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婚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男生可以觀察未來岳母,女生則是留意未來公公,大致上可以看見對方婚後的模樣,也有人說,婚後床上躺了至少六個人,我們及我們的父母,這代表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進入婚姻,我覺得滿具參考價值,不過也認為這個說法僅適用與原生家庭來往密切的人(來往密切與關係好不好是兩回事,關係不好的話,可能不自覺想透過婚姻彌補傷害,或是會希望伴侶和自己一樣配合原本的狀況)。
如果伴侶與原生家庭的情感緊密,我覺得更要記得觀察「與自己同性別」的角色,男生要觀察岳父,女生要留意婆婆,看看他們如何對待家人,因為那是伴侶在潛意識中「理想對象」的模樣,也可以更完整拼湊出伴侶遺傳到的「家庭模板」是什麼形狀。
我看過有男人為家庭竭盡所能付出,物質提供毫不手軟,有空必定親自接送家人,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留給家庭;我看過有女人為家庭毫無保留給予,自我要求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少煮上一頓飯就愧疚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妻子好媽媽;我看過有男人自認丈夫就該像皇帝,認為所有的家人都該聽從他的指揮,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之下;我看過有女人自認妻子就該像公主,所有的事另一半都該處理妥當,她應該要被捧在手掌心,他們都自覺全心投入經營家庭生活,但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卻不見得親密,他們本身也許對這樣子的狀況無感,又或者有感卻不知如何改變,畢竟能做的都做了。
他們為家庭付出的方式、自認在家庭裡的角色功能、愛的表現等,其實都寫在父母傳下的「家庭模板」裡。有如銘記效應,從自身的原生家庭裡,看見父母如何維持家庭運作,所以當自己的身份轉換,從為人子女變成為人伴侶、為人父母的時候,寫在模板裡的原始資料檔就會被喚出,「好丈夫/好父親」就是做像他爸爸一樣的事,「好妻子/好母親」就是做像她媽媽一樣的事,然後,連帶的也會期望另一半的角色功能與自己的爸媽一樣(那如果是和原生家庭關係不好,就會希望另一半不要像自己的爸媽)。
身為丈夫的我已經竭盡所能,妳應該要補足其他我未能做到的事;身為妻子的我已經毫無保留,你應該要理解我已經很努力做好了;身為丈夫的我在家中地位最高,妳應該無條件聽我的話;身為妻子的我在家中倍受寵受,你應該隨時隨地照顧我,如果另一半能像預期的做到「像我爸媽」一樣的事,那才是印象中的「家庭」該有的模樣,延用原始設定對自己而言也比較方便不必多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