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兩週加上確診閉關一週,我每週五固定更新部落格的慣例,因文章存貨不夠所以中斷了兩週。返回日常生活規律後又一堆事要收拾,加上留意身體復原與平衡壓力著實消耗心力,想要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不容易。

上週寫了時隔兩年半再見到另一半的感觸,而這週一眨眼又過週五,我的部落格文章遲遲未能動筆。

「休息一陣子沒關係的,又沒有人逼妳寫。」
「先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好再說,寫文章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隔兩年半,八月中終於在吉隆坡相見。從人少清悠的桃園機場到人滿為患的吉隆坡機場,一出關我就先被洶湧的人潮嚇住了,原本久未見面的惴惴不安瞬間被沖散,只想著趕快離開機場,急著找尋與他碰面的地點,一邊擔心自己眼力不好找不到他,可看見他出現時,我馬上鬆一口氣也不禁揚起微笑。

這些時日我們都只透過視訊對話,他的臉我自是不陌生,可是與實際見面與看到本人的感覺還是不一樣,我其實有些怕彼此再相見難免有尷尬,可沒想到再見的當下熟悉感就回來了。雖然碰面時沒有感動相擁,但心裡面覺得暖暖的,也開始期待彼此能相處的這幾日。

這趟出差兼探親的行程,實際上能好好相處的日子約五六日,只是他也仍有部分事情沒能排開,而他不在時我便有獨自打發的時候,也在這時我發現自己的勇氣值下降了。因為兩年多未能出國,也因為疫情期間大多待家裡,我已經很少隻身出門更別說旅行,那會兒一個人待在吉隆坡家裡,我心裡是覺得自己該出門走走的,可是又心生掙扎,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緊張。

以往我到吉隆坡時,我會自己乘坐捷運到處走走,想著可以去哪裡探索新鮮事,又或探訪新的餐廳、咖啡廳,可這回我居然有點抗拒出門,覺得外國陌生的環境讓我緊繃,待我意識到自己心裡設下的自我限制時,我決定克服!兩年多沒來了,我不想只待在家裡呀!於是,我先從離家最近的咖啡廳開始,特地過去喝杯咖啡和喝上一碗海鮮湯,待我走完這趟行程,順利地與國外店員對話結帳,我就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閱讀:《不只是憂鬱》1—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地帶」

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的目標,就是引領我們經歷並走完情緒流程,前進到開放狀態,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找到並破解阻礙我們和核心情緒連線的「關鍵痛點」。

「關鍵痛點」通常來自於幼時的創傷,幼時的經歷決定我們面對情緒的反應。所謂的「創傷」並非只有暴力傷害,而是主觀的痛苦和被傷害感。

我們面對情緒的態度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如果幼時表露情緒,而照顧者以忽略、迴避、阻止或羞辱的方式回應,小孩就會接收到「我的情緒不受歡迎」的訊號,而為了保持與爸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小孩的情緒處理方式就會朝往抑制及防禦移動以取悅父母。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一直是我喜歡閱讀的主題。看懂自己的情緒傳遞的訊息,對我而言是很有趣的事,也所以讀了幾本與情緒相關的書,試著從各個不同的面向理解情緒:

1.《情緒解鎖》說明從辨識情緒的發生到調節情結的流程,讓我更理解自己如何處理情緒。
2.《情緒升降梯》將情緒具象化,有助於我們意識情緒目前在在高或低樓層徘徊。
3.《情緒自癒》則像是平日備妥的急救箱,當情緒低落時可以從中找到處方箋減緩傷害。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寫到遠距離關係的話題時,總是會算起相隔兩地的日子,這會兒兩人分離的時間已經來到了兩年半,而總算,我的等待有了盡頭,我終於要準備出發前往與另一半會合了!

我已經投入新職場一年多,而新冠疫情的情況也逐漸趨緩(或說適應),原本打算等年底把假都積在一起再出國,可沒想到剛好暑假期間有出差的機會能順道前往,真是令人意外的幸運。雖然不是全程都能與另一半在一起,也還有任務在身,但能提前幾天出發相聚,我已經很感恩。

只是從知道消息到現在大概一個多月了,我始終說不上來自己的心情。

一開始,「能出國」這個關鍵字相較於「能相見」來得讓我開心,這個認知讓我有點羞愧。憋了兩年多沒出國去玩兒,生活中實在少了些期待與樂趣,這下子總算能出發了,我滿腦子都是想著到了馬來西亞我要吃些什麼?我想念沙嗲、肉骨茶,也想吃辣死你媽還有咖椰醬抹吐司,如果有好吃的印度料理也想嚐嚐,還想念住處附近餐廳的海鮮湯,滿腦子都想著要把遺落的這兩年空白補回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個職場單位裡主要的行政人員只有我一位,所有事項的流程及時程都由我自己掌控,工作15年來我已經習慣獨立作業。

而現在的工作單位,辦公室裡有十幾位同事,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業務而有合作或詢問事項的機會,我也有固定合作的小組成員一同完成專案任務,工作的型態截然不同,我得全面重新適應。

入職時我從頭學習,剛開始不熟悉工作內容時我努力自行摸索,雖然有點吃力但我明白這就是進入新環境的過程,真的遇到超出認知範圍外不知如何處理的事,我總是猶豫再三,沙盤推演各種情境才敢開口詢問,而且問的時候倍感愧疚,覺得自己給人添麻煩。

後來我才明白,臉皮薄的原因和我的內在課題有關。我怕別人覺得我空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或是擔心旁人認為我搞不清楚狀況,我更阻擋不了的是內心油然而生的恐懼,如果他人覺得我很糟怎麼辦?他們會不會嫌棄我,或認定我是個冒牌貨,其實我並沒有他們以為的有能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st.jpg

在這份工作上,我總覺得自己持續不斷地迎來新的任務與挑戰,一開始我充滿活力與好奇心積極應對,期待解鎖各項任務,也確實從中獲得許多成長與成就感,但,沒能真正歇喘的壓力逐漸累積,我雖仍能全力投入完成工作,但心境上已無餘力可以「享受」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近日,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活動,事前的繁瑣緊湊讓我無暇多想其他,所有的專注力都只想著要在期限內做完必須要做的事,不由得差錯與失敗,只能使命必達。於是,在活動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的狀態有點像彈力疲乏的橡皮圈,散盡氣力也失去活力,還未能修復,隨即又接續另一項重勞務的工作,更有感自己的精力彷彿被抽乾,始終覺得疲累。

這些日子寫微笑紀錄也變得有些困難,因為我感覺自己的生活除了忙不停的工作,一片空白,縱使我並未太晚回家,也因為我無法輕易地切換工作/生活模式,回家後仍有種「還有很多事沒完成」的重量壓在心上,讓我無法提起精神閱讀書寫,偶爾有幾日能提前下班,會有片刻的幸福感,但也始終只想好好休息,什麼事都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

我不是很喜歡這種只是「有呼吸」而沒有「活著」的感受,和我以前很喜歡自身生活的狀態不一樣。我亟需一段能讓我暫且完全放下工作,完全關閉工作模式的時間,以重建自己的幸福感。現在,其實也並非不幸福,只是感覺與自己的身心「斷線」了,我似乎只剩下麻木與疲倦,其他的「感覺」像 被關閉了,我沒有力氣去感受喜怒哀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進行自我改版,我著手進行三個改變:改變對事情的詮釋、改變內在的對話,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我依此逐步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有感自己的三個變化。

一、我不再擅長收集罪惡感

以往我常因為互動時別人與我預期相左的反應,會下意識馬上覺得是自己引發別人的不悅,又或是在我表達拒絕時心生愧疚,認為自己讓別人失望。這種習慣性的自責讓我總是主動收集罪惡感,還以為這麼做是督促自己,所以我常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拖累別人,有問題我得想辦法解決不然會讓別人不開心,我得做到超過一百分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諸如此類的「反求諸已」把自己逼得很緊。

但意識到我帶給自己的傷害和產生罪惡感的心理流程之後,我也學到,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反射性的愧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擺在前頭並不是一件錯誤或自私的事。當我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之後,不再常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也能活得更像自己,更加自在。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三年我特別留意自己的心靈改版,因此試著閱讀各類書籍期望能更認識自己,以便知道如何著手升級。第一階段我先找到了自己「不被愛/自卑」的人生課題,而接下來,我則是把自己當作「心靈工程師」,試著著手更新心靈版本。這當中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改版程式,是我做出的「改變」,我有感自己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改變對事情的詮釋

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就像戴上不同的濾鏡看世界。以往我因為沒自信,總是各方面擔心自己不夠好,所以習慣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外在的人事物,而且還以為這種思想模擬是未雨綢繆。當我越努力想追求「萬無一失」,就越會被「萬中選一」的狀況擊倒,直到我領會到悲觀的小劇場其實只會更打擊信心,因此決心改變。

改變了對「完美」的看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部落格文章對我而言是抒發心情、整理思緒、分享想法與保留回憶的管道,我為了我自己而寫。當我越寫越多,得到一些反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相較於他人,好像更勇於「自我揭露」及「自我剖析」。

我沒想過自己寫出來的內容,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需要鼓起勇氣說出口的事,更沒想過會被稱讚我很勇敢。朋友問我,這些勇氣是打哪兒來的?我說,總之不會是梁靜茹給的(一定要用一下這個梗)。

自我揭露,只是選擇讓自己比較好過。

有的事我只是忍不住不說。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篇:微笑閱讀:《給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妳》1—冒牌者症候群

前一篇提到每個人都想追尋有自信的感覺,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也相信自己擁有才能,對擅長的事游刃有餘,就算是面臨陌生的挑戰也有信心嘗試。

為了成為理想中有自信的那個自己,妳努力學習、充實自我,把事情做完做好,以符合自我期許,並認為辛苦是值得的,因為這是為了擁有自信的必經途徑。

而當身旁有人因為妳做的事稱讚妳的能力時,妳總感覺自己沒資格被讚許,因為其實「妳還不夠好」。妳覺得自己就像個冒牌貨卻被當成真貨般賞識,渾身不自在。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卑」一直是困擾我的內在課題,我花了好些時間才意識到它的存在對我造成不小的影響。我不敢拒絕、選擇委屈、壓抑意見,不快樂卻以為這樣才對,直到我面對這個痛點並開始學著逐步為自己建立自信,改版自卑的自我,才感覺越來越活出自己。

但內在改版也並不那麼容易,自卑雖有助於自省,可有時也會變成過頭的自我批評,每每在我獲得他人肯定或讚許時,「不要太開心,妳還不夠好」像這樣負面聲音依舊會冒出來,讓我聽見讚美時心裡總有點不自在,好像自己配不上別人給予的認可似的。

過往我完全無法承擔別人的讚美,所以一聽到他人說我好,是很抗拒且慌張地回應,「沒有、不是這樣的!」呈現出的是我好像很客氣的模樣,但實際上那時我心中懷揣的是擔憂居多,覺得「大家只是沒發現我做不好的地方」、「認同別人的讚美會驕傲得讓人討厭」。

可現在,我已經能夠能辨識出這種感受,即使內心還有點不好意思,我依舊選擇忽略以往的慣性,改為大方地接受並感謝別人給予的稱讚,因為我知道自己真的有做好某些事。那股「不好意思」就是殘存的自卑,還留待我慢慢清理成長。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如何從陷入自卑當中逐步建立自信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在於內心對「自卑的自己」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所以讓自己改變。而我察覺到這股「不甘願」,是在我學到薩提爾老師的「內在冰山」和李欣頻老師「人類木馬程式」這兩個概念時激發出來的。

「內在冰山」是試著從觀察外在言行逐步引導自己內省並探索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渴望可以視為是心理動機,為了滿足渴望,會驅使我們採取一些行動,以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及有意義等六種人性共通渴望為主。可以試著問自己,「我可能是出於什麼動機,我是為了滿足哪個渴望,才會做出這個行為?」

「人類木馬程式」則是從人生的負向循環中,找出並破解深植心裡的「負面信念」這些信念就像木馬程式,促使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做出一樣的行為,比如因為沒有自信所以過度努力,拼命證明自己卻始終覺得還得再加油、再怎麼充實自己依舊覺得不夠好,一再重複著痛苦的鬼打牆狀況。

這兩個概念讓許多困擾我的事豁然開朗,也激出我不甘心自己一直被「不被愛/自卑」控制的心情。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我對於「自信」有錯誤的認知。對我而言,自信等於自滿與自傲,我認為必須要是很成功或很厲害的人,才有資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滿足與驕傲,如果只是草包卻顯露不可一世的模樣,那真是讓人討厭。而我那麼平凡,好像沒有什麼值得被誇讚的事,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擁有自信,因為我還不夠好,起碼離我的理想狀態還很遠。

我個兒頭不高、身材不好、想瘦也瘦不下來,怕生又容易緊張、口說表達會結巴……諸如此類對自己各種看不過眼的地方,我可以繼續條列。以往我很擅長挑自己的毛病,覺得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改進。所以我很努力學習,希望能變得更好一些,同時我也善於討好,覺得如果做不到別人的要求那代表是我能力不好。不管外在或內在,我都給自己設下高標準但怎麼都達不到,也因此持續感到自卑。

後來,我擺脫對外貌的自卑反而是失戀之後,在心碎復原的階段我才意會到,即使我沒什麼前凸後翹的身材,也還是有人愛啊!可內心認為自己「不夠好」、「應該要更好」的心態始終存在,直到三年前母親驟然離世,重大的打擊讓我開始重整與正視人生的輕重緩急,我這才開始改變。而這兩次轉變的關鍵點都在於內心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我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這兩三年來,周圍較親近的朋友也有感我的變化。我以往傾聽較多,以回應別人的話為主,不太常表現出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想法,朋友笑說感覺得到我有「偶像包袱」也有點距離感。可現在,我會主動展露脆弱或求助,也會坦然說出自己的意見,她們看到更真實的我,我也因此覺得自己活得更自在輕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日趁著休假,到哥哥的咖啡廳坐坐蹭飯吃,近日疫情再度升溫,店裡客人變少,多了些空檔與爸爸聊聊天,我說著好想旅行啊!久未外出旅遊,感覺生活中少了那麼一點期待感,不過即便病毒威力似乎減弱,想跟著家人出門旅行似乎還得再緩緩。

和爸爸聊起先前旅遊的回憶,想想上一趟和老爸出門去臺東旅行已經是近兩年前的事情,後續疫情使得許多事都得暫停,當然,也改變了很多事。

去年5月我投身新的職場,而去年10月起,爸爸則是開始在哥哥的餐廳裡擔任外場及負責飲料區的工作,半年下來也越來越熟稔,比起讓他宅在家裡,我也樂見他與客人有所互動。只是之後若疫情好轉,以他認真又負責的個性,想讓他請假和我一起出門走走恐怕得花一番功夫。

我是喜歡和父母一同出遊的,在媽媽還沒過世前,每年我至少安排一趟三天左右的國內旅行和他們出門走走。可比起較輕鬆省事的旅行團,我覺得自己安排或隨性出發的行程能帶來更多回憶,雖然一切由我處理得花較多的心力,規劃時都必須先思索著如何盡量配合父母的喜好和考量他們的體力,可我還是喜歡計畫出遊行程的趣味,從事前找尋資料到將景點串連成一日活動的過程,就已經帶給我很多樂趣。而更要感謝的,是還好我爸媽並非是愛挑剔的旅伴,也讓我更想帶他們好好地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