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6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的人際網絡中,一定會遇到一種人,表面看似帶著善意,但實際卻是不懷好意。

  「欸我跟妳說,我看到某某臉書上的文章,好像是在罵妳,妳有看到嗎?我截圖給妳看。」總有人會這樣轉達他人的說法,並定義成「好心提醒」。

  老實說,不管別人的責難是事實與否,我更會選擇畫清界線的,是來做「提醒」的這類人,就算他們自以為是好意,但這種行為其實充滿著惡意。

  為什麼我說惡意?

  一、只要沒有指名道姓,很多事件或文字描述,都會被有類似狀況或想法的人,自行對號入座,轉達的人已經加了自己的想像與解讀,那並不見得是事實,而他們不在意那是不是事實,是要聽者也跟著相信他講的才是事實。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著「算了,就這樣」,說得厭世,那是對自我的無力。

  但也有那種明擺著「我不想再多說,你不要再多嘴」,面露不耐的「就這樣」,試圖用強烈情緒壓迫別人接受「我就是要這樣」,不同的情境,說給自己聽和說給別人聽也不一樣。

  回家途中與一個大學生擦肩而過,聽到他講了句,「算了啦,就這樣」,語氣無奈難受。

  我對他那句「就這樣」傳達出的無奈情緒有感,文字及語言都具有力量,「就這樣」是一種「停止」的概念,告訴自己不再期待、不再深究、不再努力、不再前進,維持現狀就好。

  工作,「就這樣」;愛情,「就這樣」;婚姻,「就這樣」;人生,「就這樣」。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駕馭不適圈

  許多動物夜裡突然被強光照射時,因為亮度瞬間變化太大,導致牠們暫時失明,瞬間僵直不動,直到適應環境改變為止,但也很常因此讓牠們被車輛撞上而喪命。

  我發現自己有時也很像那些僵在路中間的動物,腦袋空白一片,即使之後反應過來,但總是慢了幾拍。我會在店員多問我幾個意料外的問題,看似容易的小事上冒冷汗發懵,但在重要的會議上緊張之餘卻還能應付,怎會這樣?

  後來發現,因為我不知道陌生人會對我講些什麼,未知的緊張放大各種感受,所以也許別人覺得稀鬆平常的對話,我卻無法好好回答,可是在面對重要的事項前,我會在心裡模擬很多狀況和解決之道,不安的情緒會促使我盡可能的多準備,所以反而感覺比較能迅速反應。

  也讓我知道,比起面對「人」可能會有衝突的不安而言,面對「事」比較不那麼讓我緊張,因為知道「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到此,我只知道哪種情況是我的不適圈。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療傷

  和朋友談起了「療(心)傷」的話題,我分享自身的療傷流程:怨對方傷害我→接受傷害已經造成→怨自己沒做好→承認自己也是造成自身痛苦的原因→原諒自己犯錯→接納自己不完美→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還是值得被愛→我也愛我自己。

  每個人面對心傷,反應不同,療傷的方式與時程也各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如果找不到或不想找人傾吐,那千萬別忘了要好好接住受傷的自己,不要再責怪自己很廢、很糟、很失敗,因為這都是受傷會有的正常心情反應,你需要對自己溫柔一點,給自己些時間,讓自己先走過這段痛苦期。

  然後才會迎來療傷最後的階段,是和自己和解,雖然自己傻過、犯過錯、浪費過青春,但我們選擇原諒自己,自我讉責的傷害才能畫上句點,接下來才有辦法開始重整自我認同,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把自己愛回來。

  我一併推薦自己的療傷歌曲,韓國歌手黃致列的「擁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屆滿不惑,也迎來人生中變動最大的一年。

  先是另一半決定前往吉隆坡長期發展,兩地相隔,然後母親辭世,與我決定從現在的職場畢業,每一個轉變都需要調適,不過人生發展向來不會等自己調適完後再迎接下一個變化,總有各種可能,這一年來也更明白,要好好把握與想清楚自己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

  結婚沒多久,另一半開始接觸海外市場,也許兩三個月會出差一次,那時心裡總捨不得,說著如果他萬一以後一個月得待在國外半個月以上的話,記得要帶上我,我一定會馬上跟他一起走,過了好些年的現在再回頭看看那時說的信誓旦旦的自己,人真的是很容易變心的啊。

  他出差的頻率越來越高,直到近兩三年每個月都需海外出差一至二週,我也像溫水煮青蛙般的早就習慣這樣的日子,我喜歡獨處,所以照顧好自己也不是什麼問題,他也一直釋出可能會在吉隆坡發展的訊息,等到他確定要離開臺灣,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時,我反而猶豫了,要放下臺灣所有的一切嗎?我辦得到嗎?會不會太冒險了?

  我沒法馬上答應,想著再觀察這一年看看,也想等他都安頓好之後再看狀況,當我還在以度假心態去吉隆坡走走,想著我到底該不該去,想著我打臉以前的自己,是我那時太天真,還是現在太膽小,天人交戰之際,母親驟然離世,所有的事都擱置。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在吉隆坡放空時看完的書《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雖然已經是十年前的書,但看來仍是貼近現況。作者本身是社會心理學家,樂於單身的女性,但她發現社會價值針對「單身」的人其實充滿歧視,而且可能毫無所覺,內容許多例子都相當犀利有趣,很有意思。

  單身的人當然也會有精彩幸福的人生,並不只是因為不想被別人看出來孤獨寂寞,所以只好逞強「自以為幸福」。當中讓我有感共鳴的,是有些狀況只要把「單身」換成「頂客族」就很符合,一樣有那種「妳不符合一般社會價值認同」的感受,不過,還好我已經不在意。

  比如,有的人會覺得,樂於單身的人感覺就是不想承擔婚姻的責任,替換成,樂於當頂客族的夫妻,感覺就是不想承擔養兒育女的重任。

  比如,單身的人沒有找到一個靈魂伴侶,這輩子就不明瞭什麼叫真正的幸福,替換成,頂客族沒有生一個小孩,這輩子就體會不到什麼叫真正的圓滿。

  好似要完成「人生列表」上的事項,才有幸福的資格。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家人鮮少與旁人多談起母親往生的事,畢竟這只與我們最切身相關,而悲傷療癒是很個人的情緒歷程,我們各自學習面對驟然喪親的衝擊。我以閱讀及書寫尋求平靜與抒發,也因此在過程中體認到自己對於「悲傷」的認知很淺薄。

  在未翻閱悲傷療癒相關書籍或尋求其他平復傷痛之道前,我總在夜裡垂淚之際,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趕快好」,以及「不要難過太久」,把我的悲傷視作洪水猛獸般「破壞性的、不對的、不好的情緒」,因為太難受了,很想趕快擺脫。

  直到翻了書才知道,原來,崩潰是失去摯親的「正常反應」,這反而讓我倍感輕鬆解脫,獲得相當的慰藉,突然間讓我畏懼的悲傷,也變得親切多了,我的痛苦程度緩和許多,想起媽媽時仍會心酸流淚,但很少會再感到胸口悶痛難受。

  等到情緒更平穩之後,我開始問自己,先前要自己「趕快好」,趕快是多快?「不要難過太久」,太久是多久?為什麼我會這樣強求自己呢?以為不去談不去想就會快點好轉。

  後來我從書裡及自身經歷中學到,談及「死亡」話題,會讓聽聞者覺得不吉利,或是引發畏懼不安等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我們的文化傾向迴避談論「死亡」,於是喪親所帶來的悲傷也連帶地產生某些「潛規則」,即使我明明練習覺察情緒好些年了,卻在遇上這麼強烈的悲傷時,還是差點因為這些「潛規則」而選擇剝奪自己表達心碎的權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我們幾人在禪寺參加作七法會,我有些麻木的,想刻意的忽略今日,忽略今日這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因為節日已不成節日,只會讓心刺痛。

  回程臨時起意想去爸媽喜歡的北海岸沿線某間咖啡店坐坐,聽著爸爸說他們會在哪家吃下午茶、哪兒的行動咖啡不錯,媽媽有時會叫我爸載她去散心,我也跟著去了幾回,舊地重遊別有一番感觸,可惜今天假日人潮太多,只能路過,看著媽媽以前喜歡的景緻離開,邊聽爸爸帶著懷念的口吻,說著和媽媽之間的回憶,這也是思念她的一種方式。

  這段時間,趁空翻閱了幾本與喪慟及悲傷療癒有關的書,最初想看這些書,除了尋求安慰之外,也是想了解,悲傷多久會好?什麼時候我會停止難過?如何從傷痛中解脫?怎麼處理我的失落,和陪伴爸爸走過悲傷?

  但看書之後我明白了,悲傷是愛與思念的產物,又或是,現在我想把悲傷視為愛的紀念。

  我不會因為媽媽往生就不再愛她,或是從記憶裡抹去她,「死亡」的失去是永遠的,生活不可能回復以往,自然就會因為想起她而哀傷,「失去」的事實不會改變,所以悲傷不會好也不會停止,這不是悲觀的念頭,而是接受悲傷會跟著思念,跟著我的人生一起前進,她會一直在我們心底,成為我人生中寶貴的紀念。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8 Sun 2019 18:56
  • 告別

  今日告別式看見媽媽躺在棺木裡的面容,體認到這是這輩子見她的最後一面,之後再也看不到她了,她不在身旁的事實狠狠戳得心好痛,眼淚奔流,很不想送走她,卻也只能送走她,等到一切儀式結束,看著火化之後的白骨,更覺得心上空了一塊,但我知道自己仍要努力地好好照顧自己,和好好陪伴爸爸,也很感謝出席的親友們,一起送我媽媽這一趟,明天,我們要送她最後一段路。

  等今天所有的事都完成,返家後我無法克制的昏沉入睡,因為驟然失去,這些日子總感覺有些麻木,有點抽離現實,每天猶如夢境般飄渺,一直很難振作精神,就算早點睡,還是睡意濃重,我以為悲傷只會讓人難以入眠,但讓自己沉睡入夢也是其中一種,像是心靈受傷後開啟的復原機制。

  告別儀式無法終止悲傷與思念,但是,是讓自己接受與面對事實的一個過程,也像是正式地,開始前往沒有母親的人生,接下來才是需要學著適應與調適的日子。

  面對母親的離世,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還有自己過不去的心結,我愧疚於自己無法第一時間趕去她的身邊,懊悔自己沒能再多陪她一些,遺憾著原本規劃好的旅程得取消,也變得害怕失去,總有親人們突然離開我的想像和恐懼,很多念頭,都還需要時間消化,與學著仁慈的原諒、擁抱自己,若沒有書寫可以讓我檢視自己的內心,我大概很難繼續過下去。

  媽媽生前不只一次提及與認真叮囑,告別後絕對不可以收奠儀,她不希望因為自己離世,讓家人們日後得還人情債,這也是媽媽「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原則,這段時間,在處理一些事的過程中,也更察覺到自己承襲了一樣的特性,所以我明白自己很難被安慰,或說不想被安慰,因為別人的熱切關懷,會使我覺得因為自己的私事,讓別人多花心思留意我的感受,是給人添麻煩的行為,比起感謝,反而容易讓我感到自責。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關係是悲傷啊

  這陣子我最不想被問到的問題,是「妳還好嗎」、「好點了沒」、「妳現在覺得怎麼樣了」,我其實無法真心地回答「我還好」,但我知道,若回答「沒有很好」,我會看見對方顯露出擔心,也許又想給予更多的關懷,希望我可以因而好轉,我很感謝,但實在沒有心力無法再多做回應,也不想回應,所以,我寧願違心的回答,「我還好,謝謝關心」,滿足對方付出關懷的感受,我也可以不必再勉強自己,話題便可以結束。

  別人的好意引發我負面的感受,讓我倍感矛盾、疑惑和自責,但在我看到《沒關係,是悲傷啊!》的內容後,我便釋懷了,這本書出現的時機很巧,在媽媽過世後沒幾天,追蹤觀看的粉絲專頁上開始推薦這本書,而節錄出來的文字,句句寫進內心,深有被同理、被撫慰的感受。

  悲傷是獨有的個人感受,沒有制式的流程與期程,也無法與別人的經驗相比較,每個人面對它的方式不同,它壓在心裡的重量也不同。悲傷是一種愛的形式,不是「問題」,不需要擺脫或解決,也不是「疾病」,不必強求趕快復原或被救贖,它也不是一種「錯誤」的感覺,展露痛苦更不是「失敗」的表現。悲傷是我的情緒種類之一,是我對「痛失至親」這件事的回應,不應給予負面的評價,尊重自己的心情,允許它的存在,不要壓抑,正視它、面對它、接受它,痛苦需要有舒展的空間,溫柔地、仁慈地對待自己,我本就有權利難受。

  我也體會到書裡所提,別人的安慰當然都帶著善意,只是背後的潛台詞都不自覺地透露出希望我們能趕快擺脫痛苦、趕快開心起來,像是不應該還沉浸在悲傷之中,在現在的我耳裡聽來,就好似要我趕快放下對媽媽的思念,聽到這些說法難免感到些許刺痛揪心,但「這是正常的反應」(只需要這一句就足夠讓我擺脫自責),旁人只是想給予正向的鼓勵(我以往也會用這種方式安慰),他人也本來就很難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我不必多予回應,只要明白那份好意就夠了。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6 Tue 2019 21:54

  這幾日媽媽未入夢來,倒是我已經好幾回夢見自己在趕飛機,但過程總是不順利,丟三落四的緊張感、憤怒感與不安感接連襲來,我不知道夢境的結局,只知道醒來後倍感疲累。

  我明白這是對於母親去世時,我無法第一時間趕到她身邊的自責與愧疚感,藉由夢境體現。

  在趕往吉隆坡機場的路上,我什麼話也說不出口,眼睛與頭都因衝擊流淚漲痛不已,滿腦子只想著「怎麼會這樣」,和不斷祈求老天,讓我搭上飛機趕快回家。

  還好在地勤人員即將關櫃之際,我們買到2張機票也順利登機,在機上,吃不下也睡不著,感覺航程特別漫長難熬。

  到現在,10天,理智上已經清楚這是不可逆的事實,但知覺仍是茫然空白,我的情緒,感覺有一種死寂籠罩,沉在谷底,偶爾會突然被重擊倒地,只有在與家人相處時,才稍有起伏。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媽媽性格低調,喜歡簡單,尤其討厭給別人添麻煩,對子女也是同一態度。

  她付出關懷但極少干涉我們的事,而且很尊重子女們的獨立生活,我買東西回家,她總叫我省錢,然後轉身從冰箱裡掏出更多食材給我,帶她出門走走,她總說都讓我破費,非得要請喝咖啡才不會對我覺得抱歉,明明從小到大她付出了很多金錢心力撫養我們,我只是理所當然的回饋,她卻總認為這樣是佔我們的便宜。

  她患了罕見的「肢端肥大症」,長在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會引發許多慢性併發症,身體狀況雖不至於太糟,但也有疼痛不適之處,為了她的生活品質,我們都希望她開刀可獲得控制,即便手術成功機率頗高,她仍然不願意開刀,因為擔心有個萬一會給家人們添麻煩。

  這般嚴格待己,很難哄她接受子女好意的媽媽,我還想著要和她長期抗戰,但在4月6日中午左右,因為心臟主動脈剝離,她在慈濟醫院急診室辭世,她老說祈望自己可以好走,不要拖累我們,可我萬萬沒想到她連最後一步都這麼的不想給我們多添麻煩,家人們都來不及跟她好好道別,我接到消息時,人正在吉隆坡,當下心痛到難以相信與接受事實。

  還想著回臺灣後去看她,還想著要再去上回發現的新咖啡廳,還想著5月份帶她去馬祖看藍眼淚,還想著要再繼續學她的拿手料理,還想著自己與媽媽相處的時間仍會有好些年,這些想法都無法實現了,待我趕回臺灣,隔日見到她時,她的神情就如同睡著一般安祥,而我真希望一切都是假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讚美與諂媚
  讚美的話,過了就變虛偽,多了就變矯情適切才會最美。

  讚美的時機,對了就是錦上添花,錯了就是畫蛇添足剛好才會最美。

  讚美,是純發自內心,抑或別有用心,人各有異,只要能達到目的,只要能讓人開心。

  讚美的主要目的,是想向對方表達感謝又或欣賞之意,讚美的事項通常實質有物,也許是對方的好意,也許是對方的能力,會明確說出內容且發自內心。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管理」與「情感處理」是我認為人生中很重要的兩個課題,情緒管理又優先於情感處理,兩者息息相關,且都需要長時間練習,只是成長過程中,不管是家庭又或學校教育,我們都未學到太多,總等遇到難受的事情時,在痛苦的過程中學習「情緒管理」與「情感處理」,有的人在傷心之後過關成長,有的人卻在憤怒之中卡關痛苦。

  從小我們就被期待要當個「好孩子」,什麼是好孩子?聽父母的話、為人和善、不愛生氣,有各類標準,總之就是要乖才值得被疼愛,於是「好孩子」成了情緒的束縛,生氣的時候,會被說亂發脾氣不乖,難過流淚的時候,會被提醒要勇敢,負面的情緒不允許被表達與發洩,很快的,我們就不自覺習得隱忍。

  我也曾經錯將「情緒管理」和「壓抑」畫上等號,且一併否定負面情緒的存在,覺得「不應該」生氣,「不可以」討厭別人,難受哭泣是「不好的」,所以一有這些感受時,一定是我「不對」,我要忍耐,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我要學著當一個好人。

  從好孩子,變成好人。

  然後大概在23、24歲,二字頭中期,開始覺得當個好人怎麼那麼難,我變成心靈垃圾筒,把別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想著要幫別人解決痛苦,涉入別人的事太多,遇到不合理的事時我不會作聲,但心裡悶到發痛,總怨著「為什麼別人都這麼對我」,自己總是不開心。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價】

  「以當下論評價,以結果論高下」,緩步返家時突然閃過這念頭,總結了今天的一些體會。

  我們多半會藉由當下與對方的互動、獲得的回應、言行表現等等,來初步評斷一個人會不會做事,或是粗略評價對方的人品、性格,有時不見得有更多接觸的機會確定自己的判斷對錯,第一印象常也是最深最難轉變的印象。

  相同的,別人也用這樣的機制來給予我們評價。

  有的事別人看來做得毫不費力,但不知你事前努力耗盡心力,有的事別人看你總是獨攬好處,但不知你先前費心付出投入,別人往往只看到故事結局,不見得會懂得當中的辛苦過程或是想理解你的心路歷程,有時最後呈現的結果,反而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你以為的好事,可能也不見得那麼好了。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依晨和周遊,她們都在演藝圈擁有一番地位,年紀也相差很多,會一併提起,是因為她們有個共通點,都曾因腦下垂體有狀況開刀治療。

  林依晨因為壓力大,檢查發現腦下垂體出現囊腫,後來開刀處理後就回復正常,但需要定期檢查。

  而周遊老年出現在媒體上時,因面貌走樣而被傳出是整容失敗,但其實是她罹患罕見疾病,腦下垂體長了腫瘤進而逐漸改變容貌,開刀後面貌無法復原,需要長期追蹤。

  一個是囊腫(囊狀包塊,中間多為液體),一個是腫瘤(細胞異常增生),感覺名稱很類似,同樣也會影響內分泌,但改變身體的狀況不一樣。

  會舉名人當例子,是因為想引起一點注意,因為我接下來要提的,便是周遊罹患,而我媽媽目前也確診的罕見疾病「肢端肥大症(大肢症)」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埋怨式炫耀】

  與朋友聊天提及,生活圈中總會有一種人,用埋怨的方式間接炫耀。

  會說自己很忙,羨慕你可以時常出國;會說自己很苦,早知道像你一樣不要結婚生孩子,諸如此類與你相比,可實際情況並不是他嘴上說得那般糟糕。

  這種人真正想要聽見的不是安慰,而是想聽見你為了安慰或安撫他,說出自己過得其實比他慘,以滿足他心裡真實的優越感。

  因為常跑出國,其實你的戶頭空空,不像他不用貸款就能夠買房買車;因為沒結婚生小孩,所以有專案假日需要加班的事項總是你扛下,不像他假日總能出門曬小孩那麼開心。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上課,也許是談到了「面對真實的自己」與「連結」,原本邊想著課堂內容邊吃午餐,腦袋裡卻突然閃進對於自身「網路人生」的一些想法,趕快把關鍵字句寫下,以免瞬眼即忘,又擺了些時間,今天有很想書寫的情緒,決定好好紀錄心情。

  現在的我,紀錄每天的微笑事件,翻閱各種「探索自我」的書籍,也留意真實生活的人際互動連結,我比以往更喜歡自己的「現實人生」,但與此相較,我對我的「網路人生」也有相同程度的偏好,甚至可能還依賴它多些。

  從BBS的一對一陌生閒談、回應版面文章、管理星座版面、擁有個人版面、寫文章寫小說、轉到BLOG發表,再到Facebook開設粉絲頁,還經歷過ICQ、MSN,一路到SKYPE與現在使用手機的通訊APP,同時有陣子也沉迷在網路遊戲中,連線速度從等待撥接、ADSL到現在的寬頻飛速,回頭算起也應該已經有20年的網路人生。

  我無法割捨,因為重要的人生階段與事件都隨著網路而來。

  我藉著和網友聊天練打字速度,藉著回應版面文章,學習組織想法並找尋適合的文字說明,日久後也習慣這種表達與抒發方式,用鍵盤敲出我想說的話,思緒得以沉澱,可以修改、修飾,能夠選擇自我揭露的程度,比起面對面談話無處可躲,有可能擦槍走火,以文字傳達心意更讓我感到自在,也覺得能把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討厭的勇氣

  先前上過一回蘇絢慧老師針對「被討厭的勇氣」第一部所開設的課程,聽完後獲益良多,所以這回談論第二部實踐阿德勒學說的課程更不想錯過,老師用生活經歷來解釋阿德勒學說的內涵,也藉由課堂上夥伴的提問分享聚焦重點,6小時的課也讓我更清楚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我挑出自己有感觸幾個段落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和想法。

阿德勒學說並非是魔法,而是個體不斷的自我鼓勵及鍛鍊的過程

  我覺得阿德勒學說雖是個體心理學,但對我而言更像是人生哲學,他提及人生的困擾或問題總是一針見血,除此之外也帶來「希望感」,明白過去無法改變,但可以創造未來。當人有自立的勇氣,才會更能掌握與主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才能理解人性,真實的面對自己、真實的活在當下,理解如何與他人維持關係,並了解需要刻意練習才能改變。

人際煩惱的根源:你無法接受自己,又想要依賴別人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0ecd2920727a47aefc8cdcb013fd00d.jpg

  想紀錄一下自己的感動。

  知道孔劉要辦FM後,買票前的某天夜裡,我夢到他穿白西裝出場的畫面,隔日我和姊姊說,我有預感,我們一定會買到票入場看他,只是,覺得自己會不會是喚起之前參加車勝元FM的印象,所以才夢到他穿白西裝?然後,他今天穿白西裝出場,我都不知道是要嚇到還是要尖叫了XD

  FM準時開場,什麼開場白都沒有,他直接走出唱首歌(抱歉我記不得歌名,我只記得他好帥氣啊),他投入專注的模樣讓人著迷,沒料到唱歌之後反而由他介紹主持人佼哥出場,還與打扮成地獄使者的佼哥走了一小段台步,很有趣也很特別呢!

  我很喜歡這次的FM流程,從他小時候、青少年時期到演員時期,聊了1個半小時左右沒有停歇,也看到孔劉從一開始的緊張到慢慢放鬆的過程,見他笑容越多、越來越可愛,之後穿插了演唱與回應粉絲願望的橋段,絲毫不覺有三個半小時。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