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6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來發現,同樣是「被人指導」的狀況,我的心境卻有兩種不同的反應,而且我也意識到這當中的差別。

當我在工作上被同事或主管提出建議與指導時,我不會感到排斥或難受,反而是懷抱著很感恩的心情趕快把東西修得更完整,更覺得有人提點和指出我的錯誤是件好事,讓我可以學習更多。

雖然清楚自己已經盡力去做,可是我也明白處理各項工作都難免會有不夠完善之處,或是因為不熟悉所以沒能一次處理好,但是調整各項工作內容符合別人的要求本來也就是很平常的狀況,所以我可以平心看待與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很願意調整。

但當有人對我的部落格文章提出內容的修改想法時,我的感受卻大不相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前到年後持續的忙碌,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疲累。

我開始發現上班前會需要刻意對自己精神喊話,以期減少一點掙扎準時出門,上班時雖然能專注投入,但也比以往更常覺得煩燥,回家後,我也察覺自己除了提不起勁讀喜歡的書之外,有時連每天習慣寫的微笑紀錄都寫得有些吃力,更別提每週五固定更新的部落格,這一兩個月都幾乎是更新之前才寫完。

而上週五,在持續至少一年半的固定更新後第一次開天窗,這對我而言是個警訊。

寫部落格是我的樂趣之一,持續挖掘與紀錄內在世界也讓我能保持對「自己」與「生活」的好奇心。放棄這個使我開心的喜好,與中斷更新的紀律,讓我驚覺,我雖然有在關照自身的心理狀態,但顯然有我沒有留意到的重點,才使我的疲累未能及時恢復,讓我寧願選擇中斷喜歡的事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練習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認為最為關鍵的發現,是看到自己心底最深的情緒陰影,也就是我們最不想面對與不願意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當意識到人生中的許多課題及言行反應其實都不自覺地受內心陰影所影響,如果我們越不想去看清楚,就越容易倍受心魔纏身的副作用所苦,覺察到這點之後,我們也會隨之轉變。

我的心魔是「無能感」,是我內在冰山深處的「沒自信」化出的產物,它的出現會勾起我很強烈的情緒反應。

當我覺得自己對某些事手足無措或無能為力,甚至連看到別人不會做我認為能做或我覺得簡單的事時,我就會明顯感覺內心湧現反感,包括厭惡、不耐、憤怒等等情緒交雜,即使嘴上硬忍住不批評「怎麼那麼沒用」,表情也會顯露不悅,行為也會變得無禮,無法容忍看見與接受自己及別人軟弱無能的那一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農曆過年,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另一波衍生的「疫情」,因年假到來似乎也蔓延得比以往更盛。往年可見利用過年長假期出國的人潮,不僅可以玩得更加盡興,也能有合理說明迴避不喜歡的人際關係,可今年,仍舊無法遠走他鄉,不容易找到好藉口不去婆家過除夕夜,感覺媳婦們在網路上尋求「不想去婆家」的認同討拍文更多了。

「不想去婆家吃年夜飯」,成了媳婦們每年必然發作且無法根治的痼疾。這種狀況,是否突顯出某些原意美好的傳統,卻被誤解其意的人用來作為情感勒索?

這兩三年,因另一半都在國外,我便決定留在台北與自己的家人吃年夜飯,為此,我也很感謝我的公婆,我感謝他們的尊重,從未以「傳統」要求我過年必定要返回,也因此我沒有要去婆家的痛苦為難,又或不想去的愧疚,而是能擁有去或不去的自由,即使我選擇待在自家,也從不需要獲得他們的「允許」,雙方各自滿心歡喜地各過各的年。

可我也清楚,正因為我沒有面臨去婆家過年的痛苦與壓力,所以寫這種反思過年意涵的文確實輕鬆,但對身處傳統家庭的媳婦們而言,改變習俗不只困難,有時可能還會變成「革命事件」,可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年夜飯該在哪兒吃」其實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每天書寫微笑紀錄,不只寫人事物還有想法感觸,也讓我養成習慣,優先留意生活中的好事與「當下」的念頭,除了有助於我聚焦關注正向人事物,清理心靈垃圾重振心情外,也使我的情緒多半能維持平和喜悅。因為長年親身收獲這些美好,所以就算工作再忙、壓力再大,我依舊努力維持這個好習慣。

現在我也很少花時間再反芻往事,只有遇到勾起相似情緒的事件發生時,才會再次連結過往經驗,可就算回憶浮現,我也已經可以學著重新解讀內心課題或試著拆除情緒地雷,以更中性的立場與溫柔的態度去看待引發負面情緒的人事物。

再更進一步的,我會在預計遇見讓我比較容易有情緒起伏的人事物之前,先做好心理預防的準備。我很喜歡這種運用自我覺察並比起以往又更看得清楚自己的感覺,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

你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對母子迎面而來,其中小男孩大概是小學低年級的年紀,之所以會多留意他們,是因為擦身而過時我聽到媽媽說了句,「……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語氣聽來好像帶點責難。

我沒有聽到其餘前後文,我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光這句話就讓我突然閃現許多回憶,因為聽來實在熟悉。

回想著聽到這句話的情境,多半都是我做了什麼大人覺得不好、不對或是讓他們覺得丟臉的事,所以他們這麼說。

「妳這樣別人會怎麼想?大家會怎麼看妳/看我們?」每回這句話都會搭配著威脅或指責的口吻,於是,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或說的話可能是不妥的,但是,我未必知道不妥的地方在哪,只知道自己方才的言行可能會讓那個「別人或大家」不開心,也讓爸媽不愉快,這就不行!久而久之,「我讓別人不開心就是不對的事」變成我潛移默化的信念。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年初,因為生活狀況前景未明,有形的原因來自於經濟壓力,無形的原因來自於自我價值低落,內外夾攻讓我不時陷入極度的焦慮,那時歷經一番身心的折騰,我才總算與「焦慮」變得熟悉,比較明白自己該如何與焦慮共處

近來,因為承接一個專案,年前有許多工作得完成以免延誤國外的後續程序,每天上班我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緊繃與急迫。總是怕事情做不完,做完一件還有下一件,感覺待辦事項完成的速度很慢,又卡著許多等待別人確認的事項,這種想做的事還很多,能做的事卻很有限的情形,雖不至於勾起像去年那般簡直逼近恐慌的狀況,可也讓我始終感覺有東西哽在喉頭,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就像有誰持續掐著我的喉嚨似的,這感覺我並不陌生,是我犯焦慮時的具體徵兆。

而我知道,如果我帶著這種狀態下班直接返家的話,接續我會做出哪些事。

我會急著回家,因為想要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返家前趕著買晚餐,買晚餐的時候就算不太餓,可是覺得自己忙了一天想吃好一點,所以會買過量的食物自我補償。回家後,我會想著「要趕快全部吃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所有的東西都掃進肚子,而不是想著有的東西其實可以冰起來之後再吃。這種不經思考的過量進食,事後總讓我覺得有罪惡感,可我也會馬上安慰自己明天吃少一點就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破解內在自我痛點的時候,意識到「追求完美」正是讓我在遭遇陌生事物時倍感焦慮的根源——我希望一切完美,是因為更害怕自己被人發現其實「我不夠好」。

這看似矛盾的心理連結,卻是我以往難以擺脫的心結,自貶與自卑的心態導致我總是不自覺地逼自己要做好很多事,不可以顯露脆弱,我「必須」夠好、夠完美才有資格被愛。

當我認知到自己被這樣的信念自我束縛之後,我便學著鬆開不自覺的隱性完美,並坦然接受「我們都必然會有被討厭/討人厭之處。」

看看身邊的人,就算是面對再怎麼親密的伴侶或摯友,都難免會有某個當下,突然因為對方的某句話、某個行為,甚至是一晃即逝的某個表情感到不快。可是,因為彼此間的情誼足夠深厚,所以我們不會為了一小部分的不舒服而抹殺彼此的情誼,且願意選擇忍受或包容。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週五固定上稿日正好遇到年末,這麼完美的時機怎麼能不來一篇年終回顧?

今年四月份決定重回職場之前,我回首從2020年開始的轉變,雖然開高後一路下滑陷入低潮,但我仍然覺得自己走過了「最棒的一年」。現在再去讀那篇文章,看見我寫下的感觸,想來還是覺得,人生實在不容易,但能克服並重新開始的自己也不簡單。

這之後又過了八個月,我想在年末記下今年在心底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人生畫面」,會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都別具意義,也把這篇文章當做給我自己的跨年禮物。

在思量是否配戴助聽器時,自我價值全面崩潰的痛哭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十月份哥哥的咖啡廳開幕之後,天天下班回娘家煮飯和老爸共進晚餐的行程就從我每日的既定規劃中取消了。

現在除了週末午間會在店裡和爸爸固定碰面之外,平日晚間下班後我也多半直接回自己家,很少繞去店裡,更別提再去娘家,這才想到和家裡的貓咪近三個月來碰面次數也剩不到五次。

原本維持兩三年的生活習慣,就因為一件事的發生大幅改變,讓我的一日路徑與生活內容隨之調整,逐步轉換成新的慣性。

週間某天下班,我為了拿東西所以特地去一趟店裡,蹭杯熱拿鐵喝之外,也和爸爸閒聊兩句,得空片刻的狀態和我們週末併肩應對忙碌的狀況不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所有的相聚,都必然刻意」,正是因為我抽空前來,才又多見爸爸一回,比起週末更有時間與他多說些話,如果不是刻意,我們怎麼會有機會見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是就算自己再忙、再累,也不願意放棄去做的?那些不想放棄的事,會成為我們的心靈支柱。

去年2月離職後,我開始刻意重拾閱讀及書寫的興趣。以往並非忙到沒空做這兩件事,只是我很容易為自己找藉口,先放掉了閱讀,後來也荒廢了書寫,讓部落格停擺許久,只剩下每天更新粉絲專頁,因為寫簡短的「微笑紀錄」,紀錄一日的生活亮點來得更輕鬆些,也算是我給自己的底線。

不過辭職後時間充裕,頓時覺得應該要發憤圖強,所以從去年5月開始,我決定每週更新兩篇部落格文章,我未預設寫滿幾篇,只要求自己持續不間斷,直到今年4月份,達成連續50週不間斷,寫滿100篇文章

完成給自己的挑戰,達到目標後真的很有成就感,也認知到我還是很喜歡「書寫」這回事,雖然後來改成一週一篇,我依舊樂在其中。就算現在重回職場,工作忙碌耗盡腦力,下班後只想放空,我還是不想也不願再放掉寫作這回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寫過「先入為主」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認知,以「自以為」的認知判讀一切,需要擺脫先入為主,才能把事情看清楚。而近來,我更進一步體會到,「先入為主」是觸動負面情緒,讓心受苦的關鍵。

因為「先入為主」,會讓人以強烈的主觀先行判定事件,鈎住我們的心情。

工作間,我收到一封來信,我針對信裡提到的幾個問題,確認相關答案和判斷接下來的處理方向,那封信對我而言就是待處理的工作,沒有勾起我什麼特別的情緒。但收到同一封信的同事,告訴我她看信後覺得對方的用語好似很理所當然地在要求什麼似的,讓人有點不舒服。我這才意識到,即使是相同的事,但每個人的主觀解讀往往牽動隨之而來的情緒。

處理工作事項時,我多半專注在確認要解決的狀況或問題,不太多留意對方是否參雜了什麼情緒,但當然,有時候對方的情緒就是要解決的重點,還是得視情況而論。可是在瞭解待辦事項的內容時,我會先放下對某些字句的主觀判斷,因為那不是我在意的重點,再加上我知道有時候之所以會起情緒,是因為自己的心裡先有負面評斷。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期發現自己的「服務業恐懼症」減輕了,我有感這是源於自我內在的改變。

基本上我應該是個挺讓店員省心的客人,因為通常我會先想好要買什麼,而且不太會有問題,也不太想問問題,所以逛街時我喜歡自己看,毋需店員跟前顧後或詳細解說,因此如果遇到積極服務與推銷的店員,我反而會覺得有壓力而趕快撤退。

面對服務業,我通常被動且沉默,我可以友善回應,但不習慣多說,因為我還是覺得有些問題太過私人,不是這類陌生關係應該碰觸到的(比如問我在哪裡工作),除此之外,我迴避與他們直面相見的原因,是因為我怕。

怕什麼?怕我問的問題顯得自己很蠢。我知道這聽起來是個很可笑的理由,連我自己也覺得這個理由真的很白痴,但卻是以往我內心真實的恐懼與糾結,我也知道沒什麼好怕的,但我就是怕呀!不管是當面應對或甚至只是撥電話詢問,每次我都緊張到直冒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時候,我們不一定當下能理解自己的某些衝動與反射行為所為何來,但若覺察到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跟隨與回應。最近,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決定先回應,並一邊觀察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近幾個週末午間,我都在家人的餐廳裡幫忙,生意好的時候,可能連忙四五個小時連水都來不及喝上一口,午餐也沒空吃。但週日下班後,就算半刻沒得坐下倍感疲累,我還是會在返家前轉往超市採買,因為就是有一種很想要為自己煮一頓飯和準備便當的感覺。

已經連續兩三個週日都如此,雖然到超市我也不會爆買,煮好後我也不會爆吃,但就是一定要買個三四樣食材下廚,我搞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堅持,為什麼明明覺得很累了、明明知道不會特別省錢,可就是要在回家之後趕快作好一頓飯。

在我還沒搞懂這股衝動之前,炒幾個菜對我不是難事或壞事,自己煮的菜也通常比較清爽,所以我便順應這樣的念頭下廚,而煮完飯後我通常挺開心的,也讓我覺得我有好好照顧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會變成一種帶有貶義的形容,覺得自己很好、很棒是這麼糟糕的事嗎?難不成,我們應該要「自我感覺不好」,認為自己很爛、很差勁嗎?

於是,我認真的想了想所謂「自我感覺良好」是什麼意思,多半看到的定義都提到: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同理心也太過自大,自我中心又不懂得尊重別人、不理解人情世故,常帶給別人困擾還不自知。

總而言之,眼裡只有自己的好,面對其他的人事物總是過度自信又或天真過頭,將這類負面形容濃縮過後就成了「自戀」,高估自己與自我膨脹,而「自我感覺良好」就是不那麼直接點出自戀的說法。

可我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戀」還是有差距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際互動中,當我聽到有人說「我把你當自己人」的時候,我會寒毛直豎。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是不分你我,或許聽來是對方想表示親近的說法,可對我而言,這其實是在宣告他不在乎也不在意「界線」這回事。

我常看到的,是口頭上說著彼此是「自己人」,好似這種關係是一種天大的恩惠,能被他當成自己人的都應該為之涕零。因此他可以不經考量地、隨意地、任意地提出他的需求,並且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要別人滿足他的需要。

「要是把我當自己人,你就應該……」、「要是不這麼做,就是不把我當自己人」,他不容許別人拒絕,敢推拒他的人就是破壞關係的壞人,他只顧慮自己的感受,完全不會體諒別人的難處或考量別人的想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是導師,從自己的生活當中其實能學到很多人生智慧,而且我認為從切身相關的人事物之中所學到的經歷,才會記得更深更久。

近來常與以下兩種「專家」互動,因此從他們身上獲得許多體悟,我想每個人的身邊應該都會有這樣的人。

第一類是「情境模擬專家」。

這類人非常擅長想像出各類災難情境,「萬一……」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只要遇到一點狀況,他們就可以馬上編造出許多情節,可怕的、冷門的、極端的、發生機率很低的,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能馬上挑出很神奇的例外狀況。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每個人都認同他/她的個性非常好,或甚至可以說就是個濫好人,但,這位朋友談起戀愛卻總是無法善了,情感關係老是處理地一團糟,要不就是任自己被貶低欺壓,要不就是藕斷絲連又同時有新的曖昧?在朋友眼裡的好人,卻在愛情中不見得被善待,還可能是個渣情人,實在讓人不解到底哪兒不對。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所謂的「好人」,可能是行為上的樂於付出、大方給予,不太與人計較;也可能是性格上的善良親切、脾氣溫和,很能與人配合,這樣的人,鮮少與人起爭執,喜歡以和為貴,關心別人的事比關心自己的還多。諸如此類使人不自主地讚嘆,「他/她人也太好了吧!」的特質。

不過,是個好人,和是不是個好情人,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好人的特質未必適用於情感互動。

樂於付出、大方給予,不太與人計較,有能力付出及給予不求回報是好事,都說「施比受更有福」,因為同時也獲得滿足。但,若是不懂得守護內心界限毫無保留,就會變成掏空自己去滿足別人的需求,甚至吃了虧還自我安慰是佔了便宜,便容易落入被情感勒索或關係壓搾仍欺騙自己那是愛的可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看著馬來西亞的疫情逐日好轉,至少這一個月左右日日都維持在四位數,不再像前幾個月每天看著破萬的數字心驚,也為我漫漫無絕期的遠距婚姻,帶來了一點希望。

雖然還未有明確的時日,但看見新聞提及也許年底有望開放邊境時,我的心情,就像在漆黑不見光又無法得知長度的隧道中突然閃出一絲光線,點亮我的期盼與喜悅,縱然還無法清楚地看到出口,但好歹知道遠方微亮之處應該是正確的方向。我揣想明年過年會不會就能和另一半相聚了?

但也差不多在相同的時間,我現在的工作出現變化。原本是職務代理人的我,被主管詢問想不想轉成正職?

主管開口的當下,我百感交集。我驚訝於同事要離職,感謝也開心自己被肯定所以優先被考慮,但同時更感到錯愕,覺得為什麼時機如此剛好,我才正燃起期待能出發的小火苗,就又遇到這樣的好機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班時刻,我隨著人潮擠上公車,個頭不高的我努力抓住可以讓我站穩的欄杆,我隨著車行節奏與身旁的人一同搖擺,沒多久開始覺得姿勢有點不適,加上我實在不愛與人貼得太緊(疫情仍未完全解除警戒,但人潮多到根本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所以稍側了身為自己騰出些微空間,結果一旁有個年紀較長的媽媽感覺到我的動作,便順勢往前填空了那半吋,我再往後縮半步,她也隨即踏前。

當下我意識到,我不該再退了,我應該固守我的位置與界線,再退只會讓我自己站得更不穩。當實體空間的界線被踩入,我想保持的距離被擠壓,帶來的壓迫感與不自在更直接衝擊心裡,這使我更有感「堅守界線」的重要。

以往我習慣迴避衝突,更準確地說,我會閃躲高漲的負面情緒,因為會勾起我的深層恐懼。衝突對我而言代表「失控」,而失控代表很多事會變得無法挽回,或是我可能變得歇斯底里,這些都讓人與「我很糟糕、我很失敗、我不夠好」等這類自我批評畫上等號,都是我最無法面對的感覺。

因此,我會下意識地想辦法阻絕這種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並搶先攬下讓一切維持和諧的責任,具體作法就是我會很快地放棄自己的界線和想法,以別人的意見為主。但棄守想法的後果,常伴隨著委屈或懊惱,即便我清楚這是自己做的選擇,還是會忍不住因為壓抑自身意願去配合別人而心生不快。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