觸到別人的負面情緒時,自己的心裡會跟著不舒坦,所以為了弭平自己的不適,會想辦法趕快轉換對方的心情,很多時候就這樣不自覺地把「讓對方心情變好」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但如果看到對方沒有因此平復情緒,我們持續感覺沉重,很常見的反應便是心裡開始不耐煩,覺得怎麼對方有需要糾結那麼久嗎?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摻進去了,認為要解決自己的不舒服,得先解決對方的不舒服才行,結果往往搞得自己也跟著不開心,而這又讓對方因為不希望我也不愉快所以不想跟我多講,反倒憋著他自己。

  我就是意識到這樣的惡性循環,所以更提醒自己,「情緒得由自己負責,我們不該把別人的課題搶來做」,這並不是代表保持距離不關心,而是在看到對方的負面情緒時,試著認同對方的情緒就夠,「這真是讓人生氣」、「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展現同理心),又或是給對方擁抱,允許對方在自己的面前抒發情緒,並讓他有好好消化情緒的時間。

  當雙方都明白「為自己負責」,便不會對伴侶有過多不合理的期待。愛不是討好別人,也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尊重彼此是獨立個體,願意欣賞與接納彼此的不完美,願意溝通與認同彼此的不一樣,不干涉不勒索不批評,讓自己舒服也讓對方自在。

  必須要懂得為自己畫下心理界限,學著釐清課題,克制把自己的情緒也放進去的衝動,明白我們只需要「陪伴」,陪著一起難受,但不需要認為自己有為他解決的責任,唯有穩定好自己的心,才有能力讓自己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在風雨來襲時,還能在彼此的懷裡獲得一絲平靜。

 

相關文章:
後疫情時代如何維繫遠距關係?接受現實落差,苦盡甘來。
後疫情時代如何維繫遠距關係?放下所有預期心理。
報喜不報憂,感情會出事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