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屆滿不惑,也迎來人生中變動最大的一年。

  先是另一半決定前往吉隆坡長期發展,兩地相隔,然後母親辭世,與我決定從現在的職場畢業,每一個轉變都需要調適,不過人生發展向來不會等自己調適完後再迎接下一個變化,總有各種可能,這一年來也更明白,要好好把握與想清楚自己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

  結婚沒多久,另一半開始接觸海外市場,也許兩三個月會出差一次,那時心裡總捨不得,說著如果他萬一以後一個月得待在國外半個月以上的話,記得要帶上我,我一定會馬上跟他一起走,過了好些年的現在再回頭看看那時說的信誓旦旦的自己,人真的是很容易變心的啊。

  他出差的頻率越來越高,直到近兩三年每個月都需海外出差一至二週,我也像溫水煮青蛙般的早就習慣這樣的日子,我喜歡獨處,所以照顧好自己也不是什麼問題,他也一直釋出可能會在吉隆坡發展的訊息,等到他確定要離開臺灣,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時,我反而猶豫了,要放下臺灣所有的一切嗎?我辦得到嗎?會不會太冒險了?

  我沒法馬上答應,想著再觀察這一年看看,也想等他都安頓好之後再看狀況,當我還在以度假心態去吉隆坡走走,想著我到底該不該去,想著我打臉以前的自己,是我那時太天真,還是現在太膽小,天人交戰之際,母親驟然離世,所有的事都擱置。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伴侶之間互相傾聽回應,保持溝通無礙是維繫關係很重要的一件事,這也是我檢視自身情感狀況的指標,不過有的人會覺得「溝通」就等於「吵架」,畢竟雙方表達不同意見時,各執己見的情形下怎麼可能不擦槍走火大吵一架?於是為了避免麻煩,先行迴避可能發生的衝突,讓自己保持沉默,或是放棄溝通。

  不想溝通,也許認為對方聽不懂,不想花時間白費功夫,不敢溝通,可能是明白對方脾氣很差,已知會有不好的後果,除此之外,不願展開溝通,背後的情緒,最讓人畏懼的還是怕說出口的話破壞關係,怕對方不再愛自己,所以,只允許自己懷抱著相處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委屈或怨懟,奢望哪天讓自己難受的情況會神奇的轉變,但是,在親密關係中行使緘默權,對增進情感與改善關係毫無助益。

  戀愛初期,我們什麼都想和對方說,關係穩定後,不知怎的「溝通」就逐漸變成讓人心驚的關鍵字,無法確認「溝通」的結果,會讓人惴惴不安,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就此不再溝通,反而更容易拉開雙方距離,之所以「溝通」被視為是危及關係的互動行為,我在想,會不會是對「溝通」這件事抱有錯誤的預期心態,以至於上演一番內心戲後,看對方總是失望?

錯誤預期1:不用說出口,對方應該要懂

  在一起的時間久了,摸清楚彼此的脾性,會開始讓人省略想說的話,因為認為自己知道對方大致上對哪些事會有什麼反應,覺得對方也應該都清楚自己的界線、想法或感覺,但如果看到對方回應的言行與自己預期的不相同時,心裡會倍感錯愕與失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聊起「正向思考」的練習,談到為什麼有的人一看到「正向思考」這四個字,就顯露不以為然和有所反彈,我個人覺得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他們認為有些人的「正向思考」與「否定負面」畫上等號。

  我把「否定負面」分成兩種情況,一是不允許負面情緒,不可以、不應該有負面的想法;二是沒有壞事只有好事,把壞的都說成好的,所有的表述都是正向的,這種認知看起來有些脫離現實。

  我也認為將「正負」兩者二分法好像太過決絕,因為人生很難全採非黑及白的評斷。

  我是偏向以正面觀感看待人生的人,但同時我明白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面情緒,快樂是我的一部分,悲傷也是我的一部分,正負相加才會是「完整的我」,各種情緒都有它們存在的必要,而且都是正常反應。

  而正向思考的練習,是讓我能以比較快的速度度過負面的情緒,為自己提振精神,和發現負面情緒給我的「提示」,原來,恐懼是突顯自己內心的缺乏,悲傷是為了讓自己記得要表達愛,讓我知道接下來我該做些什麼。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底這趟前往吉隆坡與另一半碰面,算是一趟拯救愛情戶頭的旅程。

  以往他每月至國外出差頂多10天,去年底開始轉變成夫妻相隔兩地生活的型態,每晚睡前與他視訊談天,在臺灣的我,安排自己的時間倒也輕鬆愉快,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與他對話時,我越來越容易分心,有時還會突生不耐煩,比起以往無話不聊,我省略了很多話,想著反正說了他也不知道,與其花時間解釋不如作罷,於是多半放空聽他抒發工作上的不快。

  等我明顯察覺自己和他談話顯露煩悶,想趕快掛電話時,才驚覺「這種狀態不對勁」。

  一開始我倍感愧疚,質疑自己難道是個只能同甘無法共苦的伴侶嗎?明知道他在國外沒什麼人能說內心話,所以他總惦記著要和我視訊,而我明擺著不耐煩,他卻也忍受沒有戳破,我實在不喜歡這樣對待伴侶的自己。

  也因此我開始正視這樣的狀況,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便認真的問自己,是已經對他生厭嗎?是不想再看見他嗎?是覺得回復單身也無妨嗎?答案都是否定的,一想到與他分開心裡還是刺痛難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還想與他繼續走下去,和他分享人生,雖然仍說不清壓在心頭上的沉悶是什麼感覺,可是我想改善自己的舉動。我先為自己不耐煩的態度向他道歉,也感謝他的包容,表達我希望先縮短對話時間,以免我故態復萌,並請他給我一點時間想想自己是怎麼回事。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在吉隆坡放空時看完的書《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雖然已經是十年前的書,但看來仍是貼近現況。作者本身是社會心理學家,樂於單身的女性,但她發現社會價值針對「單身」的人其實充滿歧視,而且可能毫無所覺,內容許多例子都相當犀利有趣,很有意思。

  單身的人當然也會有精彩幸福的人生,並不只是因為不想被別人看出來孤獨寂寞,所以只好逞強「自以為幸福」。當中讓我有感共鳴的,是有些狀況只要把「單身」換成「頂客族」就很符合,一樣有那種「妳不符合一般社會價值認同」的感受,不過,還好我已經不在意。

  比如,有的人會覺得,樂於單身的人感覺就是不想承擔婚姻的責任,替換成,樂於當頂客族的夫妻,感覺就是不想承擔養兒育女的重任。

  比如,單身的人沒有找到一個靈魂伴侶,這輩子就不明瞭什麼叫真正的幸福,替換成,頂客族沒有生一個小孩,這輩子就體會不到什麼叫真正的圓滿。

  好似要完成「人生列表」上的事項,才有幸福的資格。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家人鮮少與旁人多談起母親往生的事,畢竟這只與我們最切身相關,而悲傷療癒是很個人的情緒歷程,我們各自學習面對驟然喪親的衝擊。我以閱讀及書寫尋求平靜與抒發,也因此在過程中體認到自己對於「悲傷」的認知很淺薄。

  在未翻閱悲傷療癒相關書籍或尋求其他平復傷痛之道前,我總在夜裡垂淚之際,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趕快好」,以及「不要難過太久」,把我的悲傷視作洪水猛獸般「破壞性的、不對的、不好的情緒」,因為太難受了,很想趕快擺脫。

  直到翻了書才知道,原來,崩潰是失去摯親的「正常反應」,這反而讓我倍感輕鬆解脫,獲得相當的慰藉,突然間讓我畏懼的悲傷,也變得親切多了,我的痛苦程度緩和許多,想起媽媽時仍會心酸流淚,但很少會再感到胸口悶痛難受。

  等到情緒更平穩之後,我開始問自己,先前要自己「趕快好」,趕快是多快?「不要難過太久」,太久是多久?為什麼我會這樣強求自己呢?以為不去談不去想就會快點好轉。

  後來我從書裡及自身經歷中學到,談及「死亡」話題,會讓聽聞者覺得不吉利,或是引發畏懼不安等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我們的文化傾向迴避談論「死亡」,於是喪親所帶來的悲傷也連帶地產生某些「潛規則」,即使我明明練習覺察情緒好些年了,卻在遇上這麼強烈的悲傷時,還是差點因為這些「潛規則」而選擇剝奪自己表達心碎的權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我們幾人在禪寺參加作七法會,我有些麻木的,想刻意的忽略今日,忽略今日這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因為節日已不成節日,只會讓心刺痛。

  回程臨時起意想去爸媽喜歡的北海岸沿線某間咖啡店坐坐,聽著爸爸說他們會在哪家吃下午茶、哪兒的行動咖啡不錯,媽媽有時會叫我爸載她去散心,我也跟著去了幾回,舊地重遊別有一番感觸,可惜今天假日人潮太多,只能路過,看著媽媽以前喜歡的景緻離開,邊聽爸爸帶著懷念的口吻,說著和媽媽之間的回憶,這也是思念她的一種方式。

  這段時間,趁空翻閱了幾本與喪慟及悲傷療癒有關的書,最初想看這些書,除了尋求安慰之外,也是想了解,悲傷多久會好?什麼時候我會停止難過?如何從傷痛中解脫?怎麼處理我的失落,和陪伴爸爸走過悲傷?

  但看書之後我明白了,悲傷是愛與思念的產物,又或是,現在我想把悲傷視為愛的紀念。

  我不會因為媽媽往生就不再愛她,或是從記憶裡抹去她,「死亡」的失去是永遠的,生活不可能回復以往,自然就會因為想起她而哀傷,「失去」的事實不會改變,所以悲傷不會好也不會停止,這不是悲觀的念頭,而是接受悲傷會跟著思念,跟著我的人生一起前進,她會一直在我們心底,成為我人生中寶貴的紀念。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8 Sun 2019 18:56
  • 告別

  今日告別式看見媽媽躺在棺木裡的面容,體認到這是這輩子見她的最後一面,之後再也看不到她了,她不在身旁的事實狠狠戳得心好痛,眼淚奔流,很不想送走她,卻也只能送走她,等到一切儀式結束,看著火化之後的白骨,更覺得心上空了一塊,但我知道自己仍要努力地好好照顧自己,和好好陪伴爸爸,也很感謝出席的親友們,一起送我媽媽這一趟,明天,我們要送她最後一段路。

  等今天所有的事都完成,返家後我無法克制的昏沉入睡,因為驟然失去,這些日子總感覺有些麻木,有點抽離現實,每天猶如夢境般飄渺,一直很難振作精神,就算早點睡,還是睡意濃重,我以為悲傷只會讓人難以入眠,但讓自己沉睡入夢也是其中一種,像是心靈受傷後開啟的復原機制。

  告別儀式無法終止悲傷與思念,但是,是讓自己接受與面對事實的一個過程,也像是正式地,開始前往沒有母親的人生,接下來才是需要學著適應與調適的日子。

  面對母親的離世,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還有自己過不去的心結,我愧疚於自己無法第一時間趕去她的身邊,懊悔自己沒能再多陪她一些,遺憾著原本規劃好的旅程得取消,也變得害怕失去,總有親人們突然離開我的想像和恐懼,很多念頭,都還需要時間消化,與學著仁慈的原諒、擁抱自己,若沒有書寫可以讓我檢視自己的內心,我大概很難繼續過下去。

  媽媽生前不只一次提及與認真叮囑,告別後絕對不可以收奠儀,她不希望因為自己離世,讓家人們日後得還人情債,這也是媽媽「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原則,這段時間,在處理一些事的過程中,也更察覺到自己承襲了一樣的特性,所以我明白自己很難被安慰,或說不想被安慰,因為別人的熱切關懷,會使我覺得因為自己的私事,讓別人多花心思留意我的感受,是給人添麻煩的行為,比起感謝,反而容易讓我感到自責。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關係是悲傷啊

  這陣子我最不想被問到的問題,是「妳還好嗎」、「好點了沒」、「妳現在覺得怎麼樣了」,我其實無法真心地回答「我還好」,但我知道,若回答「沒有很好」,我會看見對方顯露出擔心,也許又想給予更多的關懷,希望我可以因而好轉,我很感謝,但實在沒有心力無法再多做回應,也不想回應,所以,我寧願違心的回答,「我還好,謝謝關心」,滿足對方付出關懷的感受,我也可以不必再勉強自己,話題便可以結束。

  別人的好意引發我負面的感受,讓我倍感矛盾、疑惑和自責,但在我看到《沒關係,是悲傷啊!》的內容後,我便釋懷了,這本書出現的時機很巧,在媽媽過世後沒幾天,追蹤觀看的粉絲專頁上開始推薦這本書,而節錄出來的文字,句句寫進內心,深有被同理、被撫慰的感受。

  悲傷是獨有的個人感受,沒有制式的流程與期程,也無法與別人的經驗相比較,每個人面對它的方式不同,它壓在心裡的重量也不同。悲傷是一種愛的形式,不是「問題」,不需要擺脫或解決,也不是「疾病」,不必強求趕快復原或被救贖,它也不是一種「錯誤」的感覺,展露痛苦更不是「失敗」的表現。悲傷是我的情緒種類之一,是我對「痛失至親」這件事的回應,不應給予負面的評價,尊重自己的心情,允許它的存在,不要壓抑,正視它、面對它、接受它,痛苦需要有舒展的空間,溫柔地、仁慈地對待自己,我本就有權利難受。

  我也體會到書裡所提,別人的安慰當然都帶著善意,只是背後的潛台詞都不自覺地透露出希望我們能趕快擺脫痛苦、趕快開心起來,像是不應該還沉浸在悲傷之中,在現在的我耳裡聽來,就好似要我趕快放下對媽媽的思念,聽到這些說法難免感到些許刺痛揪心,但「這是正常的反應」(只需要這一句就足夠讓我擺脫自責),旁人只是想給予正向的鼓勵(我以往也會用這種方式安慰),他人也本來就很難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我不必多予回應,只要明白那份好意就夠了。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6 Tue 2019 21:54

  這幾日媽媽未入夢來,倒是我已經好幾回夢見自己在趕飛機,但過程總是不順利,丟三落四的緊張感、憤怒感與不安感接連襲來,我不知道夢境的結局,只知道醒來後倍感疲累。

  我明白這是對於母親去世時,我無法第一時間趕到她身邊的自責與愧疚感,藉由夢境體現。

  在趕往吉隆坡機場的路上,我什麼話也說不出口,眼睛與頭都因衝擊流淚漲痛不已,滿腦子只想著「怎麼會這樣」,和不斷祈求老天,讓我搭上飛機趕快回家。

  還好在地勤人員即將關櫃之際,我們買到2張機票也順利登機,在機上,吃不下也睡不著,感覺航程特別漫長難熬。

  到現在,10天,理智上已經清楚這是不可逆的事實,但知覺仍是茫然空白,我的情緒,感覺有一種死寂籠罩,沉在谷底,偶爾會突然被重擊倒地,只有在與家人相處時,才稍有起伏。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媽媽性格低調,喜歡簡單,尤其討厭給別人添麻煩,對子女也是同一態度。

  她付出關懷但極少干涉我們的事,而且很尊重子女們的獨立生活,我買東西回家,她總叫我省錢,然後轉身從冰箱裡掏出更多食材給我,帶她出門走走,她總說都讓我破費,非得要請喝咖啡才不會對我覺得抱歉,明明從小到大她付出了很多金錢心力撫養我們,我只是理所當然的回饋,她卻總認為這樣是佔我們的便宜。

  她患了罕見的「肢端肥大症」,長在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會引發許多慢性併發症,身體狀況雖不至於太糟,但也有疼痛不適之處,為了她的生活品質,我們都希望她開刀可獲得控制,即便手術成功機率頗高,她仍然不願意開刀,因為擔心有個萬一會給家人們添麻煩。

  這般嚴格待己,很難哄她接受子女好意的媽媽,我還想著要和她長期抗戰,但在4月6日中午左右,因為心臟主動脈剝離,她在慈濟醫院急診室辭世,她老說祈望自己可以好走,不要拖累我們,可我萬萬沒想到她連最後一步都這麼的不想給我們多添麻煩,家人們都來不及跟她好好道別,我接到消息時,人正在吉隆坡,當下心痛到難以相信與接受事實。

  還想著回臺灣後去看她,還想著要再去上回發現的新咖啡廳,還想著5月份帶她去馬祖看藍眼淚,還想著要再繼續學她的拿手料理,還想著自己與媽媽相處的時間仍會有好些年,這些想法都無法實現了,待我趕回臺灣,隔日見到她時,她的神情就如同睡著一般安祥,而我真希望一切都是假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平日很常滑手機看臉書,也會翻閱有趣的文章或看看小動物的療癒影片,吃飯時會拍照或用APP處理照片,但只要與人相聚,我會記得提醒自己盡快收起手機,因為還是想和對方多說話有所交流。

  這兩回前往吉隆坡尋夫,久久才見一回,更想好好珍惜碰面的時間,可是發現他與以往不同,也許是玩遊戲又或看漫畫,可能是回訊息又或搜尋網頁,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總是不離手,和他說話會開始感覺彼此「有時差」,後來我會先喚他幾聲「老公」,等他終於眼光看向我,注意力轉向我時才開始說想說的事,對話也就不至於被當耳邊風又或是牛頭不對馬嘴。

  但觀察了幾日後,心裡有些不耐與失落,覺得千里迢迢跑來一趟,他卻好像比較關注手機和平板上的東西,不免心想,都已經好幾次刻意等到他轉頭留意我時才說話,怎麼他還沒察覺到我的感受?發現自己開始負向解讀對方的行為,湧現不愉快,我知道這就是需要談話的時機,把話說出來,才不會自演內心小劇場委屈埋怨,他也才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思索著該怎麼表達,因為不想一開口就發難阻礙溝通,更想聽聽他的想法,所以在某次晚餐,他點完菜後又馬上拿起平板時,我便問了,「我發現你比在臺灣的時候更常玩平板,你自己有察覺到嗎?」

  他這會收起平板,「我有感覺到,來這裡有太多事要處理,腦袋裡事情一直轉,可是又覺得自己太焦慮也沒有用,所以會想滑平板看看漫畫或別的轉移注意力。」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10(日):獨立廣場一帶散步去
2019/02/11(一):放空一日(食物紀錄)
2019/02/12(二):放空一日(食物紀錄)

  第一次在吉隆坡待上快2週,除了幾個必去的景點之外,真的就像我平日在台北的生活,待在家要不就去喝杯咖啡,也讓他在忙碌之餘可以放慢點腳步休息會,週日有空,想著再出門走走。

2019%2F2%2F10中式早餐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07(四):開工日陪上班
2019/02/08(五):放空一日(食物紀錄)
2019/02/09(六):放空一日(食物紀錄)

  過年期間,吉隆坡放大年初一及初二,大年初三好些店家已開店,但華人為主的公司與商家則是繼續休息,初三陪著他上銀行辦事情,午後便返回,初四及初五他外出開會,我在家看書或是看韓綜,這次來吉隆坡,真的就是換地方過家常生活,除了兩人同追韓劇《天空之城》追到欲罷不能之外(岔題,很好看很推薦),我自己也把在臺灣總錯過時間的韓綜《咖啡朋友》補齊,所以這三日都只有食物的紀錄,我好好地放空了幾日。

2019%2F2%2F7開工日陪上班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03(日):亞汕肉骨茶→萬達廣場
2019/02/04(一):除夕夜體會撈生
2019/02/05(二):初一谷中城美徍廣場走春
2019/02/06(三):加影市吃沙嗲

  這回到吉隆坡的時間近過年,感受得到年節氣氛濃厚,賣場的新年音樂不絕於耳,各種增添年味裝飾的紅色物件也四處販賣,每次在購物廣場裡都遇得到舞獅表演,相當熱鬧。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