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不只是憂鬱》1—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地帶」

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的目標,就是引領我們經歷並走完情緒流程,前進到開放狀態,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找到並破解阻礙我們和核心情緒連線的「關鍵痛點」。

「關鍵痛點」通常來自於幼時的創傷,幼時的經歷決定我們面對情緒的反應。所謂的「創傷」並非只有暴力傷害,而是主觀的痛苦和被傷害感。

我們面對情緒的態度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如果幼時表露情緒,而照顧者以忽略、迴避、阻止或羞辱的方式回應,小孩就會接收到「我的情緒不受歡迎」的訊號,而為了保持與爸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小孩的情緒處理方式就會朝往抑制及防禦移動以取悅父母。

抑制情緒又或防禦便會成為我們面對負面情緒的下意識反應,用來保護我們免受情緒痛苦及被感情浪潮淹沒 ,但也同時讓人隱藏真我,不敢表露出真實的模樣,因為我們怕顯露情緒的自己不被喜歡與不被愛。

而要破解「關鍵痛點」,「覺察」是其一,我發現「想像力」也很重要。書裡的案例都看見作者引導求助的人以現在「成人且安全」的狀態,回頭去看印象最深的受傷畫面,看到過往受傷的自己,給予同情及安慰,並重新喚回那當下的感受,想像自己那時真正想做的回應,讓情緒得以釋放,創傷得以平撫,並明白「自己有能力可以不一樣」。

破解之後,會更看得清楚自己面對勾起情緒的事件會有什麼反應,也會意識到以往慣用的「防禦」及「抑制情緒」。而我覺得找到自己的「關鍵痛點」這一步,和「內在冰山」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觸碰到冰山最底層的渴望,往往都是最痛的課題。

在被勾起負面情緒時使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觀察自己,讓我們能與痛苦(負面情緒)拉開距離,用旁觀的視角看見自己的狀況:自己是否處於防禦狀態,又或是正經歷抑制情緒、核心情緒?幫助我們找到並指認核心的情緒,提供方向,知道接下來能做什麼協助自己走出負面情緒。

看懂自己的「情緒地圖」

待我理解「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的構成及各角落的作用之後,感覺自己又多擁有一張「情緒地圖」,更有助我覺察自身狀態。我們的情緒反應其實都與內心課題有關,我將自己的內在冰山套入情緒變化三角地帶之後,更能理解這當中的運作。當情緒湧現時,掌握到自己當下是什麼狀況會讓我們感覺比較好,就像迷路時如果有地圖讓我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會讓自己安心許多。

首先是先破解我的「關鍵痛點」。透過練習畫自己的內在冰山,我已經知道「被愛」是我的渴望,與之相反的「不被愛」就是我最深的恐懼。而看到「不被愛」這三個字立刻浮現的畫面,是我小學時期背九九乘法總是背不好,我媽很生氣,把我關在房裡要我背完再出來,我記得自己在房裡邊哭邊背的模樣。

現在看來真的是小事,但對那時的我應該是很大的衝擊,所以我才會記這麼久。回過頭看,那時候在我心頭種下的陰影便是「如果我沒做好,媽媽就不會愛我」,我那時顯露的沮喪無助被她忽視了,我們家也沒有討論「情緒」的慣例,所以我學到了這種情緒不受歡迎,而且我要表現得很好、很棒,讓媽媽開心,她才會愛我。

而看懂「關鍵痛點」的重點,並不是為了要責難我媽,或是要她為我受的傷負責,而是,看到那個被罵的孩子始終在心裡,所以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自卑/價值感低落」成了自我的潛在認知,我努力地表現,要自己當個好孩子,以擺脫自卑也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碰觸到會讓我感覺自己「不夠好」的人事物時,總是會激起我內心很大的反應,但直到我看到自己的「自卑」之前,我會迴避去想心裡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感覺」,而是採取防禦姿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顯得我足夠好,因為做不到別人要求的事,會讓我連結到被媽媽否定的感覺很糟糕,因此我總是使命必達又或是退縮討好,可如果我的防禦行為失敗,我就會轉向逃往抑制情緒,覺得沒做好事的自己很沒用而感到羞愧或內疚。

在移除痛點前,我很常徘徊在防禦和抑制情緒之間,我最常躲避碰觸的是「恐懼」,害怕不被愛。

我落在「防禦狀態」的時候,其實也同時陷入「冒牌者情結」當中,要自己盡可能達到完美,不接受自己的「無能」,我總是要求自己好還要更好,但追根究底是我的自卑讓我不相信自己已經「足夠好」,所以我學著接納自己必然不足建立自信,走出防禦的角落。

我陷在「抑制情緒」的角落時,焦慮、羞愧又或內疚時常輪番出現。有一陣子常感到焦慮,喉頭緊縮、心跳加速和冒冷汗,那多半都與未知和擔心事情超出我的掌控有關。可深究之後,其實讓我焦慮的並非「事件」本身,我更加擔憂的,是萬一沒做好感覺會很糟糕,我不想面對那種覺得自己很差勁的感受。待我發現焦慮的背後藏著脆弱,與恐懼有關,也就讓我比較能保持理性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而不只是被焦慮所困。

不管在防禦狀態又或身處控制情緒之中,溯源之後都與關鍵的痛點有關。

也所以在意識到痛點後,搭配「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的地圖,在我湧現負面情緒時把它拿出來使用,標註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如果我發現我陷入完美主義的防禦狀態之下,又或是我感覺自己心生焦慮在抑制情緒那裡,現在的我都有能力問自己一句,「妳在怕什麼?」用旁觀的角度提問,有助於自己切換視角,拉開心理距離,站遠一點看看自己發生什麼事。

通常,當我知道自己在害怕「看起來沒用、沒能力、很糟糕」的時候,我就會意識到自己又陷入過往的自我認知框架裡,便有助於我跳出逼自己完美或放下焦慮的情緒(善用內在對話同理及安慰自己)。「能看見自己現在在情緒地圖上的哪個位置」,就會更清楚如何帶領自己繼續前進到開放狀態。

練習「情緒變化三角地帶」會提升自我觀察的能力,能觀察自己現在的狀態,瞭解自己身處於哪個角落;也會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能瞭解自己現在的狀態,並會為自己找出前進的下一步,更常停留在開放狀態。

先破解關鍵痛點,允許自己經歷並釋放當時未解的情緒,走完情緒流程,我們便能體會到平靜,也會逐步建立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痛點,達到內外一致的真我狀態。

不知道你現在感覺如何?在情緒三角的哪個位置呢?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