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封面.jpg

  集點環島:一次玩一個縣市一個定點,一次三天兩夜,像集點一樣慢慢分次環島。

  距離上回到屏東已經一個半月,爸爸和我是時候再次出發啦!行前兩人互相提醒上回忘記帶的東西,已經切換成旅遊的心情,期待前往不熟悉的臺東,不過出發前卻聽到颱風警報的消息,幾番猶豫想著要不要延期,但看到颱風「閃電」移動迅速,覺得我們應該還是能順利成行,探問老爸的想法,沒想到一向容易操心各種事情的他居然沒有抵抗或反對的意見(我猜也可能是不想讓我改票改訂房之類的多花錢),我也靜觀其變。

  雖然氣候我們無法控制,可我的直覺就是認為沒問題,星期五遇雨已可預期,但大半日都在移動行程中並不怎麼影響,星期六日還有約莫一天半的時間,我相信足以讓我們到處走走了。我現在想想,自己按原定計畫出遊的這種信心,也來自於我信任老爸不會因為氣候的狀況責怪我,出遊時能遇到好天氣當然最好,但壞天氣也可以有不同的打算,反正什麼樣的變數我們都會互相陪伴。

  這回一決定前往台東,第一時間我便想到鹿野,因為我的二技同學在當地開民宿「鹿野結米家」,我們許多年沒見,想著可以入住敘敘舊,也讓老爸感受B&B民宿的氛圍。我也好奇避開了鹿野知名的熱氣球季,還有什麼其他可以探索之處?收集完相關資訊後,我相當期待這回旅行,老爸也說他印象中未曾到過臺東,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會是全新的體驗。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將每天讓我微笑的人事物或感觸寫成「微笑紀錄」,記下我每日的生活亮點和感到愉快的瞬間, 不管是與人互動又或是看到有趣的事物,當我自然揚起微笑的片刻,就是美好的當下。多年來記下每天生活的快樂事件,不知不覺調校了我看事物的眼光,讓我不會只留意並放大不好的事情,而是清楚一日生活中讓人開心的事情也同時存在,如果一直專注在不順、運氣不好的想法中,反而自己的行為判斷會受影響,進而產生連鎖反應,所以我懂得轉換念頭,找尋讓我微笑的人事物,切換自己的頻率。

  一開始我無法在當下就察覺自己的微笑時刻,也許是不自覺的微笑應對,又或是與人互動時的歡笑,幾乎都是在笑完後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欸?我剛才有笑吧」,所以起初每天晚上寫微笑紀錄時,我都會很努力的在腦海裡回想自己一整天的生活畫面,今天我遇見誰?做了什麼?看到什麼?哪時候有笑?想清楚了才有辦法做紀錄。

  微笑的時機通常不見得能事先預料,也因此需要更刻意留心自己當下的狀態,才會意識到「這就是微笑時刻」,而且還必須要稍微調高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和感受的靈敏度,才不會忽略身旁有連結的人事物,若是對一切放空無感,便不會記得自己經歷了什麼,要能察覺自身反應,還要能觀察到身邊各種情況,才有辦法發現微笑,這應該正是「微笑紀錄」值得挑戰之處。

  幾經練習之後,我將觀察並紀錄微笑事項的步驟分解如下,以便更好遵循操作養成習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情感經歷都出現相同的狀況,不管是以往戲稱自己電玩寡婦,又或是工作寡婦,都代表在交往過程中,我總有不少獨處的時間,這對身為家中么女,習慣也喜歡被照顧的我來說,一開始實在倍感哀怨,覺得對方沒有像我一樣把愛情當成第一優先,但後來我才明白,是我自己吸引這樣的情感模式,我羨慕他們的獨立自主,卻又不自覺期望對方會為了我改變,想當然必定失望。

  直到我發覺,情感中關係反覆遇到的狀況、問題、痛苦等,其實都是在提醒自己,必須破除舊習慣,改變原有的應對方式,及努力看破盲點,我才能突破鬼打牆模式,而卡關的部分正是我該學習的課題,於是我學著將「過於依賴」及「要對方改變」的心態,轉變為「懂得自我照顧」與「尊重對方原有的樣貌」的信念。

  當我把生活重心及焦點擺回自己身上,不將愛情當生活中的第一及唯一,關照自己更多之後,也就不再覺得自己像深閨怨婦,就算仍舊有很多隻身自處的時間,但心態已經不一樣,也才有辦法和現在的另一半持續走下去。

  我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約莫十五年,從開始談感情到進入婚姻階段,我聽過不少別人想表達關懷但實則帶著同情的詢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相關文章:《練習自在面對衝突》1—只是價值觀不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我們都不喜歡生活中出現「衝突」,但勢必躲不開衝突的發生,也許是工作中的意見相左,又或是生活中的想法不同,不管是什麼情況,衝突都代表一定有另一個人的言行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當我們面臨衝突事件時會做何反應?戰鬥、逃跑,還是僵住不動?

  「衝突」帶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聽到空襲警報,我們預計可能會有大批炸彈從頭頂落下轟得人難以招架,也可能準備扛起武器回擊想把對方打得落荒而逃,這時如果要一邊顧慮心情,一邊處理當前事情,更讓人覺得壓力山大。對我而言,當我聽到警報響起的時候只想躲起來什麼都不想管,甚至會先行迴避可能觸發警報的場合,極盡所能的不讓警報聲響起,但讀到《練習自在面對衝突》,則讓我更高的思維角度看待「衝突」,作者認為衝突不像警報更像提醒,讓我們留意到雙方的差異,除了有助於增進彼此瞭解,也讓我們能找到更好的應對解決方式。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在臉書粉絲頁寫下的「微笑紀錄」,就像是我為自己設置了一台365天24小時不間斷拍攝設的空拍機,俯視角度的「自我觀察」讓我看見自己生活的全貌與帶來快樂的人事物,而我進一步練習「自我覺察」,則像是安裝一台能夠近距放大的攝影機,深入聚焦內心的感受及理解快樂以外的各種情緒,讓我更認識自己的想法,更看懂自己內心的樣貌,與明白如何做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更精準地辨識出當下的情緒種類,懂得用更適切的方式表達情緒及想法,也因此看見自己的需求,建立起和自我內心的連結。

  藉著觀察自己遇到負面衝擊事件的情緒反應及練習應對的過程,我有感自己從初始的笨拙慌亂和忽略自身感受,進步到能更快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就像在刻意鍛鍊心智系統,不知不覺地轉變成另一套運作模式,遇事時的思考方向也逐漸與以往不同,簡言之就是變成更正向的大腦。

  每一次的自我覺察都是練習與強化,就和做重量訓練鍛鍊肌肉是一樣的,會變得越來越能適應並願意忍受過程中的不舒服,知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一些稍微超出負荷的沉重為的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痛苦過後會帶來成長,面對更龐大的壓力及挑戰時,也會比以往更有能力應對與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何種狀況都會挺過去,如此反覆自我鍛鍊,也會讓自己的意識愈發清晰,擴及影響到生活中各個層面,感覺更能掌握自己所想,也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從覺察每一刻的自己開始,好好活著。以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的話來說:「真正的快樂是要享受當下,不用對未來感到焦慮,不以希望來娛樂自己或以恐懼來驚嚇自己,而是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求什麼,就已足夠,人類最大的恩澤,就在我們心裡,在我們能力所及之處。」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也說,「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提了「親密感」,我們都希望與另一半的心理距離很貼近,不過關係中往往不會只有親暱升溫時光,最能影響親密感程度變化的衝突情形也時常發生,兩人如何處理衝突更是關鍵,處理妥當,有助於增進了解及提升親密度,處理不當,則會讓情感降溫或產生嫌隙。

  面臨情感當中的衝突狀況,你會如何反應?是就算吵架也要把話說出來,是感覺氣氛不對就迴避話題或配合對方意見,還是當下腦袋空白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我們的反應模式很有可能長久固定不變,也有可能經過年歲增長和生活歷練後,認知到原有的模式行不通,或自己不想再循原模式溝通,於是有所轉變。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反應進程是:從當機空白轉變為配合討好對方,然後一反弱勢改為壓迫對方,現在則是會把心裡的想法及感受說清楚。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在學著理解與接納自身情緒的過程中,我發覺情緒地雷的引線往往都會連結到「自我價值」,會勾起深層「不值得與沒資格被愛/無存在價值」的恐懼,而那引線便是「罪惡感」。

  不管是否被別人責怪,都覺得自己有錯沒做好,認為自己很糟糕,是自己對不起身邊的人,當「罪惡感」被點燃,深層恐懼隨之反應,引爆另一波憤怒、焦慮和自卑等各種比較激烈的表面情緒,我們氣憤地對抗否認,焦急地證明價值,又或是自慚形穢認命。

  我十分理解這種感覺,因為以往我的「罪惡感」時常被點燃,甚至我還會主動收集,以為這麼做是督促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常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拖累別人,有問題我得想辦法解決不然會讓別人不開心,我得做到超過一百分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不管什麼事我都要做得很好,不然就是對不起別人(所有的重點都是「別人」),這般自我苛求及自我批評,讓我變得容易緊張沒自信,但表面還要偽裝我一切都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理想的親密感是我能夠在對方面前坦然且真實的表現出自己,那妳呢?」與好友談天,我們聊到情感關係中「親密感」的話題,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能夠在對方面前表現出我所有的情緒。」好友這麼回答,其實,我們兩個的答案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期望能在關係中做自己,毋需隱藏、壓抑,能放心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但沒提到的另一半,是我們同時也期望對方能夠接受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尤其是我們自認不夠好的那一面,並且不會傷害到感情。

  「……好像不容易做到吼?」但我倆說完自己的想法後靜默了一會,因為突然意會到這件事並非如自己講得那麼輕鬆做到。有時候我們都不見得會看自己順眼了,何況是要對方無條件接受這樣的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若對方也如此全盤呈現,我們自己又能不能像期望伴侶做到的那樣,也無條件的接納對方呢?

  我和朋友的想法,必須建立在關係雙方的「親密感」定義要相同,不然對方真的願意承受自己毫無顧忌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和能夠承受毫無遮掩的「無話不談」嗎?除此之外,彼此對於「心理界限」及「情緒課題」也都得有相當的了解及成熟度,不然會把「真實表現自我」當成自己理所當然可以把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認為「愛我就要無底線包容我」,這反而變成是破壞關係的情緒勒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各地都有獨特的美食,旅行的時候,「吃」絕對也是記憶亮點之一。老爸對吃食不算太挑剔(挑食的是我),我便採取看到什麼吃什麼的策略,餐館又或隨意的路邊小吃我們都愛嘗鮮,不過我還是備著幾間口袋名單,有重點必吃的特色美食不能錯過,除此之外,找尋住宿地點時,如果早餐看起來很好吃也會是我的優先選擇。東港一帶的住宿選擇不少,但我看到「遇見‧秘境」的三明治早餐,就決定預訂了,我愛(沒有小黃瓜的)三明治,太合我的胃口了!

  把握在屏東的最後一日,到想去的地方走一走,一行四個人在各景點稍做停留拍照留念,貪心地想去多一點地方,雖然比起這樣的走馬看花,我更愛能在一地停留稍久一點,但我也能配合家人們的旅遊習慣,把順路與鄰近的景點都放在一塊兒,老爸開著車由我導航,從東港出發,往萬巒及潮州前進。

  旅途中的每個景點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看古蹟能體會舊時人文,到廟宇走走能祈求健康平安,沒有去過的地方,都值得去看一看,沒有做過的事情,都值得去試一試,沒有吃過的東西,都值得去嚐一嚐,旅行的樂趣就是這麼來的,就算實際去了才發現不如想像,實際做了才知道不如預想,實際吃了才明白不如期望,但這種「找到答案」的體驗也是旅行的收獲之一,比那些景色美食更值得回味的,是能與家人一同出遊的時光。

09%2F27東港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宿海生館第2日,早晨我們父女倆在工作人員來喚醒之前便起身收拾,看著老爸一頭亂髮的疲憊模樣,我想我應該也差不多,不過心情上仍是帶有興奮期待的,還好梳洗過後精神許多。

夜宿海生館第二天行程:海洋早餐→大洋池解說餵食→潮間帶生態觀察→海洋生態課程→後場飼育體驗

  用早餐時能邊欣賞海景也是難得的經驗,昨日晚餐時看不見2樓餐廳外的景緻,這日才看見窗外的碧海藍天,睏倦的感受一掃而空。餐後我們把握時間再返回白鯨區,牠們一早也是活力滿滿四處漫游,其中一隻小白鯨和人的有趣互動,我們看著也覺得非常驚喜,小白鯨會先將頭撇一旁假裝沒在看,然後又突然猛力回頭貼近玻璃想嚇人,反覆好幾次,看得出來牠真的是故意在鬧著玩,我們在場3個人類都被牠逗得哈哈大笑,對方還請我幫忙錄下他和小白鯨嚇彼此的互動,真的很有趣。

  對方夜宿在極地區與企鵝共眠,提到夜裡還是會有微弱燈光,可以看到少數幾隻好動的企鵝游來游去,他很好奇白鯨區是什麼狀況,老爸便和他聊幾句交換彼此的夜宿心得,我從旁看著,覺得這一點我爸和我媽很相似,他們都能與陌生人自在交談,甚至主動搭話,相較下我就被動害羞許多,怎麼我沒有遺傳到他們這一點?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我們這次3天2夜玩一個縣市,像集點一樣慢慢把臺灣玩完,第一站你想去哪?我們先從南部開始好了?」

  我們一路想了嘉義、臺南和高雄,先前都去過部分地方了,印象中我們好像比較不那麼熟悉屏東。

  「那就屏東好了,不是有海生館嗎?可以去看看。」確定去屏東後,老爸主動提及想去海生館看看,也許跟他年輕時喜歡釣魚有關吧?聞言我馬上跟進推薦他夜宿海生館的活動,這是我私心很想嘗試的體驗。

  一開始聽到海生館夜宿活動,老爸以為是另有住宿的房間,我告訴他,如同活動名稱,我們就是睡在海生館裡,睡在展示館區的地板上。我搜尋相關介紹和爸爸分享夜宿的狀況,讓他看看是否有興趣,畢竟他認床又淺眠,也許不想在展示館裡與其他陌生人一起席地而眠,我也並不希望勉強他配合(但我確實也刻意用比較興奮的口吻在介紹),他看了些活動照片後,覺得睡在魚缸前給魚看好像挺有趣的,還問了我想睡在哪一區?看到他願意嘗試新事物,我隨即預訂行程(我透過KLOOK預訂,官網或KKDAY也能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島的夢想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家老爸和老媽也一直講著想開車環島,老爸還買了一本全臺灣各縣市的道路地圖,想靠著那本地圖走到哪玩到哪,不必預作計畫,也不必規劃行程,我知道他們的想法時馬上表示支持,不過在我聽來,他們之所以想要環島,真正的重點不在於去哪些景點,他們應該更想要體驗的,是那種「自由探索,隨性而為」的感覺。

  所以我總催促他們不必再多顧慮子女了,我們都長大獨立了毋需操心,趕快出門去玩,玩個一週或更久都行,但他倆總會各自有擔憂的理由,要不怕卡到回醫院看診的時間,要不怕自己突然不舒服,要不怕訂不到房間住,諸如此類的藉口,雖然我為他們找到解決的方法,但他們還是百般猶豫。

  後來2016年我決定拉著他們去執行,說著我很好奇老爸的隨性模式可不可行,所以找他們出去「試玩」4天3夜,一開始我都不作聲,隨著老爸開車決定要往哪去,但後來他們很自然的就叫我找可以去的景點和找晚上的住宿,到頭來我們其實都還是仰賴GOOGLE大神(和我的隨機應變),但我也樂於配合不多說些什麼,我只想讓他們出發嘗鮮,那趟從彰化、雲林一路到嘉義,也臨時起意去了好些地方,雖然那時冬天出遊比較不便,但後來講起這趟行程,爸媽也還是津津有味,想著可以再這樣玩一趟。

  之後我們也另採跟團方式去其他地方旅遊,但我還是想趁著老爸開車狀態還不錯的時候再帶他們再好好玩一趟,老爸依舊覺得環島可以「沒有計畫」(因為前一趟都是我在計畫啊XD),不過我本來也就打算,再次出發前,要先大致整理出各縣市景點(這真是大工程),這樣隨爸媽想去哪,我都能有不少備案,可以讓他們很自由的選擇目的地,用他們想要的方式旅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個月前,7月27日我去看了與「未來的自己」連線的展覽,展覽中紀錄了7段不同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錄段影片給2個月後的自己,待2個月過去,回頭看自己是否完成了影片中所說的事,然後,再錄下一段影片,歷時一年,最後請故事中的主角為這一年做下註解,對他們而言,這是「最__的一年」?而展覽的最後,我也進入了專屬的房間,錄下影片給2個月後的自己,然後9月27日,我收到策展單位「微亮計畫」把影片傳給我,看著畫面中的自己,我也想起那時的情景。

  錄製影片前我聽取操作說明及導引,想像和2個月以後的我,就是現在的我見面時,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會希望2個月後的自己能完成什麼事?帶著這樣的想法,那時的我想著有哪些事我想持續做下去和我怎麼鼓勵自己,懷著緊張的心情為自己錄製了影音信件,錄好的當下也不知道最後會呈現什麼樣子,收到影片,看到自己生澀說話的模樣,真覺得害羞也覺得不好意思,即使是錄給自己,還是不習慣對著鏡頭說話,講來真有些卡卡的,但也是很有趣的經驗。

  可以看看我的影片,和我一起檢視2個月前說的事完成了多少?(點我看影片,要公開給自己的影片真是感覺太害羞了,但是我真覺得錄這段影片對我而言很有意義。好險有戴口罩可以遮大半素顏,本來想講的話,一開錄就又緊張空白,中途我講不順還嘖了一聲XD)

1.在馬來西亞和另一半相聚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是維繫生存的必要行為,也是在人際關係中能藉以交流的活動,親朋好友常相約聚餐暢飲,緊密的情誼如果能再加上美味的食物,那更是錦上添花,或是旅行途中不可缺少的一定是找尋當地風味,一頓特色美食必然能讓人擁有美好的回憶,甚至日後吃到同款食物就能再喚回旅行樂趣,「吃」在生活中及情感互動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都由此可見一斑。

  而「吃貨」,是代表一個人特別重視「吃」這件事,也對「食物」特別感興趣,倒不是指吃得多,而是對美食很有熱情,喜歡找尋新的滋味,吃到好吃的東西會大為開心,為了想吃的東西可以不遠千里,有各類食物的口袋名單,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味道,喜歡食物帶來的一切美好,對吃貨而言,吃是找尋幸福最快也最簡單的方式。

  應該算得上吃貨的我,很享受吃東西的過程,這過程除了主角食物之外,有時還包括一起吃飯的人,有的料理我們就是會想找特定的人一起分享,但如果食物很好吃,旁邊的人卻很掃興,我也會覺得可惜(然後會想辦法找別人或自己再去吃一趟洗回憶,食物沒有錯,錯的是人)。

  用餐對象也會有相當大的程度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觀感,所以其實在與人來往用餐時,我也會默默觀察對方吃飯的狀況,如果對方的吃食習慣和我差異很大,或老是踩到我的用餐地雷,對我而言就很難再繼續發展長久與深入的關係,畢竟要考量日後相處的狀況,在飲食的部分習慣差異太大確實不太容易一起生活。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