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觀察自己的情緒流動是認識自我的敲門磚,因為它就近距離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能讓我們迅速瞭解自身狀態,感受它們不必遠求也不必外求,只需要和自己好好相處就能接收到訊息,是最方便瞭解自己的方式。所以「情緒」一直是我喜愛學習的課程,也是我喜愛書寫的主題。
但在理解「情緒」之前,我對它抱持著負面看法,覺得人有情緒就是不理性、人不該情緒化,所以一開始我的學習是從想「消除負面情緒」著手的,覺得只要排除掉負面情緒,我就能持續保持快樂。
可隨著我閱讀相關的書籍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認知太狹隘。
我從習慣迴避壓抑,忽視情緒課題、想消滅負面情緒、理解人必然有情緒、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解鎖自己的情緒運作流程、接納自己能擁有所有情緒,到能夠關照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更懂得如何管理與處理自身情緒,這一路學習情緒課題的過程,讓我逐步理解:
我是活生生的人,本來就會有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我的一部分,擁有正負向情緒的我才是「完整的」,接納正負向情緒的發生,我才能夠「活出真實」,也才能生出力量,用愛自我療癒。
也因為轉變了對情緒的看法,「情緒」從我不想碰觸的事,變成了我的親密夥伴,不管是什麼樣的情緒上門,我都選擇傾聽它想告訴我的事,再決定自己要不要或如何回應。我期許自己成為「高情商」的人,意指我能意識到情緒的發生,看得懂引起情緒的原因,明白要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與懂得如何走完情緒流程。
不過,每個人對於「高情商」的認知都有所不同,有的人透露出的預設立場,是高情商的人不只要能夠包容所有人的負面情緒,而且自己也不能夠因此生氣。
對於別人的負面情緒,我覺得能理解或同理對方當下起情緒必然有什麼原因就已足夠,自己的心情該自己處理,不是高情商者的責任,而且若是對方處理情緒的方式就是要讓別人承受自己的不快,在情緒壓迫的狀況下還不讓人設下界線或表明不願意接受如此對待,我真覺得這樣的要求太不合理。
也有的人認為,如果自己對別人的行為生氣是一種不對的事,感覺是自己修練不夠、氣度不夠。但我認為情緒的發生是人之常情,和所謂的修練或氣度無關。所謂「修得好」、「高情商」並不是要我們當個斷情絕愛,心裡波瀾不生的聖人,而是,知道自己起情緒了,可以讓負面情緒過得比較快,不容易被別人勾起情緒,和會選擇用比較妥當的方式回應自己的情緒而已。
對我而言,我期許達到的「高情商」包括持續練習以下三點:
1.能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
能夠察覺到自己被他人勾起情緒,當「感覺有點不開心」,會試著先釐清情緒類別與等級,是憤怒、反感又或是在意?先確認自己在情緒地圖裡的哪個位置,再來想想自己該怎麼反應,試著為自己在情緒的發生和回應情緒的言行之間拉開距離,不反射性地做出壓抑或委屈討好,而是能嘗試表達感受或想法。
2.能減少被負面人事物勾起情緒的機會
理解情緒的鑰匙在自己手上,別人的情緒,和我的情緒本就是分開的,能為自己畫下情緒的安全範圍。別人的言語或行為不妥,那是對方的問題,我們控制不了別人要怎麼說或怎麼做,但可以決定自己不隨著別人的言行起情緒,或不讓對方的言行傷害到我。每個人都會起情緒,但毋需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安慰或有責任讓對方心情好轉,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去關懷,又或是讓對方自行消化。
3.能減少被負面情緒勾住的時間
比如生氣,知道它本來就會帶來身心不舒服的感覺(心跳加速、冒汗等),但其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就像一股浪潮,終究會消退,關鍵在於坦然承受伴隨情緒而來的生理感覺,當個好奇的觀察者,注意情緒浪潮的發生,浪往何處去,繼續正常呼吸,好好感受然後看著它消散。隨後該關注的是「我為什麼生氣?」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未解的痛點和課題,並學著與自己對話,而不會一直糾纏在情緒當中。
我認為的高情商,是除了能做到以上三點之外,還樂於擁抱情緒,而不是「不可以有情緒」。高情商是個人培養出的一種情緒技能,不該以此做為讚美進而要求對方不能夠有負面情緒,或用來束縛壓抑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善待自己的情緒,這才是愛自己的方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