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5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週五固定上稿日正好遇到年末,這麼完美的時機怎麼能不來一篇年終回顧?

今年四月份決定重回職場之前,我回首從2020年開始的轉變,雖然開高後一路下滑陷入低潮,但我仍然覺得自己走過了「最棒的一年」。現在再去讀那篇文章,看見我寫下的感觸,想來還是覺得,人生實在不容易,但能克服並重新開始的自己也不簡單。

這之後又過了八個月,我想在年末記下今年在心底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人生畫面」,會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都別具意義,也把這篇文章當做給我自己的跨年禮物。

在思量是否配戴助聽器時,自我價值全面崩潰的痛哭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十月份哥哥的咖啡廳開幕之後,天天下班回娘家煮飯和老爸共進晚餐的行程就從我每日的既定規劃中取消了。

現在除了週末午間會在店裡和爸爸固定碰面之外,平日晚間下班後我也多半直接回自己家,很少繞去店裡,更別提再去娘家,這才想到和家裡的貓咪近三個月來碰面次數也剩不到五次。

原本維持兩三年的生活習慣,就因為一件事的發生大幅改變,讓我的一日路徑與生活內容隨之調整,逐步轉換成新的慣性。

週間某天下班,我為了拿東西所以特地去一趟店裡,蹭杯熱拿鐵喝之外,也和爸爸閒聊兩句,得空片刻的狀態和我們週末併肩應對忙碌的狀況不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所有的相聚,都必然刻意」,正是因為我抽空前來,才又多見爸爸一回,比起週末更有時間與他多說些話,如果不是刻意,我們怎麼會有機會見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是就算自己再忙、再累,也不願意放棄去做的?那些不想放棄的事,會成為我們的心靈支柱。

去年2月離職後,我開始刻意重拾閱讀及書寫的興趣。以往並非忙到沒空做這兩件事,只是我很容易為自己找藉口,先放掉了閱讀,後來也荒廢了書寫,讓部落格停擺許久,只剩下每天更新粉絲專頁,因為寫簡短的「微笑紀錄」,紀錄一日的生活亮點來得更輕鬆些,也算是我給自己的底線。

不過辭職後時間充裕,頓時覺得應該要發憤圖強,所以從去年5月開始,我決定每週更新兩篇部落格文章,我未預設寫滿幾篇,只要求自己持續不間斷,直到今年4月份,達成連續50週不間斷,寫滿100篇文章

完成給自己的挑戰,達到目標後真的很有成就感,也認知到我還是很喜歡「書寫」這回事,雖然後來改成一週一篇,我依舊樂在其中。就算現在重回職場,工作忙碌耗盡腦力,下班後只想放空,我還是不想也不願再放掉寫作這回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寫過「先入為主」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認知,以「自以為」的認知判讀一切,需要擺脫先入為主,才能把事情看清楚。而近來,我更進一步體會到,「先入為主」是觸動負面情緒,讓心受苦的關鍵。

因為「先入為主」,會讓人以強烈的主觀先行判定事件,鈎住我們的心情。

工作間,我收到一封來信,我針對信裡提到的幾個問題,確認相關答案和判斷接下來的處理方向,那封信對我而言就是待處理的工作,沒有勾起我什麼特別的情緒。但收到同一封信的同事,告訴我她看信後覺得對方的用語好似很理所當然地在要求什麼似的,讓人有點不舒服。我這才意識到,即使是相同的事,但每個人的主觀解讀往往牽動隨之而來的情緒。

處理工作事項時,我多半專注在確認要解決的狀況或問題,不太多留意對方是否參雜了什麼情緒,但當然,有時候對方的情緒就是要解決的重點,還是得視情況而論。可是在瞭解待辦事項的內容時,我會先放下對某些字句的主觀判斷,因為那不是我在意的重點,再加上我知道有時候之所以會起情緒,是因為自己的心裡先有負面評斷。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期發現自己的「服務業恐懼症」減輕了,我有感這是源於自我內在的改變。

基本上我應該是個挺讓店員省心的客人,因為通常我會先想好要買什麼,而且不太會有問題,也不太想問問題,所以逛街時我喜歡自己看,毋需店員跟前顧後或詳細解說,因此如果遇到積極服務與推銷的店員,我反而會覺得有壓力而趕快撤退。

面對服務業,我通常被動且沉默,我可以友善回應,但不習慣多說,因為我還是覺得有些問題太過私人,不是這類陌生關係應該碰觸到的(比如問我在哪裡工作),除此之外,我迴避與他們直面相見的原因,是因為我怕。

怕什麼?怕我問的問題顯得自己很蠢。我知道這聽起來是個很可笑的理由,連我自己也覺得這個理由真的很白痴,但卻是以往我內心真實的恐懼與糾結,我也知道沒什麼好怕的,但我就是怕呀!不管是當面應對或甚至只是撥電話詢問,每次我都緊張到直冒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時候,我們不一定當下能理解自己的某些衝動與反射行為所為何來,但若覺察到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跟隨與回應。最近,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決定先回應,並一邊觀察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近幾個週末午間,我都在家人的餐廳裡幫忙,生意好的時候,可能連忙四五個小時連水都來不及喝上一口,午餐也沒空吃。但週日下班後,就算半刻沒得坐下倍感疲累,我還是會在返家前轉往超市採買,因為就是有一種很想要為自己煮一頓飯和準備便當的感覺。

已經連續兩三個週日都如此,雖然到超市我也不會爆買,煮好後我也不會爆吃,但就是一定要買個三四樣食材下廚,我搞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堅持,為什麼明明覺得很累了、明明知道不會特別省錢,可就是要在回家之後趕快作好一頓飯。

在我還沒搞懂這股衝動之前,炒幾個菜對我不是難事或壞事,自己煮的菜也通常比較清爽,所以我便順應這樣的念頭下廚,而煮完飯後我通常挺開心的,也讓我覺得我有好好照顧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會變成一種帶有貶義的形容,覺得自己很好、很棒是這麼糟糕的事嗎?難不成,我們應該要「自我感覺不好」,認為自己很爛、很差勁嗎?

於是,我認真的想了想所謂「自我感覺良好」是什麼意思,多半看到的定義都提到: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同理心也太過自大,自我中心又不懂得尊重別人、不理解人情世故,常帶給別人困擾還不自知。

總而言之,眼裡只有自己的好,面對其他的人事物總是過度自信又或天真過頭,將這類負面形容濃縮過後就成了「自戀」,高估自己與自我膨脹,而「自我感覺良好」就是不那麼直接點出自戀的說法。

可我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戀」還是有差距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際互動中,當我聽到有人說「我把你當自己人」的時候,我會寒毛直豎。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是不分你我,或許聽來是對方想表示親近的說法,可對我而言,這其實是在宣告他不在乎也不在意「界線」這回事。

我常看到的,是口頭上說著彼此是「自己人」,好似這種關係是一種天大的恩惠,能被他當成自己人的都應該為之涕零。因此他可以不經考量地、隨意地、任意地提出他的需求,並且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要別人滿足他的需要。

「要是把我當自己人,你就應該……」、「要是不這麼做,就是不把我當自己人」,他不容許別人拒絕,敢推拒他的人就是破壞關係的壞人,他只顧慮自己的感受,完全不會體諒別人的難處或考量別人的想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是導師,從自己的生活當中其實能學到很多人生智慧,而且我認為從切身相關的人事物之中所學到的經歷,才會記得更深更久。

近來常與以下兩種「專家」互動,因此從他們身上獲得許多體悟,我想每個人的身邊應該都會有這樣的人。

第一類是「情境模擬專家」。

這類人非常擅長想像出各類災難情境,「萬一……」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只要遇到一點狀況,他們就可以馬上編造出許多情節,可怕的、冷門的、極端的、發生機率很低的,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能馬上挑出很神奇的例外狀況。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每個人都認同他/她的個性非常好,或甚至可以說就是個濫好人,但,這位朋友談起戀愛卻總是無法善了,情感關係老是處理地一團糟,要不就是任自己被貶低欺壓,要不就是藕斷絲連又同時有新的曖昧?在朋友眼裡的好人,卻在愛情中不見得被善待,還可能是個渣情人,實在讓人不解到底哪兒不對。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所謂的「好人」,可能是行為上的樂於付出、大方給予,不太與人計較;也可能是性格上的善良親切、脾氣溫和,很能與人配合,這樣的人,鮮少與人起爭執,喜歡以和為貴,關心別人的事比關心自己的還多。諸如此類使人不自主地讚嘆,「他/她人也太好了吧!」的特質。

不過,是個好人,和是不是個好情人,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好人的特質未必適用於情感互動。

樂於付出、大方給予,不太與人計較,有能力付出及給予不求回報是好事,都說「施比受更有福」,因為同時也獲得滿足。但,若是不懂得守護內心界限毫無保留,就會變成掏空自己去滿足別人的需求,甚至吃了虧還自我安慰是佔了便宜,便容易落入被情感勒索或關係壓搾仍欺騙自己那是愛的可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看著馬來西亞的疫情逐日好轉,至少這一個月左右日日都維持在四位數,不再像前幾個月每天看著破萬的數字心驚,也為我漫漫無絕期的遠距婚姻,帶來了一點希望。

雖然還未有明確的時日,但看見新聞提及也許年底有望開放邊境時,我的心情,就像在漆黑不見光又無法得知長度的隧道中突然閃出一絲光線,點亮我的期盼與喜悅,縱然還無法清楚地看到出口,但好歹知道遠方微亮之處應該是正確的方向。我揣想明年過年會不會就能和另一半相聚了?

但也差不多在相同的時間,我現在的工作出現變化。原本是職務代理人的我,被主管詢問想不想轉成正職?

主管開口的當下,我百感交集。我驚訝於同事要離職,感謝也開心自己被肯定所以優先被考慮,但同時更感到錯愕,覺得為什麼時機如此剛好,我才正燃起期待能出發的小火苗,就又遇到這樣的好機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班時刻,我隨著人潮擠上公車,個頭不高的我努力抓住可以讓我站穩的欄杆,我隨著車行節奏與身旁的人一同搖擺,沒多久開始覺得姿勢有點不適,加上我實在不愛與人貼得太緊(疫情仍未完全解除警戒,但人潮多到根本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所以稍側了身為自己騰出些微空間,結果一旁有個年紀較長的媽媽感覺到我的動作,便順勢往前填空了那半吋,我再往後縮半步,她也隨即踏前。

當下我意識到,我不該再退了,我應該固守我的位置與界線,再退只會讓我自己站得更不穩。當實體空間的界線被踩入,我想保持的距離被擠壓,帶來的壓迫感與不自在更直接衝擊心裡,這使我更有感「堅守界線」的重要。

以往我習慣迴避衝突,更準確地說,我會閃躲高漲的負面情緒,因為會勾起我的深層恐懼。衝突對我而言代表「失控」,而失控代表很多事會變得無法挽回,或是我可能變得歇斯底里,這些都讓人與「我很糟糕、我很失敗、我不夠好」等這類自我批評畫上等號,都是我最無法面對的感覺。

因此,我會下意識地想辦法阻絕這種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並搶先攬下讓一切維持和諧的責任,具體作法就是我會很快地放棄自己的界線和想法,以別人的意見為主。但棄守想法的後果,常伴隨著委屈或懊惱,即便我清楚這是自己做的選擇,還是會忍不住因為壓抑自身意願去配合別人而心生不快。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我關係界線不明確,彼此的互動往往變成相互牽制或干涉的痛苦狀況,而自我心理界限不清楚,便是常常感覺自己倍受委屈或難受。

蘇絢慧老師在《立下界限》一書中提到兩者的差異,大致上是人我關係「界線」,會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來調整自我需要的空間及關係距離;個體「界限」,則是以個人底線畫出的心理空間,線以內的範圍不容他人介入或干涉。界線會因為與他人互動而彈性調動,界限則多半不允許踩踏觸碰。

而不管是「界線」或「界限」,我們最難以掌握及拿捏的,常是與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看著自己從陌生、不熟練,到逐漸上手,這當中我們會收獲許多成就感,也會發覺自己有所成長.當我們覺得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內心也會油然滿足。「學習」,一直是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好方式之一。

就像我從8月15日開課到9月26日結訓,這一個多月的圖文創作線上課程,讓我覺得自己學到許多,摸索繪圖板的學習過程也讓人愉快!每做完一次作業,我就有感自己又新增了一些技能或知識,看到自己又進步一些,都讓人對之後的課程及學習抱有期待與雀躍。

其實,我一直都有當圖文作家的夢呀!

因為畫畫及寫作都是我的愛好,只是繪畫這件事荒廢太久,要再回復到以往的熟練實在不容易,可是,我也不想再繼續放棄了!所以,決定報名課程,並購入手繪板,讓自己重新再學習!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篇相關文章:
先看懂父母的情緒模式,會讓你更懂自己
先看懂父母的人生歷程,會讓你更懂自己 

以往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哪些待人處事的價值觀與想法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我只以為自己的人生走到現在,不過就是順著情勢做出的決定,也以為那都是我自己決出的選擇。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篇:先看懂父母的情緒模式,會讓你更懂自己

前一篇我提到我們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情緒模式,但除了學習他們處理內心世界的方式之外,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們能學著回過頭,去看清楚原生家庭的各種狀況,就會知道自己承襲了多少父母對事物的想法及信念。

而那些想法及信念在潛移默化中深植心底,變成不假思索的下意識反應,若能有此覺察,就會發現為自己改版的關鍵,也能讓我們不再繼續以「我天生如此」做為不改變的藉口。

我從父母身上看到許多,也從觀察他們的過程中,決定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父母有沒有跟你聊過「情緒」相關的話題?比如你今天上學感覺如何,遇到了什麼事讓你覺得開心?

你的父母之間若有意見分歧,他們通常如何處理?是一方強勢決定另一方閉嘴跟隨,還是兩個人會坐下討論?

你的父母遇到讓他們生氣的人事物時,會怎麼回應?是爆怒大罵、沉默壓抑但回頭碎念,又或是試著表達不滿?

這些問題我都難以回答,因為我的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顯露情緒,「情緒」之類的話題不太被提及。我曾經隱約感覺父母之間好像氣氛不太對,但我也未曾看到過他們有過火爆的爭執,我以為他們倆私下有溝通,可在我成年後與媽媽聊天時,聽到她埋怨一些往事,我才知道其實很多時候,他們雙方都是選擇保持沉默。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妳的工作能力不錯」、「妳工作很仔細,和妳一起工作真好」,以往,我聽到這種讚美,會馬上手忙腳亂連忙說沒有沒有,心裡覺得彆扭極了。覺得自己說謝謝,接受別人的讚許好像很厚臉皮;但不說感謝,又好像在排拒別人的好意。於是,我總是面露尷尬的微笑,艱難地道謝後,趕快轉移話題。

但近來,我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發現自己心裡的反應變得不一樣了。我想,這就是練習情緒課題的幫助。

原本覺得自己聽到讚美時的反應只是我「謙虛」,但覺察到其實我對讚美的感受負面居多,有點排斥、有點不以為然,並不覺得愉快,這讓我好奇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因為妳不配!」心裡很直接的跳出這句惡毒的評斷,很刺耳但我卻覺得說得沒錯。更讓我驚訝的是自己居然認同,於是決心探究。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一直很留意自己使用的字句,我喜歡正向描述,覺得能用既不偏離事實又不會勾起他人負面情緒的說法更有助溝通,我也不喜歡貶抑的說法,覺得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不應該只以自己的好惡當做判斷他人的標準或甚至出言數落他人,我習慣以這樣的態度對人,也所以對別人帶有強烈負面情緒或貶低(自貶或貶人)的話語特別敏感。

在展露負面情緒和貶低尊嚴的話之間,後者對我而言聽來更不舒服。

人在有情緒時可能因為無法克服難受的驅使所以衝口說出不好的話,是很直接的感受表達,那代表對方還有待學習處理情緒,但當別人用自貶或貶人的方式說話,或許他們沒覺得這麼說話不對,但語氣中顯露出的「嫌棄」,從旁聽著我都會感到難受或厭煩,我察覺自己的情緒更容易被帶有貶意的話牽動,以往我只以為是因為那樣的話牴觸了自己的價值觀所以讓我聽著不自在。

但待我意識到我有「自我貶低」的情況後,我才明白,之所以我對別人帶有貶意的話更敏感,是因為不管是自貶又或貶人,都透露出「我/別人不夠好」,那剛好和我內心自覺「不夠好」的弱點產生共鳴,那時候我還沒發現我會對自己說許多貶低的話語,那些讓我坐立難安或厭煩的感受都是在提醒自己還有這道未解的課題,這也是後來我決定練習「自我善待」的原因,我不想再貶低傷害自己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解自己的冰山,看見自我內在改版的可能性之後,逐漸發現有些我排拒或厭惡的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來各有不同的狀況,其實都與我內在最深處的痛點——「不被愛」有關,而我被踩到痛點的反應,大多是憤怒。

可能看起來是別人做了某些不合理的事,所以我對他們的作法感到不悅,厭惡他們的存在。但我意識到我最氣的其實是自己,憤怒的點在於我氣自己「居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那讓我感覺自己很沒用、很差勁,也引起自我厭惡,開始自我批評。

這種「無資格感、無價值感」勾起我「不被愛」的恐懼,「這麼無能的妳沒有被愛的資格」,於是我用憤怒的情緒去對抗那些「害」我產生這種脆弱感的人,包括對抗我自己,因此每每都捲起情緒風暴,使我心衰力竭。

這些討人厭的人事物只是映照出我必須要面對的痛點,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應對他們的無理,但不必反過頭來對付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