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6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0年,對你而言,是「最__的一年」?空格處讓你自由發揮填空,你會為自己填入什麼關鍵字?這是我昨日上午花了近3個小時體驗《最__的一年》展覽之後,盈繞在心裡的問題。

  展覽的門票是一張寫著「未來的我,你好嗎?」的明信片,寫完後可以交給工作人員,他們日後會再寄回給自己,像是另一種時空膠囊,不過我沒有選擇寄送,而是帶回留存紀念,擺在我書桌前明顯的位置,這會是我之後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我希望未來的我很好,所以我會把現在的每一天都過好。

  《最__的一年》展覽辦在青年旅館裡,7+1個房間,房間裡呈現出8+1個人的一年,擺放著故事主角2018年到2019年生活中的相關小物以及播放紀錄影片,他們每兩個月錄影一次,留言給兩個月後的自己,留言內容有期許鼓勵、有困擾煩惱,又或訂下新計畫新目標,待兩個月後檢視前次錄影的內容自己說了什麼,是否有完成,然後再錄下一次,最後為自己走過的一年下關鍵字註解(每個關鍵字都很貼切他們的自身經歷,但我不想多提,以免影響你們填空的想像力),看展時房裡只會有一個人,所以每走進一扇門,感覺就像是我進入了某個人的人生切片,故事主角們一年的時間被濃縮成十五分鐘左右的文字及影音體驗,我像與他們獨處,看他們做了什麼,聽他們說了什麼,沉浸在他們的人生故事當中,而且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個專屬的互動遊戲,讓人可以即時的反思自己當下的狀態、感受和心情,也能體會故事主角的心情,和他們產生連結。

  即便故事主角與我是陌生人,每個人的生活故事也各不一樣,但我都能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部分的自己找到共鳴,我們有相同的體悟、類似的疑惑,和同樣的掙扎,也體會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各自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嘗試,和自己對話,為的都是想找尋自己,藉著一步步克服問題與困難的過程,認識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對話,自己對自己說話,我指的是有意識的對話,而非那種隨時隨地從心底冒出來,往往帶著負面批評或指責,說著「你不對、你不行、你不好、你不可以」的這種聲音,這類像是自動播放般的話語,夾雜著過往的真實經歷,原意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以更適應生存環境,像是生存本能儲存在腦海裡,有些時候這確實能警示危險,但太放任它們否定自己,也會讓人越來越沒自信。

  也許我們不容易關掉這種負面訊號,但可以藉著增強正面的聲音,減輕它們對自己的影響,我在練習覺察情緒或是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覺得「有意識」的和自己進行自我對話給我很大的幫助,我個人把「有意識的自我對話」分為兩種,各有不同的作用:

一、自我提醒:提醒留意當下眼前狀況,以及用以鼓勵及肯定。

  當我遇到勾起負面情緒的狀況時,負面聲音會強勢進入,「想辦法罵回去啊!妳怎麼那麼沒用!」聽到這樣子的指責時,我會在心裡回話,「我知道我的痛點被踩到了,但我可以有更適當的回應。」我在學習中卡關的時候也是相同情況,批評聲音直面而來,「妳做不到的!妳學不會的!」而我會這麼告訴自己,「我只是現在還沒想通,再給我一點時間就可以做到。」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天生都有「角色扮演」的本事,幼時辦家家酒與同伴假想某個情境時,不管是當虛擬的超級英雄,又或是扮演身邊的真實人物,我們都能瞬間變身成為那個想像中的角色,而這個本事會隨著成長經歷升級,為了因應與他人互動的各種情境,我們會擁有相對應的身分,也變得能在更多身分間迅速切換角色狀態且不會精神錯亂,就像是內建的生存技能,運用自如讓我們的生活得以順利運轉。

  以我個人為例,長大後我分別身為女兒、妻子及朋友(每個人通常不只身兼3個身分),我會自動轉換做出自認符合那個身分的言行舉止,「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女兒、妻子及朋友」,這樣的想法決定我會在什麼時機說什麼樣的話,該做什麼樣的事,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角色設定」,我們的每個身分都會自動按照角色設定表現。

  岔題補充一下,前篇文章〈身分與地位不一樣〉當中所提到的「身分」和這裡的「角色」我想做個更清楚的說明,我認為「身分」意指稱謂、頭銜,就是飾演的人物名稱,所以會隨環境改變,而「角色」則是我們在各個身分中呈現出的行為模式,角色的核心價值不變,好比我的「身分」是女兒、妻子及朋友,但我想扮演的都是「值得被信賴的角色」,對我而言,角色比較像是各個身分的細部言行設定,而那些換了身分就截然不同的人,是因為身分讓他們更放大自己某部分的角色設定(需要被認可尊敬、需要被推祟讚美之類),於是做出相對應的行為,其實他們的本質沒變。

  角色設定的基礎來自於天生氣質、原生家庭價值觀、過往生活經驗又或有模仿典範,集結各種元素融合而成,我們藉由角色扮演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價值觀與自我認同等,以此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換言之,就是「我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等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在各自的身分情境下展露出的行為模式都會有些許不同,但核心信念會一樣,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等於是確定角色的設定主軸。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二十年的職場生活,讓我獲益匪淺的事之一,是清楚了解「身分地位」是怎麼回事,身分地位,對我而言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名詞,但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是同義詞。

  身分,是別人賦予的職務頭銜或自認為的角色,我們擁有的身分會對他人產生影響,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具有價值」,地位,則是他人視我們具備的身分、專業名聲或品德人格後,內心給我們的評價與尊敬程度,是「別人心中給我們的價值」,我認為兩者的基本定義截然不同。舉例來說,身為學界大老,但言行每每讓人想翻白眼,又或是貴為單位高層,但決策常常讓人想吐血,當我無法對他們心懷敬意,那對方在我心裡就不會有什麼地位,而有的人為人謙遜有禮又或智識甚廣,我尤其敬重某些有智慧但不露鋒芒的人,有機會的話我都十分樂意協助與服務,我的尊敬與對方具備什麼樣的身分無關,對我而言,在我心裡有地位的人比有身分的人來得更重要。

  有的人即使擁有「身分」,但私下別人講起是認為名不符實不以為然的,也許是專業名聲讓人遲疑,也許是品德人格讓人倒抽一口氣,就算彼此面對面互動保持基本禮貌,那不過就只是客套,並無法獲得他人真誠的尊重,在他人心裡的身價不高,當事人未必知曉,因為不會有人想當戳破真相的壞人,只是可能在某些狀況中會感覺到好像自己的「地位」不如其他人,發言常被忽略或是被敷衍。

  我也看過有的人很會運用自己的「身分」,畢竟「身分」是很明顯能看出手上握有多少資源和權力的指標,所以一旦擁有某些「稱謂」,就像是無形中黃袍加身似的華麗變身,換個身分也真的換個腦袋,開始利用職權壓搾別人,為自己賺取名聲又或是實質利益,更不忘藉著現有的位置再去爭取更高的地位,像是等待已久的翻身機會終於上門,便拿目前擁有的資源再投入滾動運作,排除異己和拉攏結盟,先不論這當中運作的吃相好看不好看,想辦法達到目的就好,總之拿到了好聽的稱謂,自然也顯得身價越高,而這種時候身旁圍上來的蒼蠅蜜蜂想從中獲利的人也就越多,「關係」這件事也就變成是操作重點,人際資源看起來就像是複利似的越滾越豐厚,很是吸引人。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月初路經台科大,校門口的大背板祝福著畢業生「敢於天真,勇於嘗試」(Dare to be naive, dare to try.),我實在喜歡這句話於是拍下,當中我尤愛英文"dare"一字的無畏感,這張照片我也一直存放在手機裡捨不得刪。查了一下句子的緣由,發現台科大廖校長也曾以這句話鼓勵新生在求學過程中試著挑戰害怕的事以培養自信(“Dare to be naive.”出處來自於Buckminster Fuller,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國哲學家、建築師及發明家 ),我覺得這句話不管送給新生或畢業生都很適合,或說適合用來激勵準備前往人生下一階段的人。

  我也和好友們分享這張照片,傳遞正能量。擔任教職的好友告訴我她在上課時讓學生們看這張照片的小故事,她問班上的大一學生們,句子裡三個關鍵字「敢、天真、嘗試」,他們覺得哪一件事最困難?她先問我的想法,我沒考慮太多就回答「敢」,這個字帶有鼓起勇氣迎向挑戰,承擔後果和扛起責任的意味,很具有力量,我覺得也是做到另外兩件事的關鍵,因為敢跨出開始的那一步並不容易。好友和我一樣也選擇「敢」。

  然後她說,大多學生都覺得「天真」最難做到,他們認為出社會還要保持天真太難了,這讓我有些訝異,大一的年紀就已經世故到覺得天真勢必得被放棄了嗎?我不禁好奇他們如何定義「天真」,雖沒機會了解,但我猜也許不脫天真等於幼稚、不解世事這類負面的聯想,這和踏入職場需要具備的成熟與懂得應對進退剛好有所衝突,所以相較下才覺得最為困難。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代表他們覺得「敢」比較容易,我笑說這或許也是世代差異,我們的膽子可能都被磨小了,但卻反而比他們更樂於、敢於擁抱天真。

  我自己是這麼解讀「敢於天真,勇於嘗試」的,敢於天真,敢以真實、單純、不虛偽的自我面對一切,懷著好奇放膽探索人生;勇於嘗試,勇敢實踐、挑戰、不放棄的持續衝撞一切,帶著勇氣放膽迎向未來,這都代表即使畏懼未知與不安,也不會因為害怕可能會有的失敗或錯誤而裹足不前,因為那只是事情的結果之一,不等於全部,也不等於人生的全貌,所以要讓自己鼓足勇氣,捏緊膽子往新的人生階段邁進。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pectrum.jpg

  一般提到「個性」,最先想到的分類形容是外向及內向,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個性光譜偏內向那側,也曾覺得自己太容易害羞,只在熟人面前放得開,應該要學著大方一點,活潑外向一點,才會更擅長交際也才能擁有更多朋友,感覺這樣「比較好」,但開始學著認識自己後,才讓我不再繼續「執迷不悟」,我懂得順應自己的個性,不勉強自己,這樣反而更讓自己擁有彈性。

  我在進入職場後才發現自己的個性有分工作模式和個人模式,工作模式的我偏外向,不害怕面對陌生人,可以放鬆對談,遇到狀況也能迅速找到應對之道,但個人模式的我就回復內向,會害怕買東西時店員和我搭腔,這類看似容易應對的小事就會讓我冒冷汗發懵,兩種模式差異頗大,我比較喜歡工作模式的自己,但又覺得那不是「真實的我」,所以曾經也感到疑惑。

  後來理解每個人的個性其實並非完全固定不變(自由個性理論,我們除了原本的性格,還有一些可以自由施展的個性面),我不必變得全然外向,但我有能力可以讓自己往外向的光譜稍微移動,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允許自己做出相對應的恰當行為,那一樣是真實的自己,就像我認為在工作環境上必須有專業的態度及開放的心態,我必須要接受別人的提問,以及去和別人做工作上的溝通,我認知到工作的事只得自己處理,再加上對於自己的工作內容有自信,所以能夠表現得比平時的自己外向一點。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陣子我討厭聽到別人說我「脾氣好、情商好、EQ好」,我知道這是稱讚之詞,但聽在我耳裡的潛台詞卻更像是「因為妳脾氣好,所以妳不可以也不能生氣」,簡直就像是情緒緊箍咒,勒得我難以喘氣也無法回嘴,不過現在如果有人這麼讚美我,我會平心靜氣微笑回應感謝。

  會有被瞬間激怒的感覺,應該是我那時的現實狀態承受著一些壓力(不記得確切情形了),所以連帶情緒負荷已經接近滿載,而這樣的讚美又很常緊接著不容我說不的要求,還附加這種希望我至少要維持表面和氣的期待,所以更讓人覺得不合理,心裡不滿的覺得對方明知道自己提的事項並不容易又或別人不想做,所以找一個可以被強迫而且不會發脾氣的人承受,難怪當時讓我心裡生嘔。

  嘔自己不懂得也不敢表達意見,更嘔自己還想維持別人眼裡的「形象」。

  直到我度過那段壓力期,才察覺到是我為自己安上了情緒緊箍圈,老實說沒人逼我一定得接受某些事,我卻覺得自己「應該要」,這是性格上根深蒂固的弱點,提醒得由我自己卸下緊箍圈,改成「我可以」或是「我想要」,才能有所轉變,不再被緊箍咒所困。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為「做自己」下的定義都不同,表現「做自己」的方式也不同,我認為的「做自己」,是透過言行展現自身感受、想法及價值觀,並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書寫是我做自己的方式之一。 若拆解「做自己」這三個字,「做」是表達與實踐自我的各種方式,而「自己」才是重點主詞,如果不夠認識「自己」,表現出來的言行很有可能只是在做「自以為『做自己』該有的樣子」,這其實與「真實的自我」還是有落差。

  從小到大我們學到的,大多都是做「符合別人期望的自己」,讓我們覺得如此才有被愛的價值,而做「真實的自己」,是不完全符合別人期待的事,被解讀是不對不好的,而且不會被愛,於是,我們慢慢不再對「自己」感到好奇,只想著如何能獲得別人的認同,做好「別人眼中的自己」。

  所以看到別人「做自己」時,會羨慕、嫉妒又或佩服,是因為自己做不到,一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因此不知道如何「做」,二是自己其實下意識認同做自己是件離經叛道的事,是不會被別人接受的事,所以看到他們突破束縛,挑戰社會價值的行為「很勇敢」,但勇敢的不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而是他們敢擺脫尋求他人認同、敢擺脫社會既有標籤的態度,別人的喜歡與否都跟他們的自我認同無關。

  「做自己」的人更在意有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自己,沒有空去在意他人想法或與人相較,而這樣的態度自然而然會吸引認同他們價值觀的人靠近,看起來矛盾,但這才是「做自己」的真意,能夠與他人有更「真實」的連結。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自己能「給予」的感覺,對我而言給予最重要的目的,不過只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真的就是圖個「我爽」而已。

  給予有三個元素,給予的能力、激發給予想法的對象及給予的意願,這三項缺一不可。

  有給予的能力,也有可以給予的對象,但並沒有給予的意願,對於「給予」並不甘願,如若被迫給出,心裡更會心生埋怨;有給予的對象,也有給予的意願,但卻沒有給予的能力,只能自搥心肝倍感懊惱而已;有給予的意願,也有給予的能力,但卻沒有給予的對象,無人可以接收心意,心裡的悵然若失讓人覺得可惜。

給予.jpg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手搖飲料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組合,有的飲料適合半糖少冰,有的適合微糖去冰,有的人則是習慣都喝全糖,或只點無糖飲料,各家手搖飲料店都有不同的甜度與冰度的搭配,總有符合自身喜好的一種,如同我們喜歡聽別人說的話,以及說出口的話,也都會各有自己喜歡的「話語含糖度」。

  有的人喜歡聽含糖量很高的話,但可能說出口的話卻總愛添酸加苦,有的人只會說完全不帶甜味的話,可是卻無法接受別人也這麼和他說話,在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得出別人喜歡聽的「話語含糖度」高低,我們也多少會知道自己講的話夠不夠甜,但卻不見得能察覺自己喜歡聽甜度多高的話。

  在人際來往時,總聽人說嘴甜一點沒壞處,但如何拿捏得恰到好處,自己能夠舌尖帶糖不生膩,又能甜到對方心坎兒裡不生厭,著實不容易,畢竟每個人的甜度感受度都不同,很有可能你的半糖對我而言是全糖,如果火力全開搞到全糖掩蓋話裡所有真相,會只剩下膩人甜味,太過收斂出口無糖也可能突顯話裡所有缺點,會只剩下酸澀苦味,兩種極端過猶不及都不好,話能說得適中半糖不只可以讓聽的人心裡舒服,也不會忽略對話重點,其實有助於溝通,說話帶甜絕對不等於虛假不真心,端視自己的心態是想讚美又或是想諂媚(兩者真的不同),說話不甜也不等於一定很難聽,就看自己講話時有沒有為對方著想,用詞坦誠中肯和尖酸刻薄是兩回事。

  當然,也要看聽話的對方喜歡哪一種,當一個人被發覺就是喜歡旁人吹捧簇擁,喜歡被灌甜湯,那身旁的人若是有所圖,也自然會懂得要順勢而為餵糖吃,這種「全糖配對」很常在生活中看見,懂得討好的人會找到喜歡被討好的人,於是形成看似和諧、和樂卻虛假的環境,被餵糖吃的如身處綿花糖裡舒適,但那些為了求生存而說的甜言蜜語都並非代表真心敬重,那些求順利而講的虛情假意都並非代表真心認同,不過就是為了達到目的,各取所需而已,華美浮誇之詞更有可能是裹了糖衣的毒藥。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到大,我擅長收集「罪惡感」。

  有兩種主要原因會引起我的罪惡感,一是互動時別人與我預期相左的反應,我會因為對方錯愕、不悅的反應感到惶恐,怕是自己引發爭執與衝突,二是我在拒絕別人的要求時會感到愧疚,覺得自己傷了別人的心。

  遇到這兩種情形時,罪惡感襲來的力道強烈,我會反射性地歸咎是我的問題,認為一定是我哪裡沒做好或說錯了什麼,所以才讓對方不開心,一察覺別人的負面情緒就壓得我瑟縮發抖,瞬間腦袋一片空白,直接倉促道歉或做決定,事後回想才有辦法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這也是我總畏懼且選擇迴避任何衝突狀況的原因,怕自己反應不及的後果,往往讓我事後更氣自己當下的無法反應,而我不敢拒絕卻又苦於自己的濫好人個性,因為我並不想用這種委屈自己的方式證明我是個善良的人,我只覺得自己太軟弱。

  「都是我的錯」是以往心裡常冒出的話,近些年更認識自己並有所覺察之後,我知道這種反應經由原生家庭傳遞習得「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價值觀衍生而來,讓我將「因為我給人添麻煩才讓人不開心」的套裝模組寫入直覺反應裡,所以我試著改變自己心裡的聲音,「不見得都是我的錯」,只是多加了「不見得」三個字,就讓我的感受大不相同,放鬆許多。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5 Wed 2020 17:22
  • 一年

  今天是媽媽的農曆祭日,離世一年卻還仍恍如隔日。

  我還記得在醫院見她的那一面,就像只是睡著了似的,但封棺前的最後一面反而無法記得清楚,因為太過心碎也覺得那不像她,腦海裡留存的都還是和她對話的那個模樣,這是她活在我心裡的樣子。

  一年來,家裡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所不同,我們不再時刻感到失落悲痛,生活節奏持續往前進,也能笑談與媽媽的回憶,只不過,在打開冰箱準備煮菜之際,會油然泛起遺憾,沒能再嚐到她做的菜,也沒能多學到她的手藝,在想買她愛吃或一定會愛用的小玩意兒時,才體認到接收禮物的人已經不在,在看到一個新的景點或遊玩之處,才想起無法再帶她出門去,偶爾,偶爾我憶及接獲她離世訊息的瞬間,還是無法克制的淚水上湧,心頭發酸,多希望她還在,現在只能在出門時帶著她的照片,像是讓她知道我在哪裡。

  這種人生必然面對的課題真的很難學習,悲傷的歷程也許已經走過了,但思念還繼續著,媽媽驟然離世,我才驚覺自己在和她相處的過程還少做了很多事,四道人生當中,道歉、道謝、道愛與道別,我覺得自己都還做得太少,沒有機會能看她安養天年,向她好好道別是人生至痛,想多陪爸爸也是不想日後再次遺憾,現在也更珍惜與爸爸相處的時間,過程中有再重新認識他的感覺,希望能為他再多做些。

  媽,我們都很好,只是很想妳,記得祝福與保祐我們喔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工作之後,我有很多時間和自己相處,也開始浮現更多我想學習的課題,「關係」是共同的關鍵字,不管是與自己的關係,或與重要親友的關係,我都希望可以更親近。在這之中,即使母親已經離世,但我漸漸發現她留給我的一些想法,感覺這是另一種與她親近的方式。

  媽媽農曆生日時我寫了「不要活得像她一樣」,提及她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幸福過,而她那深悠的惆悵讓我學到的是,不要把「自我犧牲」當美德,在「能力限度內」為家庭付出就好,不要耗歇自己所有的心力。為自己著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照顧好不是自私,是對自己的責任,是把自己愛好愛滿。

  除此之外,我也一直在想,她到底是用哪些標準在衡量自己的人生,才會做出那麼痛的結論?

  也許,對她而言,人生就像一張成績單,上頭列的各項科目都以「幸福程度」做為分數依據,當她打下認為的最終評分時,就算這過程中有獲得成就、美好之處,到最後都不作數,只有最終評分才是她的人生結論。在她的成績單裡,生兒育女、勤儉持家等等科目,可能都被她打了很低的分數,縱使她鮮少與他人比較,整體自評成績還是讓她覺得幾十年的人生毫無幸福之處。

  如果是以「成績單」的方式看待人生,我們為自己打分數的時候其實是更加嚴苛的,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或可能與他人相比,羨慕那些我們認為成績優異的人,但每個人的人生樣貌各不相同,無從也不應比較。而我忍不住想,我若有多點時間能再和媽媽多聊聊,我會怎麼樣改變定義人生的版本?或許讓她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定義人生的方式,會決定自己如何看待人生。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近幾年都較著眼在「認識自己」,學著覺察情緒,看懂自己卡關在哪裡,或是藉著翻閱書籍來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這過程中,越認識自己一些,我就越感謝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們有許多想法、習慣和價值觀,都從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習得,進而影響行為和決策選擇,在開始學習認識自己的時候,都會回溯源頭,重新再去認識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而人生中最難面對的關卡,往往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不管是要學著原諒、和解或忽略,要正視理應充滿愛的原生家庭也會帶來痛苦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就是我最為感謝的事,我在認識自己的路上,很幸運的可以不那麼辛苦就跨過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階段,我雖然也曾怨過父母重男輕女,但我體會到父母給予的愛其實更多,與理解他們對子女的擔憂,這種埋怨也就不再困擾我,所以後來發現我更需要看清楚的,是我從原生家庭裡習得了哪些價值觀。

  有兩點影響我最深,「與人為善」「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它們原本是固定組合,要「與人為善」才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後來我學著把兩者脫勾及改變內涵定義,為我的人際關係帶來很不同的變化,是我有感自身想法及做法轉變最多的價值觀。

與人為善:從壓抑、討好與配合,轉變為勇敢表達與有界限的友好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業第一天,趁著記憶猶新,來紀錄提離職後到正式離開大概2個月左右,我個人身邊小範圍的社會觀察內容:

1.別人的想像比真相更精彩

  一開始聽到我離職後的去處傳出好幾個版本有點驚訝,訝異的是居然有人會好奇,我只是個系所的行政人員,原來也有貢獻話題的功用和被談論的價值。

  不管我是去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或歐洲,感覺上我都可以展開環遊世界之旅了,至於我離職的原因,輾轉聽到有婚姻危機、當貴婦、懷孕等等,實在挺有趣的,這幾個元素能拼湊出很精彩的故事。雖說別人確實沒有必要記得我之後要去哪,或我為什麼離開,但我收集到的故事版本,都比我實際上的人生要精彩得多了,可很少有人當面問我,大概是怕冒犯我吧?我後來的官方說詞,就是為愛走天涯去吉隆坡,真的比較無聊,沒有什麼想像空間。

2.關懷的言詞透露價值觀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日蛋糕

  人生到目前為止,讓我一想起就淚水上湧,最扎心的話,是媽媽和我閒聊時,帶點悲憤哽咽說了一句,「我這輩子沒有幸福過」

  聽見的當下,我的喉頭瞬間緊縮,心頭又酸又糾結,震驚、羞愧、痛苦的各類感受混雜充斥腦海裡,吐不出任何一句話。(她應該沒有跟我爸講這句話,我也不會告訴我爸這件事,因為我爸不會上網看我的部落格,所以我才寫出來。)

  空白了幾秒,我勉強壓下眼淚和心裡的酸澀,把她年輕時開店做生意、替我爸的公司管帳和煮大鍋飯顧工班,還很會理財才買了現在的老家,那些她做得很好的事提出來稱讚,還跟她說這些韌性與行動力在我和她同齡的時候根本辦不到,但她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家庭主婦,做一輩子家庭主婦很沒用,我說的那些事不過就是為了生存而已,時勢所逼做多了誰都會,「沒什麼了不起」,完全否決掉她人生中曾努力完成的事。

  我發現不能再繼續聊下去,狼狽且刻意地轉移話題提想出遊的事,讓她有所期待,但那句話就此烙在心底。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有人私訊詢問,我決定離職去異鄉陪著伴侶重新來過的心情,回覆的過程中也感到這有助於再次釐清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在工作畫下句點,告一段落的這天,把談話的內容整理出來,像是給我自己臨行出發前的提醒。

  另一半一直都是工作很忙碌的人(業務性質),剛開始交往時會有「總是被排在工作之後」的感覺,但後來,我覺得讓彼此都做自己喜歡的事,才不會對對方生怨,而且,如果真的認為總被擺在工作後頭不開心,那我該做的是另尋對象,而不是期望他為我改變。

  他從不會阻攔我想去哪,想去做什麼,我希望自己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回應他和支持他,所以後來也調整心態,相處重質不重量,我需要的不是他把所有時間留給我,而是在他有餘力的時間裡專心和我相處。十多年下來也大致已經都是這樣的共識了,我也不再會覺得他把工作看得比我重要,因為我也學到把「自己」看得最重要。

  但他當初決定要去吉隆坡長期發展,是自己決定了才跟我說,當下心裡是有些難受,沒有先和我討論,就這麼去了,那沒想過我們的婚姻怎麼辦?因為我太會照顧自己所以覺得沒問題嗎?我也和他表達感到受傷的心情,不過他當然也有他的考量,只是當下心裡的情緒還是不好受的。

  這些質疑還是有的,可是我最後還是只能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讀完「垃圾車法則」之後,對於經常滿載負能量的人,我學到將他們想像成是裝滿心靈垃圾的垃圾車,當他們向我駛來,準備倒垃圾時,我能做的,是能閃則閃,讓垃圾車經過,不要讓它停留,因為我不想收垃圾,當然,我也期許自己不當垃圾車。

  這種「具像化」的方式有助於覺察自己當下面臨的狀態,與決定自己能如何反應處理。

  這種想像也幫我辨識出自己正在面對的人是什麼類型,後來我發現,我不喜歡「垃圾車」之外,還有一種車我也不喜歡,叫做「宣傳車」。

  宣傳車的特色:

  1.自帶光環,不管什麼話題都要把焦點轉回自己身上。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人際網絡中,一定會遇到一種人,表面看似帶著善意,但實際卻是不懷好意。

  「欸我跟妳說,我看到某某臉書上的文章,好像是在罵妳,妳有看到嗎?我截圖給妳看。」總有人會這樣轉達他人的說法,並定義成「好心提醒」。

  老實說,不管別人的責難是事實與否,我更會選擇畫清界線的,是來做「提醒」的這類人,就算他們自以為是好意,但這種行為其實充滿著惡意。

  為什麼我說惡意?

  一、只要沒有指名道姓,很多事件或文字描述,都會被有類似狀況或想法的人,自行對號入座,轉達的人已經加了自己的想像與解讀,那並不見得是事實,而他們不在意那是不是事實,是要聽者也跟著相信他講的才是事實。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著「算了,就這樣」,說得厭世,那是對自我的無力。

  但也有那種明擺著「我不想再多說,你不要再多嘴」,面露不耐的「就這樣」,試圖用強烈情緒壓迫別人接受「我就是要這樣」,不同的情境,說給自己聽和說給別人聽也不一樣。

  回家途中與一個大學生擦肩而過,聽到他講了句,「算了啦,就這樣」,語氣無奈難受。

  我對他那句「就這樣」傳達出的無奈情緒有感,文字及語言都具有力量,「就這樣」是一種「停止」的概念,告訴自己不再期待、不再深究、不再努力、不再前進,維持現狀就好。

  工作,「就這樣」;愛情,「就這樣」;婚姻,「就這樣」;人生,「就這樣」。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