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6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天紀錄讓我微笑的生活亮點,除了能天天調校心情頻率,焦聚生活中正面的人事物,有助於我更快速走過情緒低谷外,最大的益處,就是學會了時時「自我觀察」。

我們通常無法事先預料讓人勾起笑容的時機,也因此需要更刻意留心自己當下的狀態,才會意識到「這就是微笑時刻」,甚至,還必須要稍微調高觀察的敏銳度和感受的靈敏度。

若是對一切都放空無感,那生活就像是未對焦也未錄影的攝影機,所有路過鏡頭的人事物都只剩模糊的畫面,想要再回想也沒留下任何記憶,那便無法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得樂趣或有所學習。

自我觀察,就像是在頭頂上方安置一個空拍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中有經歷過什麼重大事件帶來深刻的影響?我會說,四十歲那年母親驟然離世,切身接觸到「死亡」的課題——每個人或早或晚都不得不面對——成為後續使我改變的關鍵。

雖說四十歲之前我已經遭遇幾位親人離世,「死亡」早就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只是那時造成的心理衝擊都未如痛失直系血親這般來的強烈,在那之後所有迎面而來的轉折,現在看來通通都導向「與自己和解」,也就是自我寬恕——對自己更寬容溫柔,也饒恕自己犯過的錯誤,以及「對生命臣服」,看到生命裡發生的事實,與接受真實放下執著。

第一個轉變,就是我學著怎麼面對喪親之慟,並接受難以承受的遺憾。人生中的重大失去會讓人心靈崩潰,但也因此讓我們得以在重建的過程中,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與重新思索自己的輕重緩急。

當我在國外接到母親急病去世的消息時,悲傷、痛苦、愧疚、絕望、消沉……各種與失落有關的情緒蜂擁而上,我一邊痛哭一邊難以置信,腦袋一片空白,就算我馬上返回也親眼看到她的最後一面,有好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像活在夢裡不像真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英文老師聊起隨著疫情趨緩,我打算重新執行延期的計畫,我們說著第一次上課時我還在無業休息中,之後她幫我練習英文面試,接下來聽我分享找到新工作,到現在我工作將滿一年半了,我們笑談時間過得好快!

想來我依舊覺得,這兩年對我而言意義重大。

休養生息一年及重返職場一年加上獨居,這段日子我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這才覺得現在的我真正地把人生劇本重新拿回手上,而不像以往,只在自己的人生裡當配角。

畢竟,當人生配角的日子輕鬆很多。不管是順從父母的意思又或跟隨另一半的想法,聽別人的話過日子,很多事既不用自己動腦筋傷神,也不用想著自己得承擔多少責任,感覺都有別人扛著了,我舒服開心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夠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的體悟,總會最貼近也最深刻。我認為,「生活即導師」,只要留心觀察自己的生活片段,就會從中學到人生課題。

當我學著從旁人角度觀察自己如何回應生活中的刺激,又或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時,我會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心靈工程師」,檢視自己的狀態,找到想修改的程式,就試著清理並改版更新。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想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如此反覆的練習,讓自我觀察成為一種習慣,我能在受到刺激升起負面情緒時與自己稍微拉開一點距離,看清楚當下的自己,並助於我做出更適合本性的決定,與找到自我關照的方式,使我得以守護心靈穩定

也因為心靈變得穩定,情緒變動相較以往更加平和,我意識到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也變得不太相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自己的左耳聽損經歷中學到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詮釋事件的角度由我決定」

我的聽力損壞是近三五年因為自己輕忽耳鳴的狀況造成的(我分享過左耳聽損的原因與內心脆弱),待我發覺聽不清楚時已經無法挽回,原本我還慶幸自己至少還有右耳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只剩一耳聽力帶來的不便比我意想得多。

因為無法分辨聲音的方向和遠近,如果聽到突來的聲響我可能無法正確反應,比如聽到車子的煞車聲,我可能會判斷錯誤躲錯邊,或從左邊來的聲音我根本聽不見,也因為左耳受損所以平衡感不佳,起身太快或容易失衡暈眩。

除了可能影響安全之外,在人際交流上的無形影響更讓我有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觀察自己的情緒流動是認識自我的敲門磚,因為它就近距離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能讓我們迅速瞭解自身狀態,感受它們不必遠求也不必外求,只需要和自己好好相處就能接收到訊息,是最方便瞭解自己的方式。所以「情緒」一直是我喜愛學習的課程,也是我喜愛書寫的主題。

但在理解「情緒」之前,我對它抱持著負面看法,覺得人有情緒就是不理性、人不該情緒化,所以一開始我的學習是從想「消除負面情緒」著手的,覺得只要排除掉負面情緒,我就能持續保持快樂。

可隨著我閱讀相關的書籍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認知太狹隘。

我從習慣迴避壓抑,忽視情緒課題、想消滅負面情緒、理解人必然有情緒、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解鎖自己的情緒運作流程接納自己能擁有所有情緒,到能夠關照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更懂得如何管理與處理自身情緒,這一路學習情緒課題的過程,讓我逐步理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總覺得「自信」這個詞和我沾不上邊,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夠好沒資格擁有自信。但隨著這幾年我積極探索內在世界,學著覺察、學著自我接納與破解自己的人生課題,更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之後,我也逐漸積累了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能把事做好。

當我更懂得欣賞自己的存在意義與獨特性,我開始走出自卑,藉著自我覺察與實際行動進一步為自己建立自信,從總是自我批評的內在話語中挖掘出內在的痛點,為自己療癒並與自己和解,聽清楚內心的自我對話,送出正向的自我肯定給自己,這些是我為了增進自信所做的實際努力

漸漸的,我從覺得自己不好、不配,從聽到別人的稱讚會感到羞愧的冒牌者症候群,到能夠看自己越來越順眼,認為自己足夠好了,也感覺更信任自己。這種自我信任的感覺也有助於我投入工作,我能更自信地表達想法和做決定,也更願意分享感受,都使我能與同事有更好的交流品質。

而樂於溝通利於工作順利執行,也更有感自己被旁人信任,「被信任」的感受又回饋到自己身上為自信積點,我這才體會到,自信會使人自我賦能,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更能發揮長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亮點,因此贏得別人的信任。重點不是指為了換得「被信任」所以把事情做好,而是當我們先信任自己,擁有「信心」之後就會生出力量,讓自己發光。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兩週加上確診閉關一週,我每週五固定更新部落格的慣例,因文章存貨不夠所以中斷了兩週。返回日常生活規律後又一堆事要收拾,加上留意身體復原與平衡壓力著實消耗心力,想要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不容易。

上週寫了時隔兩年半再見到另一半的感觸,而這週一眨眼又過週五,我的部落格文章遲遲未能動筆。

「休息一陣子沒關係的,又沒有人逼妳寫。」
「先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好再說,寫文章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個職場單位裡主要的行政人員只有我一位,所有事項的流程及時程都由我自己掌控,工作15年來我已經習慣獨立作業。

而現在的工作單位,辦公室裡有十幾位同事,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業務而有合作或詢問事項的機會,我也有固定合作的小組成員一同完成專案任務,工作的型態截然不同,我得全面重新適應。

入職時我從頭學習,剛開始不熟悉工作內容時我努力自行摸索,雖然有點吃力但我明白這就是進入新環境的過程,真的遇到超出認知範圍外不知如何處理的事,我總是猶豫再三,沙盤推演各種情境才敢開口詢問,而且問的時候倍感愧疚,覺得自己給人添麻煩。

後來我才明白,臉皮薄的原因和我的內在課題有關。我怕別人覺得我空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或是擔心旁人認為我搞不清楚狀況,我更阻擋不了的是內心油然而生的恐懼,如果他人覺得我很糟怎麼辦?他們會不會嫌棄我,或認定我是個冒牌貨,其實我並沒有他們以為的有能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st.jpg

在這份工作上,我總覺得自己持續不斷地迎來新的任務與挑戰,一開始我充滿活力與好奇心積極應對,期待解鎖各項任務,也確實從中獲得許多成長與成就感,但,沒能真正歇喘的壓力逐漸累積,我雖仍能全力投入完成工作,但心境上已無餘力可以「享受」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近日,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活動,事前的繁瑣緊湊讓我無暇多想其他,所有的專注力都只想著要在期限內做完必須要做的事,不由得差錯與失敗,只能使命必達。於是,在活動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的狀態有點像彈力疲乏的橡皮圈,散盡氣力也失去活力,還未能修復,隨即又接續另一項重勞務的工作,更有感自己的精力彷彿被抽乾,始終覺得疲累。

這些日子寫微笑紀錄也變得有些困難,因為我感覺自己的生活除了忙不停的工作,一片空白,縱使我並未太晚回家,也因為我無法輕易地切換工作/生活模式,回家後仍有種「還有很多事沒完成」的重量壓在心上,讓我無法提起精神閱讀書寫,偶爾有幾日能提前下班,會有片刻的幸福感,但也始終只想好好休息,什麼事都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

我不是很喜歡這種只是「有呼吸」而沒有「活著」的感受,和我以前很喜歡自身生活的狀態不一樣。我亟需一段能讓我暫且完全放下工作,完全關閉工作模式的時間,以重建自己的幸福感。現在,其實也並非不幸福,只是感覺與自己的身心「斷線」了,我似乎只剩下麻木與疲倦,其他的「感覺」像 被關閉了,我沒有力氣去感受喜怒哀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進行自我改版,我著手進行三個改變:改變對事情的詮釋、改變內在的對話,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我依此逐步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有感自己的三個變化。

一、我不再擅長收集罪惡感

以往我常因為互動時別人與我預期相左的反應,會下意識馬上覺得是自己引發別人的不悅,又或是在我表達拒絕時心生愧疚,認為自己讓別人失望。這種習慣性的自責讓我總是主動收集罪惡感,還以為這麼做是督促自己,所以我常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拖累別人,有問題我得想辦法解決不然會讓別人不開心,我得做到超過一百分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諸如此類的「反求諸已」把自己逼得很緊。

但意識到我帶給自己的傷害和產生罪惡感的心理流程之後,我也學到,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反射性的愧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擺在前頭並不是一件錯誤或自私的事。當我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之後,不再常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也能活得更像自己,更加自在。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三年我特別留意自己的心靈改版,因此試著閱讀各類書籍期望能更認識自己,以便知道如何著手升級。第一階段我先找到了自己「不被愛/自卑」的人生課題,而接下來,我則是把自己當作「心靈工程師」,試著著手更新心靈版本。這當中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改版程式,是我做出的「改變」,我有感自己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改變對事情的詮釋

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就像戴上不同的濾鏡看世界。以往我因為沒自信,總是各方面擔心自己不夠好,所以習慣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外在的人事物,而且還以為這種思想模擬是未雨綢繆。當我越努力想追求「萬無一失」,就越會被「萬中選一」的狀況擊倒,直到我領會到悲觀的小劇場其實只會更打擊信心,因此決心改變。

改變了對「完美」的看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部落格文章對我而言是抒發心情、整理思緒、分享想法與保留回憶的管道,我為了我自己而寫。當我越寫越多,得到一些反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相較於他人,好像更勇於「自我揭露」及「自我剖析」。

我沒想過自己寫出來的內容,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需要鼓起勇氣說出口的事,更沒想過會被稱讚我很勇敢。朋友問我,這些勇氣是打哪兒來的?我說,總之不會是梁靜茹給的(一定要用一下這個梗)。

自我揭露,只是選擇讓自己比較好過。

有的事我只是忍不住不說。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如何從陷入自卑當中逐步建立自信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在於內心對「自卑的自己」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所以讓自己改變。而我察覺到這股「不甘願」,是在我學到薩提爾老師的「內在冰山」和李欣頻老師「人類木馬程式」這兩個概念時激發出來的。

「內在冰山」是試著從觀察外在言行逐步引導自己內省並探索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渴望可以視為是心理動機,為了滿足渴望,會驅使我們採取一些行動,以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及有意義等六種人性共通渴望為主。可以試著問自己,「我可能是出於什麼動機,我是為了滿足哪個渴望,才會做出這個行為?」

「人類木馬程式」則是從人生的負向循環中,找出並破解深植心裡的「負面信念」這些信念就像木馬程式,促使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做出一樣的行為,比如因為沒有自信所以過度努力,拼命證明自己卻始終覺得還得再加油、再怎麼充實自己依舊覺得不夠好,一再重複著痛苦的鬼打牆狀況。

這兩個概念讓許多困擾我的事豁然開朗,也激出我不甘心自己一直被「不被愛/自卑」控制的心情。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我對於「自信」有錯誤的認知。對我而言,自信等於自滿與自傲,我認為必須要是很成功或很厲害的人,才有資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滿足與驕傲,如果只是草包卻顯露不可一世的模樣,那真是讓人討厭。而我那麼平凡,好像沒有什麼值得被誇讚的事,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擁有自信,因為我還不夠好,起碼離我的理想狀態還很遠。

我個兒頭不高、身材不好、想瘦也瘦不下來,怕生又容易緊張、口說表達會結巴……諸如此類對自己各種看不過眼的地方,我可以繼續條列。以往我很擅長挑自己的毛病,覺得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改進。所以我很努力學習,希望能變得更好一些,同時我也善於討好,覺得如果做不到別人的要求那代表是我能力不好。不管外在或內在,我都給自己設下高標準但怎麼都達不到,也因此持續感到自卑。

後來,我擺脫對外貌的自卑反而是失戀之後,在心碎復原的階段我才意會到,即使我沒什麼前凸後翹的身材,也還是有人愛啊!可內心認為自己「不夠好」、「應該要更好」的心態始終存在,直到三年前母親驟然離世,重大的打擊讓我開始重整與正視人生的輕重緩急,我這才開始改變。而這兩次轉變的關鍵點都在於內心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我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這兩三年來,周圍較親近的朋友也有感我的變化。我以往傾聽較多,以回應別人的話為主,不太常表現出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想法,朋友笑說感覺得到我有「偶像包袱」也有點距離感。可現在,我會主動展露脆弱或求助,也會坦然說出自己的意見,她們看到更真實的我,我也因此覺得自己活得更自在輕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日趁著休假,到哥哥的咖啡廳坐坐蹭飯吃,近日疫情再度升溫,店裡客人變少,多了些空檔與爸爸聊聊天,我說著好想旅行啊!久未外出旅遊,感覺生活中少了那麼一點期待感,不過即便病毒威力似乎減弱,想跟著家人出門旅行似乎還得再緩緩。

和爸爸聊起先前旅遊的回憶,想想上一趟和老爸出門去臺東旅行已經是近兩年前的事情,後續疫情使得許多事都得暫停,當然,也改變了很多事。

去年5月我投身新的職場,而去年10月起,爸爸則是開始在哥哥的餐廳裡擔任外場及負責飲料區的工作,半年下來也越來越熟稔,比起讓他宅在家裡,我也樂見他與客人有所互動。只是之後若疫情好轉,以他認真又負責的個性,想讓他請假和我一起出門走走恐怕得花一番功夫。

我是喜歡和父母一同出遊的,在媽媽還沒過世前,每年我至少安排一趟三天左右的國內旅行和他們出門走走。可比起較輕鬆省事的旅行團,我覺得自己安排或隨性出發的行程能帶來更多回憶,雖然一切由我處理得花較多的心力,規劃時都必須先思索著如何盡量配合父母的喜好和考量他們的體力,可我還是喜歡計畫出遊行程的趣味,從事前找尋資料到將景點串連成一日活動的過程,就已經帶給我很多樂趣。而更要感謝的,是還好我爸媽並非是愛挑剔的旅伴,也讓我更想帶他們好好地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著現在精神狀態比較好轉,紀錄這三日極其狼狽又難受的經歷,對我而言是一次震撼教育,讓我領受到身心失衡的「極致呈現」,提醒我的「不該逞強」。

週二晚與另一半視訊時,還說著近日感覺左耳的耳鳴變大聲,好幾次如警報聲大響,而且感覺自己走路有些微不平衡,我怕是聽損的左耳又出現了什麼狀況,還想著再觀察幾日。

結果週三一早清醒,我仍躺著就覺得自己不太對勁,頭只是稍微擺動就感覺暈,想著可能起身洗把臉會不會好些,結果一撐起身頓感天旋地轉,完全失去平衡,瞬間只能倒回床上並緊閉著眼,因為我一睜眼就見眼前的世界快速轉動,噁心反胃瘋狂乾嘔,難受致極。

我狂冒冷汗,等到一陣暈眩和噁心退去,想著如果動作慢一點會不會好些。這回的狀況也沒有比較好,我跌下床,只能趴在地上閉著眼,狂忍著噁心感想爬到廁所吐,看吐完會不會好些,但一早胃是空的根本吐不出東西,吐出幾口苦水又讓我更感反胃,我只好再一路爬回床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每天寫微笑紀錄,也留意使用正向描述,更喜歡聚焦在生活的美好層面並樂觀看待自己遇到的事,但其實我原本是慣性的悲觀者。

很多事都會在我心裡先上演一輪負面的小劇場,與冒出很多不受控的災難性念頭,讓我不自覺地一直使用「萬一」造句,萬一這個狀況發生了呢?萬一那件事沒做好呢?就算我不擅長想像崩潰大片,但想像各種不順利的可能性也還算厲害,總會跟著自己的預想畫面提前擔憂或焦慮。

我本來以為這種思想模擬是未雨綢繆,也有助於我提前做好各項準備或應對方案,但我卻也發現,不只是那些「萬一」鮮少發生,我越花心力防範缺漏與追求「萬無一失」,就必然會更被導向遇上「萬中選一」的狀況。

越希望「完美」,就越容易被一點小缺失或不完善擊潰;越期望「掌控」,就越無法承受超乎想像的情形或失控。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情緒「管理」與情緒「處理」是不同的兩件事,而兩種都需要刻意學習及練習。

「情緒管理」的部分在於知道自己的情緒地雷在哪,並在情緒湧現時懂得妥適表達與自我控制,針對引起情緒的事件知道自己能如何回應;而「情緒處理」則比管理再更深入內心,在於情緒地雷被踩到時,懂得理解及排解自己的內心感受,能夠好好安撫自己。

我自己覺得學習如何處理情緒是較為困難的。我們常可能因為太過顧慮他人感受,所以更努力地管控言行不去觸碰情緒,又或是不想面對而麻庳自己,又或只是單純分析外在言行但忽略看到情緒,這些對待自身情緒的處理方式都只會更加傷害自己,回過頭來更難以自助療傷。

情緒課題隨時都在發生,我們的情緒隨著周圍的人事物持續流動改變,也因此需要隨時能保持自我覺察,正向情緒會讓人放鬆或讓人心喜,我們無需學著怎麼解決,只要記得感恩與欣賞,可負向情緒會讓我們緊繃,且有可能打亂或損及生活,懂得如何覺察及理解負向情緒的作用更為重要。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出門上班前,我習慣做一段冥想,有時候過程中會閃現出一些讓人驚喜的靈感,如同我近日接收到的,「保護心靈安好」。雖然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我(主觀地)覺得自己好像明白是什麼意思。

當我們身處在意料之外或痛苦的境地中時,試著站在第三人的立場看待整件事,比較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與找到自我關照的方式,又或更進一步地,明白我們可以不將這些情況詮釋為全然的負面又或視為「傷害」,並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不等於就能定義我是誰,這是守護自己心靈完整的重要認知。

從旁觀者角度保持距離自我觀察,觀察自己如何回應外界的刺激,觀察自己的內心活動,能幫助自己更看清自身情況,做出更合乎自身本性的應對。就像是幫自己安裝一個心靈穩定器,不是像防護罩一樣反彈所有的事,而是就算發生了什麼事,依舊能安穩自己的心靈,護住自身的平靜並面對一切。

安裝心靈穩定器的第一步,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