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6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能不能描述自己常常湧現的情緒種類和發生的原因?除了喜怒哀樂基本形容之外,還有沒有更多?比如冬陽沁入心底般的平和溫暖,比如感覺到腳步輕快節奏的自在愉悅,比如街頭巧遇撒嬌的浪貓,讓人忍不住笑卻又怕笑出聲嚇走貓的驚訝驚喜,這類隱藏在生活枝微末節裡的情緒波動,或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在「認識自己」這門人生主要必修學分課程之中,我認為「情緒」占了相當重要的篇幅,從認識情緒的種類及如何形容、引發情緒的起因、言行反應方式及事後自我療癒,都有許多延伸細節值得學習,當我們能更瞭解自己的情緒運作模式,也就更能掌握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情緒課題中,最讓我們頭痛的往往是「負面情緒」,因為經歷它們的過程總是帶來很多不舒服,實在讓人不想面對,但負面情緒並非只會帶來破壞,其實還具有正面的「提示作用」,提醒自己留意生命中各種不應該忽略的訊號(試著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憤怒恐懼悲傷自卑

      所以,試著先撕掉對負面情緒的標籤,換個角度看待它們,比如憤怒促進改變,恐懼有助專注,悲傷讓人懂得珍惜,而自卑推動自我成長。正負面情緒的各類形容,喜怒哀樂等等只是代表它們在情緒正負向光譜上的相對位置,有助於我們辨視情緒類別,而非定義哪種情緒是「對的或錯的;好的或不好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沒有察覺到自己慣說的口頭禪?口頭禪說出你的自我認同。

      我們的用字遣詞都具有能量與力量,每一次開口或書寫,無形中都在強化自我價值觀與內心信念,就好比將「需要花時間及心力處理的事情」定義為「問題」又或「挑戰」,「麻煩」又或「過程」,這些字詞在心裡勾起的情緒重量及反應都不一樣,也連帶牽動思考方向與決策模式,我們使用的言語就是如此形塑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所以不管是使用文字又或話語,都要留意自己使用的字眼,尤其是影響力最強的「內在對話」,如果仔細聽聽我們都怎麼對自己說話,有時候可能會嚇到,因為我們對自己常常毫不留情,總挑最具傷害性的負面詞彙猛刺自己(學著和自己說正向的悄悄話),而口頭禪就是內在對話的一部分。

      就像我最近留意到的,是自己的「口頭禪」,又或說是自己心裡最先冒出的反應,我發現在遇到新的事件時,自己會下意識地會先反問對方又或在心裡說,「我可以嗎?」

      待我察覺並細想後,知道這個口頭禪又是與我的核心課題「自卑」有關。「我可以嗎?」並不只是如表面上尋求對方的認可或肯定,實際上是很具質疑意味的問題,因為我沒說出來更完整的問句是,「我有資格可以做這件事嗎?」若我處在自信心與自尊較低的狀態,大概就會馬上退縮,覺得自己辦不到、沒資格也不可以,把新的嘗試往外推,然後焦點馬上變成檢討自己是如何的糟糕,而不是問自己想不想做那件事,也忽略了自身的想法及意願,因為這就是我慣性看待自己的眼光,很常覺得自己「不夠格」。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探索微笑源頭的過程中,閱讀與「微笑」相關的情緒科學、腦科學或心理學等書籍時,許多內容都建議我們應該要練習「冥想」,為自己的身心帶來好處,生理層面能降低血壓、舒緩焦慮不安、增進專注力,心靈層面則是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提升自我意識,與強化直覺靈感,看起來似乎很不錯,但我始終對冥想提不起興趣,也先入為主覺得放空或停止思考真的太難了。

      不過隨著我越好奇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就越明白不能逃避練習冥想,靜心有助於幫助自己聽懂內心的聲音,更新自我的版本,加上我是容易焦慮的人,冥想若有助平息焦慮,對我也是非常好的事。於是這半年終於下定決心開始練習冥想,我找了幾段YouTube影片導引練習,試了幾次後發現自己適合20分鐘左右的練習長度,而且比起聽純音樂冥想讓我容易睡著,我更喜歡語音引導冥想的版本,聽著語音指引觀想畫面讓我能專注其中,雖然有時還是會分心(我也觀察到分心的念頭多半是在想冥想後接下來的要做什麼事之類的計畫安排),但察覺後也能迅速調回注意力,我不會責怪自己分心,因為我就是在練習啊,一回兩回,冥想後都讓我覺得很舒服平靜,也讓我決定繼續練習。

      最近則是因緣際會看起了印度瑜珈大師薩古魯的影片,我喜歡他解釋人生與靈性修行的一些論點,便轉為練習他的冥想法Isha Kriya,Isha意指創造的源頭,Kriya則是朝著創造源頭向內的行動,我自己的解讀是,讓人練習與內心源頭連結,提升思維高度,找到心智與身體之間,思想與行為之間的緩衝區

Isha Kriya冥想介紹(約10分鐘)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寫出自己左耳的小障礙與內心脆弱後(左耳聽損的原因?戴不戴助聽器讓我陷入情緒風暴?),接收到身旁朋友的關懷及鼓勵(我的同溫層有夠厚),有朋友說我寫出來很勇敢,我反而覺得我只是在自我療癒,唯有正視那些障礙與接受自己的脆弱面,它們才會轉化為我的一部分與讓我有所成長,跨過這一關之後,我對自己產生更多認同,也更認識內心的陰暗面。

       不過對於我自己被「無價值感」的自卑重擊的狀態還是感到有些不甘心,明明我練習覺察內在自我的情緒及對話好一陣子了,也自覺看待事情的想法及念頭都比以往積極正向許多,卻沒想到被助聽器,正確來說是被助聽器的費用直戳內心。如以我往日的薪資來衡量,一只助聽器會花掉我月薪的2/3,若我仍在工作,這費用不至於引發恐慌,但現在沒工作,即使我完全負擔得起,不會因此活不下去或三餐不濟,可心理上卻因匱乏感反倒回頭批評自己沒資格花錢。舊有的內心陰影彷彿看準時機一併湧上,我現在能理解自己那時的崩潰,可也總覺得那時自己應該能看清楚那些自我責難並不合理,怎麼反而跟著負面小劇場演下去了呢?

       而且,如果我真認為沒工作的自己沒價值,那我就該積極去找工作改變狀況,但我也並沒有那麼做,我始終在等著疫情緩解隨時出發和在國外的另一半會合,沒料到疫情一再持續,於是過去一年卡在一個想找固定的打工或正職都不適合的尷尬處境,這明明就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我卻還是會被這樣的現實勾起自卑感,這麼看不就是我自討苦吃自尋煩惱嗎?我原本可以理解現況就是如此,並且接納做決定的自己呀,怎麼突然間又無法承受了呢?

       然後我意識到,「啊,我又在自我檢討了」,我真的對自己很嚴格,總在挑自己的毛病,而且我還在糾結已經過去的事情,想著「那時候如果……就更好了」,現在的我能為自己做什麼、想怎麼做更重要。這次經驗讓我發現,感到不悅又或憤怒時我已經可以拉開心理距離,但當「沒自信」的木馬程式被啟動我又沒覺察到的話,我的身體與心靈就會陷入混亂狀況,自我價值低落的後座力影響最大,顯然我還可以練習與自己的內心更貼近,好好地安撫自己的自尊心與包容自己的脆弱,如同我的好友溫暖地接住我的焦慮一樣,「去年一整年不能跟另一半在一起,生活也有巨大變化,內心本來就會脆弱」,我也要對自己這麼溫柔。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聆聽生命中的每個訊號1:我的左耳聽損來自於輕忽

      前兩週我買了助聽器,卻也因此陷入意料外的沮喪,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我忍不住痛哭。

      醫生建議我配戴助聽器,多少可以刺激聽神經,外出也比較安全,因此我先在診所試了單耳助聽器,但喇叭爆音直擊耳膜的感受讓人不舒服,隔週診所聽力師找我試另一款雙耳助聽器,在聽力差的左耳掛接收器,然後傳送訊號讓右耳聽(跨傳式助聽器),神奇地只靠右耳聽卻聽得出聲音方向性,雖然聽得相當清楚,但這亦代表右耳要做兩倍工,而左耳只剩掛接收器的功能,我細想後還是想著給左耳一些刺激,且礙於價位(因為是兩只助聽器所以比單耳貴一倍),因此我當下沒做決定,返家後我始終想著,「我應該還能有別的選擇」。

      於是我起心動念上網搜索做功課,發現一間離我家很近的助聽器廠商,便決定再去試試,我在店裡重新測聽力與試戴單雙耳的助聽器,這次單耳的款式感受比前次的好,左耳有聲音刺激但不會有爆音衝擊,就算站在馬路邊施工嘈雜的地方也不會音量爆表難受,我感到意外,我原先覺得如果戴了不舒服那不戴也罷,但這次的感覺還不錯,當下覺得應該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試看看,至少先比較戴與不戴的差異再做決定,便先買下試戴再確認(有14天試用期可以退貨退款)。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左耳目前是重度聽損且有耳鳴,右耳仍正常(音量大於85至90分貝數我才聽得見,差不多是摩托車排氣管消音器拔掉的引擎音量,平時我們說話的聲音約40分貝,一般正常值約20分貝如鳥叫聲就能聽見),那單側聽損是什麼感覺?

      就像耳機只聽得到一邊,聲音會變得比較單薄,就算一耳聽得清楚,有時也只會聽到「聲音」,容易錯過「內容」,加上只有一側能聽到聲音所以無法聽音辨位,平衡感也比較差,只能用優耳接聽電話,因為左耳完全聽不到電話裡的聲響,外出時環境聲音一嘈雜,加上左耳的耳鳴干擾,我得用右耳非常專注的聽才比較有辦法跟上對話,也常問「你剛才說什麼」,不自覺會頭側一邊以便更聽清別人的話,也不自覺更大聲說話,你說這些對生活真的有什麼很重大立即危害的影響嗎?目前倒是沒有,只是擔心帶給別人困擾(請別人一再重複講過的話會惹人心煩和我說話太大聲),與我偶爾會覺得有些無奈,因為我的世界再也沒有「全然安靜」的時候。

      近日釐清可能造成我聽損的原因後,帶給我的深刻體悟就是「認真聆聽生命中的每個訊號」(不管身體或心靈)

      就結論來說,我的左耳聽損是自己輕忽所造成的。兩年多前2018年某天早上起床,我左耳發出一陣尖銳的耳鳴,之後開始聽到規律的呼呼風吹聲,我正在浴室裡,一開始以為是浴室的抽風機壞了,但總覺得好像不太對,後來我捂住左耳,發覺右耳聽到的抽風機是連續運轉的聲音,而且出浴室後耳裡的風吹聲還持續不斷,我沒遇過這種狀況,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不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1:憤怒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2:恐懼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3:悲傷

   「自卑」的情緒也困住我許久,直到我明白,自卑也是很「正常」的情緒(其實所有的情緒都很正常),因為它是在提醒我,我可以更進步,並且懂得放下比較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1:憤怒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2:恐懼

   關於悲傷,身處其中時倍感心痛,等到悲傷淡去後,我才明白它為我的人生帶來很重要的提示,讓我學到勇於表達心裡的愛,與珍惜當下。

   悲傷往往與「重大失落」有關,也許是失去伴侶、親人、寵物離世又或失戀,這類與情感連結有關的沉重,也許是被迫離開職場或丟失珍藏之物,這類與自我價值或安全感來源有關的傷痛,又或是社會重大事件引起的心靈震盪,引發悲傷的原因很多,都讓人感受到有如心被撕裂揪扯般的疼痛,只能浸潤在淚水中看不清眼前,而這些感觸,其實都在提醒我們「愛」的存在,因為心裡有愛,才會在失去時如此難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1:憤怒

   若說「憤怒」的正能量是激使我們為自己發聲,並且面對問題與改變的推力,那麼,恐懼的正能量則是一股拉力,拉住我們暫停一下,提醒我們集中精神多觀察思考以便自我保護,並學會用愛接納自己。

   「恐懼」就像是我們的心被籠罩在黑暗之中,讓人緊縮目光,雖想要離開但又無法確保接下來踏出的每一步都安全無虞,心裡隨時塞滿了不安、焦慮,或想像有各種可怕的怪物會從無光之中衝出將我們擊倒。原本恐懼是面對生存的「保護機制」,本能地提醒我們小心周遭危險,時時提高警覺,可即使現今我們已脫離隨時面臨生死難關的原始時代,它仍舊努力發揮功能。

   恐懼是拉力最強的情緒,我覺得也是最勤勞的情緒,一開始運作就很難停下,讓我們只敢停留不敢向前,因為它會讓我們失去理智,無法判斷,放大很多讓人不安的事,容易太過保護我們。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前文〈如何變得更正向?先接納負面的存在〉中我提及,關於正負向情緒的各類形容,喜怒哀樂等等只是代表它們在情緒正負向光譜上的相對位置,因此不要將負面情緒貼上「不好」的標籤,而且負面情緒並非只會帶來負向的破壞,也都具有正面的功能,負面情緒的共通之處是它們都具有「提示作用」,有幾種共通的負面情緒,我學到它們其實是在傳遞帶有正能量的訊息。

   比如「憤怒」的情緒,是為了告訴我們為自己發聲,並做出改變。

   「憤怒就只是憤怒。它不好,也不壞。就只是憤怒而已。你拿它怎麼辦才是重點,就跟其他事一樣。你可以拿它來建構或者破壞。就看你怎麼做選擇而已。」—美國作家吉姆‧布契(Jim Butcher)

   以往我避之唯恐不及的「憤怒」,在我的想像畫面裡,像是心著火了,我會失去理智,會口不擇言,會撕裂關係,憤怒會帶來最糟糕的一切結果,所以我只要一覺得心裡有點火苗,就會想辦法趕快撲滅它、抑制它,以免一發不可收拾,但總覺得那種悶氣很難吞下消化,還讓人內傷,而這些感覺其實都是「憤怒」在告訴我,「有人踩到妳的界線了,妳要試著堅定立場」,憤怒是股推力,推動我們要正視問題,為自己發聲、做出改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挑戰「微笑紀錄365」的起心動念,是我想觀察會讓自己微笑、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是什麼,如果我能知道自己的快樂從何而來,那我應該會比較懂得怎麼樣讓自己過上快樂的日子。

  但後來我也發現,縱使我更懂得欣賞與感謝身邊的人事物,若我的快樂全依憑外界來源,哪天環境改變了,原有的人事物不同了,我是不是又要重新找尋讓我快樂的人事物?快樂不應只是如此,我覺得「快樂」應該要從心而起,像是儲存在內心的能量,不論外界如何改變,內在自我始終安在,我隨時能汲取它的能量為自己帶來力量。

  於是學著我向內看,也更有感我們的心裡除了「快樂」之外還有更多其他情緒,我看到自己在生活中除了快樂、開心、愉悅之外,依舊還是不時會出現憤怒、難受與低落等各種情緒,而感受,則是情緒引出的內心主觀想法,比如憤怒讓我感到自己的言行很糟糕,難受讓我對其他的好事視若無賭,低落讓我覺得自己對一切無能為力。

  我能夠辨視並為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類別,但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感受,即使我已經比以往懂得轉換心情了,我還是認為「負面情緒」不應該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如果產生了負面情緒,代表我的情緒管理還做得不夠好,所以我持續找尋處理負面情緒相關的書,直到我讀了《允許自己不快樂:勇敢悲觀、放心落淚,不再強顏歡笑的幸福練習》這本書,看見書裡提及「同時擁抱正面與負面情緒,才能使你更完整」,「完整」兩字讓我豁然開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在臉書粉絲頁寫下的「微笑紀錄」,就像是我為自己設置了一台365天24小時不間斷拍攝設的空拍機,俯視角度的「自我觀察」讓我看見自己生活的全貌與帶來快樂的人事物,而我進一步練習「自我覺察」,則像是安裝一台能夠近距放大的攝影機,深入聚焦內心的感受及理解快樂以外的各種情緒,讓我更認識自己的想法,更看懂自己內心的樣貌,與明白如何做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更精準地辨識出當下的情緒種類,懂得用更適切的方式表達情緒及想法,也因此看見自己的需求,建立起和自我內心的連結。

  藉著觀察自己遇到負面衝擊事件的情緒反應及練習應對的過程,我有感自己從初始的笨拙慌亂和忽略自身感受,進步到能更快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就像在刻意鍛鍊心智系統,不知不覺地轉變成另一套運作模式,遇事時的思考方向也逐漸與以往不同,簡言之就是變成更正向的大腦。

  每一次的自我覺察都是練習與強化,就和做重量訓練鍛鍊肌肉是一樣的,會變得越來越能適應並願意忍受過程中的不舒服,知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一些稍微超出負荷的沉重為的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痛苦過後會帶來成長,面對更龐大的壓力及挑戰時,也會比以往更有能力應對與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何種狀況都會挺過去,如此反覆自我鍛鍊,也會讓自己的意識愈發清晰,擴及影響到生活中各個層面,感覺更能掌握自己所想,也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從覺察每一刻的自己開始,好好活著。以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的話來說:「真正的快樂是要享受當下,不用對未來感到焦慮,不以希望來娛樂自己或以恐懼來驚嚇自己,而是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求什麼,就已足夠,人類最大的恩澤,就在我們心裡,在我們能力所及之處。」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也說,「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個月前,7月27日我去看了與「未來的自己」連線的展覽,展覽中紀錄了7段不同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錄段影片給2個月後的自己,待2個月過去,回頭看自己是否完成了影片中所說的事,然後,再錄下一段影片,歷時一年,最後請故事中的主角為這一年做下註解,對他們而言,這是「最__的一年」?而展覽的最後,我也進入了專屬的房間,錄下影片給2個月後的自己,然後9月27日,我收到策展單位「微亮計畫」把影片傳給我,看著畫面中的自己,我也想起那時的情景。

  錄製影片前我聽取操作說明及導引,想像和2個月以後的我,就是現在的我見面時,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會希望2個月後的自己能完成什麼事?帶著這樣的想法,那時的我想著有哪些事我想持續做下去和我怎麼鼓勵自己,懷著緊張的心情為自己錄製了影音信件,錄好的當下也不知道最後會呈現什麼樣子,收到影片,看到自己生澀說話的模樣,真覺得害羞也覺得不好意思,即使是錄給自己,還是不習慣對著鏡頭說話,講來真有些卡卡的,但也是很有趣的經驗。

  可以看看我的影片,和我一起檢視2個月前說的事完成了多少?(點我看影片,要公開給自己的影片真是感覺太害羞了,但是我真覺得錄這段影片對我而言很有意義。好險有戴口罩可以遮大半素顏,本來想講的話,一開錄就又緊張空白,中途我講不順還嘖了一聲XD)

1.在馬來西亞和另一半相聚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是維繫生存的必要行為,也是在人際關係中能藉以交流的活動,親朋好友常相約聚餐暢飲,緊密的情誼如果能再加上美味的食物,那更是錦上添花,或是旅行途中不可缺少的一定是找尋當地風味,一頓特色美食必然能讓人擁有美好的回憶,甚至日後吃到同款食物就能再喚回旅行樂趣,「吃」在生活中及情感互動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都由此可見一斑。

  而「吃貨」,是代表一個人特別重視「吃」這件事,也對「食物」特別感興趣,倒不是指吃得多,而是對美食很有熱情,喜歡找尋新的滋味,吃到好吃的東西會大為開心,為了想吃的東西可以不遠千里,有各類食物的口袋名單,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味道,喜歡食物帶來的一切美好,對吃貨而言,吃是找尋幸福最快也最簡單的方式。

  應該算得上吃貨的我,很享受吃東西的過程,這過程除了主角食物之外,有時還包括一起吃飯的人,有的料理我們就是會想找特定的人一起分享,但如果食物很好吃,旁邊的人卻很掃興,我也會覺得可惜(然後會想辦法找別人或自己再去吃一趟洗回憶,食物沒有錯,錯的是人)。

  用餐對象也會有相當大的程度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觀感,所以其實在與人來往用餐時,我也會默默觀察對方吃飯的狀況,如果對方的吃食習慣和我差異很大,或老是踩到我的用餐地雷,對我而言就很難再繼續發展長久與深入的關係,畢竟要考量日後相處的狀況,在飲食的部分習慣差異太大確實不太容易一起生活。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對「自我接納」的課題特別有感,生活中總有些事會特別觸及內心最能勾起自身不悅與恐懼的事,明知道事件本身其實並非特別嚴重的大事,即使不喜歡自己脆弱的反應,但就是會困住自己,可也正因為看見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才知道那都在提醒我,唯有接納這種不舒服,才能夠克服。

  對我而言,「自我接受」與「自我接納」並不一樣,「接受」是事情發生後願意承受,但若是不認同的事,會在心裡畫下界線,接受是有所選擇被動承擔,可「接納」則是來者不拒,不管事件有沒有發生,又或發生的事自己是否喜歡,都已經先決定承受與認同,更能夠主動包容,打開心房將它放進心裡。

  自我接納,是明白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這絕對不是放任自己逃避現實、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推卸責任的藉口,這是對自我接納的錯誤解讀。自我接納是讓自己以積極的態度,促進自我的整合及成長,包括學著願意「如實承認」,承認自己並不完美但接受這樣的自己,「如實接納」,接納並理解所有我擁有的感覺都是正常的,「承認與接納自己的一切」,不分優點或缺點,不分正向或負向的自己。

  「自我接納」等於愛自己的全部,愛完整的自己。擁有「自我接納」的能力,才能在面臨看到自我的不堪之際,用愛與慈悲包容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療傷,讓自己有勇氣繼續前進,而不是在心裡狠狠地批評自己,反而讓自己無力向前,自我接納等於愛自己,等於有能力用愛自我療癒。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挺喜歡觀察「人」的,從別人身上總是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事,又或是能看到提醒自己別犯相同錯誤的事,在看過一些人,因「匱乏/貪心」而顯露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樣貌,我提醒也感謝自己懂得知足,也容易滿足。

  「匱乏」和「貪心」對我而言是互為因果,認為自己擁有的太少心有匱乏,於是想要擁有更多展露貪心,這與手邊實際有多少資源無關,就是心態上怎樣都覺得不夠,還想要更多,也因為如此,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往都會去爭或搶。

  我遇過這類人,反而常都是以客觀條件來看現實生活狀況很不錯的人,但依舊認為「不夠」。「不夠」的部分,大多都與金錢、權力、名聲、人脈資源等有關,每個人「不夠」的部分都不一樣,而那就變成觸發他們爭搶行為的「關鍵點」,甚至只要有可能觸及關鍵點的事,就會看見他們特別在意、特別敏感。當匱乏感一升起,他們的心裡便開始被焦慮及恐懼所控制,除了「過度」害怕自己拿不到,還加碼害怕自己原有的東西被搶走,然後轉為用強硬的態度表達,認為別人理所當然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否則別人就是不尊重他,又或是想壓迫他、傷害他、輕視他。

  他們很常大動作表現,不管是直接明說,又或是用語刻意有禮,都不脫這三種行為,強烈爭取、強硬捍衛,和強行索賠。強烈爭取,表達「只有我有資格能做、能拿到這些」;強硬捍衛,表示「那原本就是我的東西,別人不能動」,強行索賠,表現「我本來可以拿更多,你們要補償我」,透露出自己是個「受害者」(受害者並不是都只能像弱勢一樣等著被欺負的),自己的權益不應該被侵害,用這樣的方式控訴別人,讓自己佔上風,以達到目的,「他們就是要得到」。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計畫趕不上變化」,這應該是我今年的關鍵句了,但還有下半句,「隨遇而安」。

  年初原本預備開啟的人生轉換計畫已被全盤打亂,至今我仍留在臺灣,不只一個人問我,「會不會後悔?」我總會好奇反問,「要對哪部分後悔?」

  在別人沒問我這個問題之前,這幾個月我壓根沒浮現過「後悔」的念頭,因為我只想著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所以我真的不解別人認為我可能後悔的點是什麼?後來我才知道,大多都是擔心我會不會後悔太早辭去工作?老實說,我還真沒有後悔,也覺得沒有必要後悔。

  我去年底就已經提了離職,就算今年1月才正式離開,又怎會料得到隨後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蔓延呢?既然是因為非我所能預期及掌控的情況影響了我的計畫,我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實,然後找出應對方式往前走,若要因此一直糾結自己離職的時間點太早,那不是要逼死自己嗎?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而且提離職前我也早就做好準備,經濟考量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就算還沒出國,少了這幾個月的收入也本來就是預料中的狀況(但我當然還是歡迎能賺錢的工作機會),所以對我而言沒有所謂的「太早辭職」,我也毋需為此後悔。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工作場合總會遇到一種人,個性算得上和善好相處,平時同事間互動也還不錯,他不見得不做事,可如果哪天他開口求助工作事項,同辦公室的人都會很有默契地保持沉默,就算不忙也開始裝忙,想盡辦法不予回應,我遇到這種人的時候總替他們覺得可惜,可惜之處在於,他們往往不自覺自己表現出的言行,其實折損了很多人際資源。我從自身經驗歸納出以下幾種會讓人「不想幫忙」的行為(我想一定還有更多):

一、自己沒有努力過的事卻滿口埋怨。

  如果有人提供新的機會或挑戰給他,他並不會馬上接下嘗試,而是會在幾番猶豫考慮之後,說著制度不好、環境不好、又或是合作夥伴不好,以諸如此類批評的理由,做出「所以我沒有必要去做」的結論,但是過後,別人接下了機會而且漂亮完成,就會見他哀嘆時不我予,沒有適合他的機運。他總為自己沒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找藉口,卻用「先下手為強」的招式,以抱怨掩飾自己逃避或不想做的意圖,可他卻忘了,沒有誰應該要為他準備好所有的材料再雙手奉上方便他完成一切,給予機會已經難能可貴,他不但不感恩也不嘗試還出言埋怨,視別人給予的機會如敝屣,那別人又何必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們認不認識自己的父母?聽來這真是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不過,你們知不知道父母和自己同歲數的當年,都經歷了些什麼?這是我最近好奇的事。

  我一直很想好好紀錄自己的40歲,因為是人生目前為止最痛也變動最大的一年,對我而言別具意義,所以我希望自己好好記得。40歲,也是即將被劃入「中年」的年齡階段,不過倒是不怎麼在意年紀數字了,因為不管幾歲,重要的都是活出自己。

  40歲,我已在學校就職約17年,已婚無子女,剛適應遠距婚姻生活,之後母親驟逝,不得不學著面對喪親至慟,慢慢重拾原有生活步調,然後年末提出離職,決定與另一半在國外生活。簡短重點描述不到100個字的一年,卻在這當中經歷各種心境轉折,現在回頭看,心裡仍有許多感觸。走過對自己而言不那麼容易的一年之後,我總想,爸媽和我相同也是40歲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和我差異多少?有覺得辛苦的時候嗎?

  在我媽媽離世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她並不熟悉,我只看到她身為「我媽媽」的一面,而且是成年之後才慢慢看懂她為子女們做了什麼,雖然她會和我談天,我多少了解她在想什麼,但也不是她生而為「女人」的全部面向,我看我爸好像也相同,我不清楚他喜歡什麼、年輕時做了什麼,只看到他做為「我爸爸」的樣子,可是,他應該也會有他的年少輕狂或曾經懷有的夢想,但我並沒有理解過,想來我對他的認識更少,即使是生養我的父母,相處了數十年,我對他們的了解還是太淺薄,親近與熟悉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雖然我還在努力認識自己,但同時我也想要好好認識我的父母,所以,我試著回想與詢問他們的人生故事,有些事雖然不記得確切的年份,但大致上都是他們40歲時期所發生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深深體會到「有問題」這三個字撞擊在心上的重量。

  前幾日去賣場購物,遇到一輛轎車停在前往地下室停車場的車道上,卡在上下一半的位置,我沒看過有人這樣停車,內心直接反應認為車主是三寶,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子停在車道上很危險嗎?我還和我爸揶諭說,「這車主駕照用雞腿換的嗎?」心裡還在碎念著這車主真是有問題時,接下來的畫面讓我頓失語言,因為原來車主是下車幫一位老婦人從地下室把推癈紙回收的大型三輪車(人力腳踏車)推上來,看起來是兩人剛好在車道相遇,所以車主下車去幫老婦人推三輪車,才會把車停在一半的車道上。

  當我看到他緩緩地幫老婦人努力把車推上來時,我心裡滿是慚愧,因為,車主是很善良溫暖的人,而我居然就以片面的想法去判定別人的行為,我瞬間明白自己的反應,其實代表我很容易先入為主認為別人有問題,所以才會任意評論,還自以為聰明口出嘲諷,這一段體驗是讓我知道,有時候,是覺得別人有問題的自己才有問題

  我感受到「有問題」這三個字的負面重量,因為它喚出我的黑暗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