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我而言,理想的親密感是我能夠在對方面前坦然且真實的表現出自己,那妳呢?」與好友談天,我們聊到情感關係中「親密感」的話題,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能夠在對方面前表現出我所有的情緒。」好友這麼回答,其實,我們兩個的答案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期望能在關係中做自己,毋需隱藏、壓抑,能放心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但沒提到的另一半,是我們同時也期望對方能夠接受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尤其是我們自認不夠好的那一面,並且不會傷害到感情。

  「……好像不容易做到吼?」但我倆說完自己的想法後靜默了一會,因為突然意會到這件事並非如自己講得那麼輕鬆做到。有時候我們都不見得會看自己順眼了,何況是要對方無條件接受這樣的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若對方也如此全盤呈現,我們自己又能不能像期望伴侶做到的那樣,也無條件的接納對方呢?

  我和朋友的想法,必須建立在關係雙方的「親密感」定義要相同,不然對方真的願意承受自己毫無顧忌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和能夠承受毫無遮掩的「無話不談」嗎?除此之外,彼此對於「心理界限」及「情緒課題」也都得有相當的了解及成熟度,不然會把「真實表現自我」當成自己理所當然可以把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認為「愛我就要無底線包容我」,這反而變成是破壞關係的情緒勒索。

  我們認為的理想狀態,是自己要很清楚,抒發情緒感受,說清楚心裡為何不舒服,並不等於把對方當出氣筒,而是懂得情緒得由自己負責而不是丟給對方處理,是願意承受有些事需要溝通,彼此會難受但不見得會有共識,是接受彼此都仍是獨立的個體,想法意見有落差是很正常的,對方不認同某些價值觀又或拒絕請求是基本權利,那並不等於否定這段感情。

  以及,彼此能理解當對方情緒暴走需要發洩的時候,自己是能夠接住對方情緒的安全保壘,清楚並非是自己引發對方的情緒,對方抱怨的話語並不全是針對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有讓對方開心的責任,所以把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情緒,急著為對方處理,而是十分清楚自己只需要陪伴及同理對方的情緒風暴,讓對方好好面對與處理自身的負面情緒也不會感到愧疚。

  說來都是心態問題,但仔細想想許多相處中的衝突狀況,我們真的敢說出心裡所有的話,和能夠承受聽到對方全部的真心嗎?我和好友聊到這裡都深吸一口氣,「……真的不容易。」因為「親密感」其實和「信任」有關,對伴侶的信任度越高,往往也感到彼此越親密,話雖如此,一旦觸及弱點,我們不免仍會產生一些遲疑,怕對方看到自己不那麼好的一面之後,會失去情感上的連結,對方會因此不愛自己。

  所以要累積「親密感」,還需要從建立信任開始,尤其是遇到雙方衝突或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彼此如何面對關係裡的脆弱時刻,如何應對伴侶的討拍示弱,都是影響雙方的信任與親密感程度的關鍵,不安穩的時刻常更能深厚情感。有時我們也許真的認為自己能夠與對方風雨共濟同甘共苦,卻在一些狀況發生的時候才發覺,原來自己其實並不想看到對方那麼狼狽的樣子,也無力關懷對方的痛苦,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但如果伴侶之間只能分享開心美好,無法一起走過低潮,又怎麼會產生親密感呢?

  讓人安心的親密感,是知道就算彼此意見相左,我們還是會尊重對方的決定,不貶低謾罵、不強迫限制對方的意願,且願意傾聽溝通,看到對方不會在自己難受的時候,還加以批評、責難、潑冷水,而是能給予關懷與願意支援陪伴,都會讓人明白,對方是自己的心靈後衛,總會站在愛的立場與自己對話,因此能放心說更多事,信任對方會好好待自己,也信任自己能好好待對方。

  「親密感」程度代表心理距離遠近,靠得越近,就會看得越多越清晰,也所以離自己的心最近的人或許不只一個,而隨著人生及情感歷程的轉變,我們對於「親密感」的定義也會隨之調整,身旁的人在自己的心理距離也會隨之移動,我認為和伴侶維持高度的「親密感」有助於關係延續,所以,可以試著從認識彼此的「親密感」開始。

  與好友的一段閒談,讓我們各自有所釐清收穫,我們不見得需要放棄自己心中理想的親密感定義,但要明白自己得做什麼樣的努力,以及理解對方與我們的差異,才不會讓我們自認為的親密,卻被對方認為是無視界線的侵略領地。


相關文章:背後的那些情緒自律及自信帶來安全感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