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自我接納」的課題特別有感,生活中總有些事會特別觸及內心最能勾起自身不悅與恐懼的事,明知道事件本身其實並非特別嚴重的大事,即使不喜歡自己脆弱的反應,但就是會困住自己,可也正因為看見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才知道那都在提醒我,唯有接納這種不舒服,才能夠克服。

  對我而言,「自我接受」與「自我接納」並不一樣,「接受」是事情發生後願意承受,但若是不認同的事,會在心裡畫下界線,接受是有所選擇被動承擔,可「接納」則是來者不拒,不管事件有沒有發生,又或發生的事自己是否喜歡,都已經先決定承受與認同,更能夠主動包容,打開心房將它放進心裡。

  自我接納,是明白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這絕對不是放任自己逃避現實、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推卸責任的藉口,這是對自我接納的錯誤解讀。自我接納是讓自己以積極的態度,促進自我的整合及成長,包括學著願意「如實承認」,承認自己並不完美但接受這樣的自己,「如實接納」,接納並理解所有我擁有的感覺都是正常的,「承認與接納自己的一切」,不分優點或缺點,不分正向或負向的自己。

  「自我接納」等於愛自己的全部,愛完整的自己。擁有「自我接納」的能力,才能在面臨看到自我的不堪之際,用愛與慈悲包容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療傷,讓自己有勇氣繼續前進,而不是在心裡狠狠地批評自己,反而讓自己無力向前,自我接納等於愛自己,等於有能力用愛自我療癒。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然前一篇我寫了「婆媳問題」,那這篇應該也要來談談「岳婿/翁婿問題」,嗯?這個詞聽起來很陌生?很正常,而這正是我提及的原因。

  有一說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可好像比較少聽到「老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生氣」?都說女兒是前世情人,不少爸爸待女兒疼著寵著,甚至女兒不嫁也無妨,因為捨不得女兒婚後辛苦,即使勉強做好心理準備女兒會嫁人離家,但看到別的男人接近自己的女兒,還是怎麼看都不會順眼,可就算這樣,「岳婿/翁婿問題」這個名詞的普及度,也始終不及「婆媳問題」,難道岳父與女婿之間的相處都不會有問題?

  並非如此,少聽見不代表沒有,這反而是代表在「家庭」課題中,男性的角色常被忽略、被淡化。我覺得是因為男人被社會定位該在事業爭高下,所以如果岳父對女婿有意見,應該會反應在挑剔女婿的工作,畢竟女婿工作好壞又或經濟能力也會影響自己的女兒,他們比較不會拿家庭相處問題當主要發難原因,因為男人們或許也不自覺地認為在「家庭問題」上糾纏是有損男性尊嚴的,不過就算岳父有意見,為了避免爭執麻煩,岳母通常會阻止他發難,或是他直接推給太太去處理女婿,他當個幕後軍師比自己親上火線來得好。

  除此之外,少聽到「岳婿問題」應該還有以下原因,爸爸通常不太直接過問女兒的情感狀況,若真看女兒的另一半很不順眼,應該會直接反對結婚,比較不會等到女兒嫁人了才表達意見,加上多半還是認為女兒「嫁出去」了,婚後多以婆家為主,女兒同女婿返回娘家的次數較少,少相處也少磨擦,就算女兒回家短暫停留,岳父母往往不多置喙,畢竟如果惹女婿不開心,就怕女婿回頭對自己的女兒生氣,而且所以為了女兒好,岳家通常比較善待女婿,還會交代女兒要好好照顧丈夫才會家庭美滿,這些都是認為婚姻中女人應該以丈夫和以婆家為重的價值觀。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挺喜歡觀察「人」的,從別人身上總是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事,又或是能看到提醒自己別犯相同錯誤的事,在看過一些人,因「匱乏/貪心」而顯露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樣貌,我提醒也感謝自己懂得知足,也容易滿足。

  「匱乏」和「貪心」對我而言是互為因果,認為自己擁有的太少心有匱乏,於是想要擁有更多展露貪心,這與手邊實際有多少資源無關,就是心態上怎樣都覺得不夠,還想要更多,也因為如此,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往都會去爭或搶。

  我遇過這類人,反而常都是以客觀條件來看現實生活狀況很不錯的人,但依舊認為「不夠」。「不夠」的部分,大多都與金錢、權力、名聲、人脈資源等有關,每個人「不夠」的部分都不一樣,而那就變成觸發他們爭搶行為的「關鍵點」,甚至只要有可能觸及關鍵點的事,就會看見他們特別在意、特別敏感。當匱乏感一升起,他們的心裡便開始被焦慮及恐懼所控制,除了「過度」害怕自己拿不到,還加碼害怕自己原有的東西被搶走,然後轉為用強硬的態度表達,認為別人理所當然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否則別人就是不尊重他,又或是想壓迫他、傷害他、輕視他。

  他們很常大動作表現,不管是直接明說,又或是用語刻意有禮,都不脫這三種行為,強烈爭取、強硬捍衛,和強行索賠。強烈爭取,表達「只有我有資格能做、能拿到這些」;強硬捍衛,表示「那原本就是我的東西,別人不能動」,強行索賠,表現「我本來可以拿更多,你們要補償我」,透露出自己是個「受害者」(受害者並不是都只能像弱勢一樣等著被欺負的),自己的權益不應該被侵害,用這樣的方式控訴別人,讓自己佔上風,以達到目的,「他們就是要得到」。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日臉書上到處可見女性朋友分享轉載一封標題為「我的婆婆殺了我!」的遺書與後續的新聞,都同表傷痛憤慨,事件當中的婆媳平日相處狀況,和中間關鍵角色「兒子/丈夫」的處理態度到底如何?我們都非當事人不可知,也不宜評論,只是這個事件確實又將婚姻當中永遠痛苦難解的「婆媳問題」推上輿論高峰。

  「婆媳問題」這個詞本身就有對立的意味,代表把「婆婆」與「媳婦」這兩個角色擺在一起就一定會有問題,而且其中一方勢必是施壓的惡角,另一方必然是備受迫害的弱勢。大多數聽到的還是婆婆欺壓媳婦的狀況,因為以家庭地位來說,婆婆是長輩居於上位,會被認為比較有可能運用權勢(情感)壓迫,聽到了也覺得理所當然,可若反過來是媳婦欺凌婆婆,往往會被形容為「逆媳」、「驚世媳婦」,這種帶有「下位者反抗」的說法,其實都一再強化婆媳之間的「上下對立關係」,反而淡化了「親人關係」,但事實是相處融洽的婆媳也很多,只是往往極端狀況才會被大肆宣揚,於是形成了刻板印象,「婆婆」也變成與「後母」一樣,不過都是個中性的名詞,卻都讓人有心生畏懼的負面感受(確實也真的有那種就是懷著惡意,存心沒想讓媳婦好過的惡婆婆)。

  婚姻議題,常都是評論女性該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才能讓家庭和樂,又或強調女性是家庭維繫運轉得宜的關鍵角色,即便現在女性自主意識抬頭,還是可見不少女人想要被旁人讚許是「好老婆/好媽媽/好媳婦」(身為婆婆的人,有時候也想要被稿讚是「好婆婆」),更讓人難受的事實是,許多時候反而是身邊的女性長輩在教女性晚輩怎麼當個「好女人」,不自覺的把「好女人」牌匾代代傳承下去。媽媽會提醒女兒,去了婆家,要當個好妻子和好媳婦,做好自己的本份,才會得人疼,婆婆會教導媳婦,以前她們當媳婦時要注意些什麼事,怎麼帶孩子、怎麼顧好一家老小,這都是基本要求,就連生不出孩子也是媳婦承受的壓力比兒子還大。

  結果,女性結婚後反而要符合更多其他女性的期待,即便是她們曾經也因此吃過苦,但這似乎成了一種不成文規定,像是取得「合格」認可的條件,女人就是得盡如人意才能「獲准」成為家中成員,所以只有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被讚美,才代表這個女性是成功的,女人的「成功標準」被框限於家庭裡,事業成功?那很重要嗎?如果是單身又或離婚,別人始終還是聚焦關懷妳何時進入家庭,目前為止還是如此,也所以能夠把自己經營得有聲有色,看起來婚姻幸福而且不受婆媳關係所苦的女性那麼讓人羨慕,但她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還是,「工作和家庭怎麼兼顧平衡?」看起來「兼顧」主要還是女人的責任,甚至連女人本身可能也這麼認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計畫趕不上變化」,這應該是我今年的關鍵句了,但還有下半句,「隨遇而安」。

  年初原本預備開啟的人生轉換計畫已被全盤打亂,至今我仍留在臺灣,不只一個人問我,「會不會後悔?」我總會好奇反問,「要對哪部分後悔?」

  在別人沒問我這個問題之前,這幾個月我壓根沒浮現過「後悔」的念頭,因為我只想著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所以我真的不解別人認為我可能後悔的點是什麼?後來我才知道,大多都是擔心我會不會後悔太早辭去工作?老實說,我還真沒有後悔,也覺得沒有必要後悔。

  我去年底就已經提了離職,就算今年1月才正式離開,又怎會料得到隨後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蔓延呢?既然是因為非我所能預期及掌控的情況影響了我的計畫,我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實,然後找出應對方式往前走,若要因此一直糾結自己離職的時間點太早,那不是要逼死自己嗎?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而且提離職前我也早就做好準備,經濟考量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就算還沒出國,少了這幾個月的收入也本來就是預料中的狀況(但我當然還是歡迎能賺錢的工作機會),所以對我而言沒有所謂的「太早辭職」,我也毋需為此後悔。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對於所有的人類來說都是考驗,得重新適應生活上的變化,與調整應對環境的方式,這點對於目前身處於遠距關係中的我,也更加有感,即使我有好好照顧自己,過好每一日,感覺自己還是卡在「隨時等待出發」的狀態,所以當確認年底前都無法前往與在國外的另一半會合時,雖然還是覺得難受可惜,但也有一種「暫告一段落」的放鬆感,我想先放下吊在半空中的期待,為自己打算接下來該怎麼做。

  除了思索自己的生活改變之外,也體會到遠距關係的現實考量不只是時間空間而已,當兩人分開生活沒有交集,這半年甚至也許一年的分離,彼此的人生經歷、遇到的事件與衝擊都各不相同,我們知道但無法跟著體會對方的經歷,無法陪伴支援對方的低落,也無法分享慶祝對方的收獲,雙方生活節奏不再同調,這過程中對於許多事物的觀念、想法,和生活習慣,都會隨之改變,即使已有多年情感基礎,原有的默契也會在這些變化流動之下或多或少降低。

  當兩人在一起生活時也不見得能看到對方的全貌,更何況分隔兩地交流的時間更少,分享的資訊內容更片段破碎,許多小事一點一點都是看似沒什麼的細微差距,但都會積累出更大的落差,當雙方的人生「更新」速度不一,等到見面的時候,應該會更能感受到實際的不同,他和我都會和以前不一樣,我們應該都會需要重新認識及適應對方,然後再把以往的生活默契慢慢找回來。

  我也曾想像久別重逢的浪漫畫面,也許我們會忘情擁抱落淚,但也有可能久未碰面兩人瞬間肢體僵硬不知從何抱起,哪種狀況都有可能發生的,不是嗎?擁有美好的期待,但生活的實際面貌也不能忽略,必然會有的現實隔閡也不能裝做看不見。人生和婚姻一樣,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或不能(被)改變的,我唯一能讓自己不變的,就是繼續經營這段情感,保有想與他分享人生的想法,至於其他的,都必須要敞開心胸接受所有變化,因為我能掌控的事情太少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工作場合總會遇到一種人,個性算得上和善好相處,平時同事間互動也還不錯,他不見得不做事,可如果哪天他開口求助工作事項,同辦公室的人都會很有默契地保持沉默,就算不忙也開始裝忙,想盡辦法不予回應,我遇到這種人的時候總替他們覺得可惜,可惜之處在於,他們往往不自覺自己表現出的言行,其實折損了很多人際資源。我從自身經驗歸納出以下幾種會讓人「不想幫忙」的行為(我想一定還有更多):

一、自己沒有努力過的事卻滿口埋怨。

  如果有人提供新的機會或挑戰給他,他並不會馬上接下嘗試,而是會在幾番猶豫考慮之後,說著制度不好、環境不好、又或是合作夥伴不好,以諸如此類批評的理由,做出「所以我沒有必要去做」的結論,但是過後,別人接下了機會而且漂亮完成,就會見他哀嘆時不我予,沒有適合他的機運。他總為自己沒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找藉口,卻用「先下手為強」的招式,以抱怨掩飾自己逃避或不想做的意圖,可他卻忘了,沒有誰應該要為他準備好所有的材料再雙手奉上方便他完成一切,給予機會已經難能可貴,他不但不感恩也不嘗試還出言埋怨,視別人給予的機會如敝屣,那別人又何必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好處,不是省錢,是可以聽故事,雖然我也並非刻意聽人隱私。

  三四個年約三十來歲的男女圍在一起交談,我上捷運恰巧站在他們身旁。

  男:我們兩個講好結婚後都不和自己的爸媽住,這樣比較自在。

  旁人ABC:這樣挺好啊,你現在住的那個位置不錯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們認不認識自己的父母?聽來這真是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不過,你們知不知道父母和自己同歲數的當年,都經歷了些什麼?這是我最近好奇的事。

  我一直很想好好紀錄自己的40歲,因為是人生目前為止最痛也變動最大的一年,對我而言別具意義,所以我希望自己好好記得。40歲,也是即將被劃入「中年」的年齡階段,不過倒是不怎麼在意年紀數字了,因為不管幾歲,重要的都是活出自己。

  40歲,我已在學校就職約17年,已婚無子女,剛適應遠距婚姻生活,之後母親驟逝,不得不學著面對喪親至慟,慢慢重拾原有生活步調,然後年末提出離職,決定與另一半在國外生活。簡短重點描述不到100個字的一年,卻在這當中經歷各種心境轉折,現在回頭看,心裡仍有許多感觸。走過對自己而言不那麼容易的一年之後,我總想,爸媽和我相同也是40歲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和我差異多少?有覺得辛苦的時候嗎?

  在我媽媽離世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她並不熟悉,我只看到她身為「我媽媽」的一面,而且是成年之後才慢慢看懂她為子女們做了什麼,雖然她會和我談天,我多少了解她在想什麼,但也不是她生而為「女人」的全部面向,我看我爸好像也相同,我不清楚他喜歡什麼、年輕時做了什麼,只看到他做為「我爸爸」的樣子,可是,他應該也會有他的年少輕狂或曾經懷有的夢想,但我並沒有理解過,想來我對他的認識更少,即使是生養我的父母,相處了數十年,我對他們的了解還是太淺薄,親近與熟悉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雖然我還在努力認識自己,但同時我也想要好好認識我的父母,所以,我試著回想與詢問他們的人生故事,有些事雖然不記得確切的年份,但大致上都是他們40歲時期所發生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的疫情在臺灣很幸福也很幸運的平穩控制中,但我幾乎每天都仍會收到外交部的LINE官方帳號傳送各國因應疫情更新的鎖國政策訊息,我們以外的其他各處,疫情狀況都尚未穩定明朗,以往我們可以自由決定什麼時候出發到世界各地,而現在,就算想出發也不見得有辦法抵達,就算抵達也得看那個國家是否接受外籍旅客入境,最好的選擇,又或是不得不的選擇,反而是停留在原地。

  雖然我家先生去年就已經在國外工作,但至少我們幾個月就能碰面一次,也知道下回什麼時候能再會面,這種維繫遠距關係的方式倒也還能適應,可現在受疫情影響,能相見的時刻至今未明,我想,和我一樣不得已與另一半持續相隔兩地的人,應該都可以理解「只是還沒見面」和「不知道何時能見面」的心情有何不同,縱使網路發達能傳送彼此影像聊表思念,都比不上能當面和另一半「有溫度」的相處。

  而我的心情轉變也在這幾個月中有所變化,一開始以為六月下旬就能出發,還保持樂觀期待,可隨著馬來西亞宣佈鎖國到八月底且還不確定後續狀況,我像被打記悶棍失落難受,也對這種期限模糊的等待感到煩燥,但再怎麼不耐又能如何呢?事實就是如此,非我所能掌控或改變,所以我學著轉念,把目光從那些我做不到也不能做的事,轉為看看自己「現在」想做與能做的事,和想想這些變化在教我什麼事? 

  我除了開始投入自己想做與能做的事之外,也發現不管是生活上的事項,又或是維繫遠距關係的心態,這些「未知」都在告訴我,要放下所有的預期心理,放下所有我認為的「應該」,有越多的「應該」,就會有越多的失望、落寞、指責和抱怨,無助於好好生活,也無益於維繫關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深深體會到「有問題」這三個字撞擊在心上的重量。

  前幾日去賣場購物,遇到一輛轎車停在前往地下室停車場的車道上,卡在上下一半的位置,我沒看過有人這樣停車,內心直接反應認為車主是三寶,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子停在車道上很危險嗎?我還和我爸揶諭說,「這車主駕照用雞腿換的嗎?」心裡還在碎念著這車主真是有問題時,接下來的畫面讓我頓失語言,因為原來車主是下車幫一位老婦人從地下室把推癈紙回收的大型三輪車(人力腳踏車)推上來,看起來是兩人剛好在車道相遇,所以車主下車去幫老婦人推三輪車,才會把車停在一半的車道上。

  當我看到他緩緩地幫老婦人努力把車推上來時,我心裡滿是慚愧,因為,車主是很善良溫暖的人,而我居然就以片面的想法去判定別人的行為,我瞬間明白自己的反應,其實代表我很容易先入為主認為別人有問題,所以才會任意評論,還自以為聰明口出嘲諷,這一段體驗是讓我知道,有時候,是覺得別人有問題的自己才有問題

  我感受到「有問題」這三個字的負面重量,因為它喚出我的黑暗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請描述一項令你感到快樂的記憶。」這是丹麥的幸福研究機構(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於2018年進行「快樂記憶研究」時拋出的問題。看到題目時,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回憶畫面是什麼呢?是昨日與好友們歡聚的片段,還是多年前與初戀情人牽手的悸動?

  「幸福快樂」常被列為是人生重要目標,但到底如何能達到始終沒有個標準答案,不過,《快樂記憶,讓現在更幸福》一書提供我們具體實踐方向可供參考。幸福研究機構從全球超過一千份關於「快樂記憶」的回應中,從大家過往快樂的經驗裡,分析出不管是近期又或早期的記憶,快樂時光的共同重要元素是,新奇、有意義、能觸動人的情緒,以及震撼感官體驗的事件。因此我們可以學著運用這些重要元素,為自己及所愛的人創造快樂且讓人印象深刻的回憶,讓幸福美好的時光保鮮期更久。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所謂「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除了明白自己的情緒與別人的行為其實並無直接相關,而是依自身狀況來決定要不要有情緒(完整說明舉例請見前文),所以自己是理所當然的「情緒負責人」之外,到底要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我個人覺得為情緒「負責」的流程包括:覺察、管理、處理及療癒。通常經過練習,我們會更能「覺察」當下情緒狀態及標註情緒類別,進一步「管理」控制情緒起伏與懂得妥適回應表達,接著回頭「處理」內心情緒根源和理解自身痛點,最後是能夠「療癒」安撫並包容接納難受的內在自我。這當中「覺察」最為關鍵,因為它貫穿整個流程,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而「療癒」最為困難,因為能直視心裡的脆弱已經不容易,還要克服矛盾肯定自己的脆弱更是需要十足的勇氣,但「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也是我閱讀《讓自己快樂》及《心態致勝》學到最重要的一點。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面對愛情時,難免好奇想要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喜歡我,有多愛我?所以會想以各種方式找尋答案,也許是看對方記不記得自己說過的話、看對方如何安慰傷心的自己,或是看對方擁抱親吻自己時是不是依舊熱情、看對方願意分享多私密的心事,我們會從互動裡的蛛絲馬跡確認對方的感情,但有一種探求情感深度的方式很自私也相當破壞關係,就是利用「考驗」來看看對方愛自己多少。

  比如交往前,有的人會覺得好像太快答應和對方約會就顯得自己沒身價,所以要先拒絕個幾回,如果對方肯繼續追求,才證明真的很喜歡自己,比如交往後,有的人總是踩對方底線,看對方在憤怒難受之際是否還記得包容自己,如果夠愛,那對方理應會為了自己、為了愛情捨棄底線,這種考驗他人心意的方式,或許真能測出對方的情感,但其實更顯露出自己想要在關係裡佔上風的心態,可能藉口說著為了保護自己所以要看到對方的真心,實則是想要證明自己的情感優勢而刻意傷害。

  考驗情感的方式常都是讓對方在「痛苦的情緒」(被拒絕、被激怒、被為難)和「自己」之間做選擇,並期望對方再怎麼難受都要優先選擇自己,等於是要對方抹滅感受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且可能懷抱著「對方應該要將我擺在第一順位,否則就是不愛我」這種理直氣壯專斷獨裁的認知,這樣「唯我獨尊」的愛情觀其實相當幼稚,使出這種手段的人,便是被前文〈愛情裡的暗黑力量〉所提「規則式」的意念所操控(連帶還有評價對方好壞及施壓要對方改變),認為在愛情面前一切優先,想看到對方把自己視為最重要的存在。

  這類人看似只愛自己,實則內心深處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所以得使用這樣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被愛的需求,除非看到對方真的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看到對方渴求自己的愛、看到對方願意配合自己,否則就會懷疑對方不愛自己,對愛情及另一半也始終抱持不信任態度,無法擺脫猜疑,便會不由自主想測試對方,想先看對方的反應再決定自己要付出多少,原本「互相」的關係成了角力競賽,只想著自己不能有損失,而且通常要求對方無限包容的人,自己往往無法以同樣標準包容對方,所謂的「公平」是自己不能被虧待,所以不會顧及對方的感受,但是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少有人會理所當然付出無止盡的愛與寬容,這在關係中是很不合理的期待。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些日子我一時興起,問了身旁幾個好朋友,「目前為止,你們有沒有做過什麼樣足以左右人生的關鍵決定?」

  我第一時間想起自己的關鍵決定就是打算去異地生活開啟第二人生,而朋友們的回答有換工作、結束關係、下決心跨過心裡的坎或是決定面對困難等,這些「關鍵決定」往往都成為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我繼續問,「這個決定為你的人生帶來好或不好的影響?覺得自己是做對或做錯了決定?」

  多半他們都認為自己的關鍵決定為之後的人生帶來好的影響,日子過得比較開心,覺得比做決定之前更好,即使那時要做決定並不容易,但現在來看是對的決定,還有朋友告訴我,「我覺得一個正確的決定會遇到很多阻礙,但堅持下去結果會是美好的」,我知道唯有已經走過了一段辛苦,才能有這種體會,朋友們的回答都讓我十分感謝自己身處在「正向同溫層」裡,不過也有朋友懊惱自己做錯了決定,放棄了某些事、錯過了好時機等,目前還在承受後果,我聽著並祝福他們能很快重新來過,也感謝他們願意告訴我。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