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突然有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和另一半相隔兩地的這段日子,對我們的關係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起碼對我而言,距離不只產生美感,獨處也讓我更瞭解自己,而這之中我最重要的體會是「親密關係更需要畫清心理界限」這件事。

距離產生美感,也幫助消化情緒

  隻身在異國工作的他,有許多問題及壓力需要面對處理,現下我也無法給予實際的協助,只能傾聽、鼓勵及安慰,我曾擔心隻身在異國工作的他只報喜不報憂,便告訴他我想聽他心裡真實的想法及感受,倒垃圾吐苦水都無妨,就算我聽了會一起笑又或一起生氣,那也是我的同理心所致,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情緒波動,讓他不用擔心我的情緒會被他拖垮,因為我懂得如何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做個讓他能放心抒發的去處,也是讓我感覺自己有能力付出的方式。

  能有餘力說出這種貼心溫暖的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並非在他身邊直接看見他的狀況,也沒有時時體會到他的沉重,相隔兩地的時間與空間都讓我有能夠清理負面能量的空檔,我很清楚在這種疫情衝擊經濟,身處現實壓力的狀況下一起生活,對婚姻關係勢必是一大考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挑戰「微笑紀錄365」的起心動念,是我想觀察會讓自己微笑、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是什麼,如果我能知道自己的快樂從何而來,那我應該會比較懂得怎麼樣讓自己過上快樂的日子。

  但後來我也發現,縱使我更懂得欣賞與感謝身邊的人事物,若我的快樂全依憑外界來源,哪天環境改變了,原有的人事物不同了,我是不是又要重新找尋讓我快樂的人事物?快樂不應只是如此,我覺得「快樂」應該要從心而起,像是儲存在內心的能量,不論外界如何改變,內在自我始終安在,我隨時能汲取它的能量為自己帶來力量。

  於是學著我向內看,也更有感我們的心裡除了「快樂」之外還有更多其他情緒,我看到自己在生活中除了快樂、開心、愉悅之外,依舊還是不時會出現憤怒、難受與低落等各種情緒,而感受,則是情緒引出的內心主觀想法,比如憤怒讓我感到自己的言行很糟糕,難受讓我對其他的好事視若無賭,低落讓我覺得自己對一切無能為力。

  我能夠辨視並為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類別,但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感受,即使我已經比以往懂得轉換心情了,我還是認為「負面情緒」不應該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如果產生了負面情緒,代表我的情緒管理還做得不夠好,所以我持續找尋處理負面情緒相關的書,直到我讀了《允許自己不快樂:勇敢悲觀、放心落淚,不再強顏歡笑的幸福練習》這本書,看見書裡提及「同時擁抱正面與負面情緒,才能使你更完整」,「完整」兩字讓我豁然開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微笑閱讀:《專注力協定》1—分心,是想要逃離正在做的事。

  前一篇提及,生活中分心的狀況比比皆是,但共通點都是我們想逃離現實生活裡的不適感,不過我們可以試著參考《專注力協定》當中「心無旁騖行為模式」的四個步驟,讓我們學會如何預防分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當我坐在電腦前打算寫部落格文章時,因為想查閱與文章主題有關的資料,於是我開啟了瀏覽器,順手地也開啟臉書,滑了一下動態和粉絲頁,如果有什麼有意思的影片或與動物相關的新聞,我就多看兩眼,然後再切換頁面繼續找文章,若收到朋友傳來LINE的訊息,我也會開始回應,同一個時間我做好幾件事,可是我做的每一件都不是我真正想做與該做的事,結果不小心一兩個小時就在我這些重複的行為中過去,而我的文章一點進度都沒有。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發生在我身上吧?本來想做的事不知何時被別的事打斷,於是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工作的時候逛起購物網站、開會的時候一邊回電子郵件、陪小孩的時候看劇聊天,又或聚會的時候收到訊息開始處理公事,我們好像習慣了得同時做好幾件事,才代表善用時間有效率,可是仔細想想,卻對自己做了哪些事不怎麼有印象,又或影響本來的進度,明知道該好好按時完成工作、好好用心陪小孩、好好投入與朋友或伴侶相處,但卻很難做到。

  我們許多看似多工處理的行為,其實都只是從一件事換到另一件事上頭不斷地分心,把「讓我們分心」的原因怪到電腦、手機或遊戲等外在因素上頭是最容易的,誰叫那些提醒聲響、畫面或消息都太吸引人了,但外在誘因只是讓人分心的一部分原因,讓我們知道什麼事物讓我們分心,但想要解決「分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先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會分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OG封面.jpg

   集點環島:一次玩一個縣市一個定點,一次三天兩夜,像集點一樣慢慢分次環島。

  每一天,都要好好吃早餐,結米家的早餐盤每日都不太相同,幾樣蔬菜加上飯煎蛋,吃來舒服沒有負擔,很喜歡這樣的早餐搭配,自己也會想要這麼做做看(但想想而已,只有自己一個人要這樣弄早餐真的很懶XD),出門前把握最後的時間和她拍照留念,真的很感謝她這幾日的招待和協助,讓我們有回家的感覺。

11%2F8(日)
每種蔬菜吃來都很爽脆,突然間我也變得不挑食了,哈!而且我第一次吃到飯煎蛋,白飯混合蛋液小火煎熟,類似烘蛋但口感紮實許多,很有飽足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OG封面.jpg

   集點環島:一次玩一個縣市一個定點,一次三天兩夜,像集點一樣慢慢分次環島。

  前一晚颱風來襲夜裡風雨交加,起床第一件事,看到窗外雨勢停歇,覺得我們真夠幸運,於是我和爸爸趁著結米為我們準備早餐的空檔外出散散步,欣賞昨日還來不及看的室內與戶外景色,感受台東的清新空氣,進屋後發現後院有一隻貓咪安安,一打開門就見她著急地朝我叫喚催促,我趕緊為她送上飼料,她邊吃還不忘到我和我爸的腳邊打轉撒嬌,十分忙碌,真是盡責招呼客人的好貓咪呀!

11%2F7(六)
清晨陽光斜灑入室,湖水綠的牆色和插畫顯得特別好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OG封面.jpg

  集點環島:一次玩一個縣市一個定點,一次三天兩夜,像集點一樣慢慢分次環島。

  距離上回到屏東已經一個半月,爸爸和我是時候再次出發啦!行前兩人互相提醒上回忘記帶的東西,已經切換成旅遊的心情,期待前往不熟悉的臺東,不過出發前卻聽到颱風警報的消息,幾番猶豫想著要不要延期,但看到颱風「閃電」移動迅速,覺得我們應該還是能順利成行,探問老爸的想法,沒想到一向容易操心各種事情的他居然沒有抵抗或反對的意見(我猜也可能是不想讓我改票改訂房之類的多花錢),我也靜觀其變。

  雖然氣候我們無法控制,可我的直覺就是認為沒問題,星期五遇雨已可預期,但大半日都在移動行程中並不怎麼影響,星期六日還有約莫一天半的時間,我相信足以讓我們到處走走了。我現在想想,自己按原定計畫出遊的這種信心,也來自於我信任老爸不會因為氣候的狀況責怪我,出遊時能遇到好天氣當然最好,但壞天氣也可以有不同的打算,反正什麼樣的變數我們都會互相陪伴。

  這回一決定前往台東,第一時間我便想到鹿野,因為我的二技同學在當地開民宿「鹿野結米家」,我們許多年沒見,想著可以入住敘敘舊,也讓老爸感受B&B民宿的氛圍。我也好奇避開了鹿野知名的熱氣球季,還有什麼其他可以探索之處?收集完相關資訊後,我相當期待這回旅行,老爸也說他印象中未曾到過臺東,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會是全新的體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將每天讓我微笑的人事物或感觸寫成「微笑紀錄」,記下我每日的生活亮點和感到愉快的瞬間, 不管是與人互動又或是看到有趣的事物,當我自然揚起微笑的片刻,就是美好的當下。多年來記下每天生活的快樂事件,不知不覺調校了我看事物的眼光,讓我不會只留意並放大不好的事情,而是清楚一日生活中讓人開心的事情也同時存在,如果一直專注在不順、運氣不好的想法中,反而自己的行為判斷會受影響,進而產生連鎖反應,所以我懂得轉換念頭,找尋讓我微笑的人事物,切換自己的頻率。

  一開始我無法在當下就察覺自己的微笑時刻,也許是不自覺的微笑應對,又或是與人互動時的歡笑,幾乎都是在笑完後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欸?我剛才有笑吧」,所以起初每天晚上寫微笑紀錄時,我都會很努力的在腦海裡回想自己一整天的生活畫面,今天我遇見誰?做了什麼?看到什麼?哪時候有笑?想清楚了才有辦法做紀錄。

  微笑的時機通常不見得能事先預料,也因此需要更刻意留心自己當下的狀態,才會意識到「這就是微笑時刻」,而且還必須要稍微調高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和感受的靈敏度,才不會忽略身旁有連結的人事物,若是對一切放空無感,便不會記得自己經歷了什麼,要能察覺自身反應,還要能觀察到身邊各種情況,才有辦法發現微笑,這應該正是「微笑紀錄」值得挑戰之處。

  幾經練習之後,我將觀察並紀錄微笑事項的步驟分解如下,以便更好遵循操作養成習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情感經歷都出現相同的狀況,不管是以往戲稱自己電玩寡婦,又或是工作寡婦,都代表在交往過程中,我總有不少獨處的時間,這對身為家中么女,習慣也喜歡被照顧的我來說,一開始實在倍感哀怨,覺得對方沒有像我一樣把愛情當成第一優先,但後來我才明白,是我自己吸引這樣的情感模式,我羨慕他們的獨立自主,卻又不自覺期望對方會為了我改變,想當然必定失望。

  直到我發覺,情感中關係反覆遇到的狀況、問題、痛苦等,其實都是在提醒自己,必須破除舊習慣,改變原有的應對方式,及努力看破盲點,我才能突破鬼打牆模式,而卡關的部分正是我該學習的課題,於是我學著將「過於依賴」及「要對方改變」的心態,轉變為「懂得自我照顧」與「尊重對方原有的樣貌」的信念。

  當我把生活重心及焦點擺回自己身上,不將愛情當生活中的第一及唯一,關照自己更多之後,也就不再覺得自己像深閨怨婦,就算仍舊有很多隻身自處的時間,但心態已經不一樣,也才有辦法和現在的另一半持續走下去。

  我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約莫十五年,從開始談感情到進入婚姻階段,我聽過不少別人想表達關懷但實則帶著同情的詢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相關文章:《練習自在面對衝突》1—只是價值觀不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我們都不喜歡生活中出現「衝突」,但勢必躲不開衝突的發生,也許是工作中的意見相左,又或是生活中的想法不同,不管是什麼情況,衝突都代表一定有另一個人的言行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當我們面臨衝突事件時會做何反應?戰鬥、逃跑,還是僵住不動?

  「衝突」帶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聽到空襲警報,我們預計可能會有大批炸彈從頭頂落下轟得人難以招架,也可能準備扛起武器回擊想把對方打得落荒而逃,這時如果要一邊顧慮心情,一邊處理當前事情,更讓人覺得壓力山大。對我而言,當我聽到警報響起的時候只想躲起來什麼都不想管,甚至會先行迴避可能觸發警報的場合,極盡所能的不讓警報聲響起,但讀到《練習自在面對衝突》,則讓我更高的思維角度看待「衝突」,作者認為衝突不像警報更像提醒,讓我們留意到雙方的差異,除了有助於增進彼此瞭解,也讓我們能找到更好的應對解決方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在臉書粉絲頁寫下的「微笑紀錄」,就像是我為自己設置了一台365天24小時不間斷拍攝設的空拍機,俯視角度的「自我觀察」讓我看見自己生活的全貌與帶來快樂的人事物,而我進一步練習「自我覺察」,則像是安裝一台能夠近距放大的攝影機,深入聚焦內心的感受及理解快樂以外的各種情緒,讓我更認識自己的想法,更看懂自己內心的樣貌,與明白如何做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更精準地辨識出當下的情緒種類,懂得用更適切的方式表達情緒及想法,也因此看見自己的需求,建立起和自我內心的連結。

  藉著觀察自己遇到負面衝擊事件的情緒反應及練習應對的過程,我有感自己從初始的笨拙慌亂和忽略自身感受,進步到能更快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就像在刻意鍛鍊心智系統,不知不覺地轉變成另一套運作模式,遇事時的思考方向也逐漸與以往不同,簡言之就是變成更正向的大腦。

  每一次的自我覺察都是練習與強化,就和做重量訓練鍛鍊肌肉是一樣的,會變得越來越能適應並願意忍受過程中的不舒服,知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一些稍微超出負荷的沉重為的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痛苦過後會帶來成長,面對更龐大的壓力及挑戰時,也會比以往更有能力應對與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何種狀況都會挺過去,如此反覆自我鍛鍊,也會讓自己的意識愈發清晰,擴及影響到生活中各個層面,感覺更能掌握自己所想,也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從覺察每一刻的自己開始,好好活著。以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的話來說:「真正的快樂是要享受當下,不用對未來感到焦慮,不以希望來娛樂自己或以恐懼來驚嚇自己,而是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求什麼,就已足夠,人類最大的恩澤,就在我們心裡,在我們能力所及之處。」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也說,「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提了「親密感」,我們都希望與另一半的心理距離很貼近,不過關係中往往不會只有親暱升溫時光,最能影響親密感程度變化的衝突情形也時常發生,兩人如何處理衝突更是關鍵,處理妥當,有助於增進了解及提升親密度,處理不當,則會讓情感降溫或產生嫌隙。

  面臨情感當中的衝突狀況,你會如何反應?是就算吵架也要把話說出來,是感覺氣氛不對就迴避話題或配合對方意見,還是當下腦袋空白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我們的反應模式很有可能長久固定不變,也有可能經過年歲增長和生活歷練後,認知到原有的模式行不通,或自己不想再循原模式溝通,於是有所轉變。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反應進程是:從當機空白轉變為配合討好對方,然後一反弱勢改為壓迫對方,現在則是會把心裡的想法及感受說清楚。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在學著理解與接納自身情緒的過程中,我發覺情緒地雷的引線往往都會連結到「自我價值」,會勾起深層「不值得與沒資格被愛/無存在價值」的恐懼,而那引線便是「罪惡感」。

  不管是否被別人責怪,都覺得自己有錯沒做好,認為自己很糟糕,是自己對不起身邊的人,當「罪惡感」被點燃,深層恐懼隨之反應,引爆另一波憤怒、焦慮和自卑等各種比較激烈的表面情緒,我們氣憤地對抗否認,焦急地證明價值,又或是自慚形穢認命。

  我十分理解這種感覺,因為以往我的「罪惡感」時常被點燃,甚至我還會主動收集,以為這麼做是督促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常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拖累別人,有問題我得想辦法解決不然會讓別人不開心,我得做到超過一百分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不管什麼事我都要做得很好,不然就是對不起別人(所有的重點都是「別人」),這般自我苛求及自我批評,讓我變得容易緊張沒自信,但表面還要偽裝我一切都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理想的親密感是我能夠在對方面前坦然且真實的表現出自己,那妳呢?」與好友談天,我們聊到情感關係中「親密感」的話題,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能夠在對方面前表現出我所有的情緒。」好友這麼回答,其實,我們兩個的答案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期望能在關係中做自己,毋需隱藏、壓抑,能放心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但沒提到的另一半,是我們同時也期望對方能夠接受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尤其是我們自認不夠好的那一面,並且不會傷害到感情。

  「……好像不容易做到吼?」但我倆說完自己的想法後靜默了一會,因為突然意會到這件事並非如自己講得那麼輕鬆做到。有時候我們都不見得會看自己順眼了,何況是要對方無條件接受這樣的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若對方也如此全盤呈現,我們自己又能不能像期望伴侶做到的那樣,也無條件的接納對方呢?

  我和朋友的想法,必須建立在關係雙方的「親密感」定義要相同,不然對方真的願意承受自己毫無顧忌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和能夠承受毫無遮掩的「無話不談」嗎?除此之外,彼此對於「心理界限」及「情緒課題」也都得有相當的了解及成熟度,不然會把「真實表現自我」當成自己理所當然可以把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認為「愛我就要無底線包容我」,這反而變成是破壞關係的情緒勒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