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微笑探索家」,我熱衷於探索生活中與「微笑」相關的各種事物,以此為自己注入快樂的正能量,創造愉悅的生活!除此之外,我還喜歡稱自己是一個「心靈工程師」,因為我擅長的就是觀察自己的言行與內在程式運作,替自己抓蟲並且中止舊程式運作,與改寫版本為自己升級

想著手為自己的心靈進行改版工程的起心動念,是我不想要總是把心靈能量消耗在與內心自貶的言詞對抗,或是糾結別人話語裡是否有弦外之音,我更想要專注在自己的身上,好好地關照自己,好好地讓自己有所成長。

我改版的方式是,刻意練習三個「改變」:改變對事情的詮釋、改變內在對話,與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經過這兩三年的練習,我有感自己修改了三個影響我最深的舊版程式我不再擅長收集罪惡感、我不再試圖討好別人,和我不再壓抑或隱忍情緒

因為看見成果,也讓我對「改版」持續抱有興趣,但我不會將內在改版的過程形容成是「偵錯或除錯」,因為舊版程式的存在並不是「錯誤」,我理解與接納以往舊版程式存在的原因,只是現在的我們不需要再繼續執行它們,所以我為自己設計及覆寫新的程式,更新自己的心靈版本,也變得比以往更瞭解自己、更願意讚賞自己與信任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好友拋出一個問題,「覺得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是什麼?」

當下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最正確的決定,是從工作十多年的前職場辭職。這個決定的時機來得很巧,推我進入躲不掉的人生低潮,卻也讓我得以在人生轉折之中開始學習自我認識與自我覺察,找到自我探索的樂趣。

回答完後,好友請我再多想一會,看看還有沒有別的答案。我思索好一陣子後,覺得沒有生養小孩,當個頂客族是正確的決定,只是,與其說是「決定」,我始終認為能不能有小孩並不全是我能決定的,沒有小孩也是人生的緣份之一,而我選擇接受並且視為是個好結果。

可這些似乎都不是我最滿意的回應,於是這個問題一直留在心裡。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說前兩年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同,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我不再不自覺地討好配合,也不再想當別人眼裡的好人或追求做到一切完美,而是回過頭來以關照自己為優先,並且更願意揭露自己的情緒、脆弱或黑暗面。現在雖然不完美,卻反而覺得活得更真實且有自信,也更放鬆與自在,與我親近的好朋友們應該感受得到差異?

我刻意練習心靈改版的起心動念,是因為遭遇幾件人生變故讓我意識到,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舊版的自己。內心自卑使我總是在意別人眼光,也過度苛求自己努力表現以證明價值,可我不想再繼續這樣過下去。所以有陣子我亟欲擺脫,甚至還想著有沒有機會來個奇蹟大變身,懷著這股對於新版自我的好奇心及熱情,開始學著探索內在世界。

而自我改版的第一步,是得先看清楚舊版的自己是長什麼樣子,才知道後續要保留又或要更新哪些部分。

我一步步往回溯源,我的自卑與委屈討好從何而來?為什麼總是擔心自己讓別人不開心?也因此發現,許多想法、習慣和價值觀都從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習得,於是我拆解父母的情緒處理方式與人生歷程,再回頭比對自己承襲了多少相似之處,唯有能夠意識、覺察並辨識出「原始模版」的模樣,才能看見自己有哪裡和他們不一樣,轉變下意識複製的原生習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幾乎每天書寫記下讓我微笑、帶給我片刻快樂的人事物,這個習慣已維持了差不多近十年,中途曾因為人生變故中斷更新一陣子,但過後我重新再拾回這個習慣,現在仍一路堅持,因為我明白這個習慣對我的重要性,所以不願放棄。

我反而是在未能更新紀錄的那段日子,體會到每天寫下生活亮點帶來的益處。那時候我的心陷入灰暗,實在很難感受到「快樂」,我的心就像是得了一場感冒,心靈免疫力暫時下降所以變得脆弱,可我知道我終會度過。

而我為自己開的「藥方」,就是不時地去回顧自己寫過的微笑紀錄,又或是去瀏覽我的微笑資料庫,那裡頭存有我每見必笑的圖片或文字,藉此提醒自己生活中擁有很多美好的人事物,並相信可以再重新為自己找到快樂。

那些紀錄,都是我保留下來的快樂證明,我的資料庫數據豐富,也讓我清楚所有讓人開心的事一直都存在於生活之中,只等待我再次感受與發現。就是這種信念,讓我在一次次回顧與瀏覽之後,開始覺得自己的情緒狀態逐漸回復,情緒水平也日漸回彈到原本的基準,並且能再變得容易快樂(我所謂的「快樂」包括喜悅、開心、愉快、愉悅、興奮及期待等等這類會使人微笑的正向情緒)。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樂於自我觀察,覺得若能藉此發現自己的變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即使「變化」有可能帶來不那麼舒服的過程或結果,可我也因此能更瞭解自己多一點,總是有所收獲。

這一週體會到的改變,是我短期內反覆學著應對「憤怒」的情緒課題,歷經了不適的生理反應,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胸口發悶一夜無眠等狀況,雖然心靈衝擊身體疲累,可我同時也為自己能體驗到憤怒的流程而開心,或更準確地說,認知到「現在的我會生氣了」這件事更讓我高興(又氣又高興,內心世界有點忙碌)。

在我決定擁抱正負向的情緒,活出完整的自己之前,我處理情緒的方式,就是一覺得不對勁馬上否定自己的感覺,也壓抑自己的心情,我會告訴自己「有這種感覺不對、不好」,但其實我可能連「這種感覺」代表的是哪種情緒都搞不清楚。以往,負面情緒對我而言猶如洪水猛獸,我得撲殺、圍堵,還得毀屍滅跡假裝它們沒有出現過。

所以,當別人在我面前展露負面情緒時,會讓我倍感不自在,這並不是因為我同理對方的情緒,而是我不想碰觸到別人又或自己的負面情緒,而為了迅速撫平這種不舒服,我會不自覺地把讓對方心情好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還回頭責怪自己又或有種犯錯的罪惡感,想著一定是我沒做好,又或我一定要做好,別人才不會不開心。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友寫的這本《帶心術》談的是「團隊激勵」,乍看主要受眾是擔任領導職位的人,可我雖未兼主管職,讀來依舊覺得有所收獲。

「激勵」無關乎自己是否身為主管,或許由上而下的激勵更顯威力,但我們可以不必只等著被上級激勵,因為同事之間的互相支援更是重要,只要是組織中的一份子,我們都可以透過給予激勵散發正向能量,進而為團隊帶來更好的氛圍。

對照自身經歷,工作時我也比較偏好與樂觀積極和保有開放心態的人合作或請益,他們的共通點都是願意與人一起面對和鼓勵對方一同解決問題,最關鍵的一點,即便已很有資歷,他們還是很常表達對同事們的感謝,感謝別人的回應與協助,同樣的,他們也樂於回饋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這就是「激勵」實際體現的狀況—互相感謝,互相成就。

對我而言,「激勵」並不光只是說些打氣的口號(當然為別人打氣還是很重要),而是大家採取實際行動,用正向的言行與態度共同建立團結的隊伍,比如有錯誤時不是急著檢討找出戰犯,而是趕快修正解決找到後續更好的做法,遇到較難處理的任務時,會相互鼓勵並主動提出支援,整體著眼於「我們大家」一起完成而不是只有「我」完成,這種擁有好隊友的感覺,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與對組織的認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紀錄讓我微笑的生活亮點,除了能天天調校心情頻率,焦聚生活中正面的人事物,有助於我更快速走過情緒低谷外,最大的益處,就是學會了時時「自我觀察」。

我們通常無法事先預料讓人勾起笑容的時機,也因此需要更刻意留心自己當下的狀態,才會意識到「這就是微笑時刻」,甚至,還必須要稍微調高觀察的敏銳度和感受的靈敏度。

若是對一切都放空無感,那生活就像是未對焦也未錄影的攝影機,所有路過鏡頭的人事物都只剩模糊的畫面,想要再回想也沒留下任何記憶,那便無法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得樂趣或有所學習。

自我觀察,就像是在頭頂上方安置一個空拍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中有經歷過什麼重大事件帶來深刻的影響?我會說,四十歲那年母親驟然離世,切身接觸到「死亡」的課題——每個人或早或晚都不得不面對——成為後續使我改變的關鍵。

雖說四十歲之前我已經遭遇幾位親人離世,「死亡」早就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只是那時造成的心理衝擊都未如痛失直系血親這般來的強烈,在那之後所有迎面而來的轉折,現在看來通通都導向「與自己和解」,也就是自我寬恕——對自己更寬容溫柔,也饒恕自己犯過的錯誤,以及「對生命臣服」,看到生命裡發生的事實,與接受真實放下執著。

第一個轉變,就是我學著怎麼面對喪親之慟,並接受難以承受的遺憾。人生中的重大失去會讓人心靈崩潰,但也因此讓我們得以在重建的過程中,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與重新思索自己的輕重緩急。

當我在國外接到母親急病去世的消息時,悲傷、痛苦、愧疚、絕望、消沉……各種與失落有關的情緒蜂擁而上,我一邊痛哭一邊難以置信,腦袋一片空白,就算我馬上返回也親眼看到她的最後一面,有好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像活在夢裡不像真的。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英文老師聊起隨著疫情趨緩,我打算重新執行延期的計畫,我們說著第一次上課時我還在無業休息中,之後她幫我練習英文面試,接下來聽我分享找到新工作,到現在我工作將滿一年半了,我們笑談時間過得好快!

想來我依舊覺得,這兩年對我而言意義重大。

休養生息一年及重返職場一年加上獨居,這段日子我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這才覺得現在的我真正地把人生劇本重新拿回手上,而不像以往,只在自己的人生裡當配角。

畢竟,當人生配角的日子輕鬆很多。不管是順從父母的意思又或跟隨另一半的想法,聽別人的話過日子,很多事既不用自己動腦筋傷神,也不用想著自己得承擔多少責任,感覺都有別人扛著了,我舒服開心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夠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的體悟,總會最貼近也最深刻。我認為,「生活即導師」,只要留心觀察自己的生活片段,就會從中學到人生課題。

當我學著從旁人角度觀察自己如何回應生活中的刺激,又或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時,我會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心靈工程師」,檢視自己的狀態,找到想修改的程式,就試著清理並改版更新。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想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如此反覆的練習,讓自我觀察成為一種習慣,我能在受到刺激升起負面情緒時與自己稍微拉開一點距離,看清楚當下的自己,並助於我做出更適合本性的決定,與找到自我關照的方式,使我得以守護心靈穩定

也因為心靈變得穩定,情緒變動相較以往更加平和,我意識到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也變得不太相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自己的左耳聽損經歷中學到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詮釋事件的角度由我決定」

我的聽力損壞是近三五年因為自己輕忽耳鳴的狀況造成的(我分享過左耳聽損的原因與內心脆弱),待我發覺聽不清楚時已經無法挽回,原本我還慶幸自己至少還有右耳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只剩一耳聽力帶來的不便比我意想得多。

因為無法分辨聲音的方向和遠近,如果聽到突來的聲響我可能無法正確反應,比如聽到車子的煞車聲,我可能會判斷錯誤躲錯邊,或從左邊來的聲音我根本聽不見,也因為左耳受損所以平衡感不佳,起身太快或容易失衡暈眩。

除了可能影響安全之外,在人際交流上的無形影響更讓我有感。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觀察自己的情緒流動是認識自我的敲門磚,因為它就近距離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能讓我們迅速瞭解自身狀態,感受它們不必遠求也不必外求,只需要和自己好好相處就能接收到訊息,是最方便瞭解自己的方式。所以「情緒」一直是我喜愛學習的課程,也是我喜愛書寫的主題。

但在理解「情緒」之前,我對它抱持著負面看法,覺得人有情緒就是不理性、人不該情緒化,所以一開始我的學習是從想「消除負面情緒」著手的,覺得只要排除掉負面情緒,我就能持續保持快樂。

可隨著我閱讀相關的書籍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認知太狹隘。

我從習慣迴避壓抑,忽視情緒課題、想消滅負面情緒、理解人必然有情緒、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解鎖自己的情緒運作流程接納自己能擁有所有情緒,到能夠關照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更懂得如何管理與處理自身情緒,這一路學習情緒課題的過程,讓我逐步理解: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寫過「越親密越要畫清界限」,在親密關係之中需要畫清心理界限。因為就算是夫妻,我們的人生會互相影響,但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承擔對方的人生,或為對方活出他的人生,我們還是只能「活成自己,活出自己」。

為了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彼此都需要保有自己的完整及畫清心理界限,這代表我們明白自己的限度,不會為了滿足對親密的期待,而否定自己的需求及想法,委屈與犧牲自己只為了討好對方,或承接不該由自己負責的課題。

所以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將兩種心理界限要放在心上。

一是看到對方的「個體性」,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想法與意願,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對方身上;二是理解對方的「情緒」,自己的情緒要學著自己處理負責,不是認為伴侶有讓我開心的責任,又或,總將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讓彼此都能有好好消化情緒的時間就夠了。我認為能先穩定好自己的心,才有能力讓自己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總覺得「自信」這個詞和我沾不上邊,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夠好沒資格擁有自信。但隨著這幾年我積極探索內在世界,學著覺察、學著自我接納與破解自己的人生課題,更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之後,我也逐漸積累了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能把事做好。

當我更懂得欣賞自己的存在意義與獨特性,我開始走出自卑,藉著自我覺察與實際行動進一步為自己建立自信,從總是自我批評的內在話語中挖掘出內在的痛點,為自己療癒並與自己和解,聽清楚內心的自我對話,送出正向的自我肯定給自己,這些是我為了增進自信所做的實際努力

漸漸的,我從覺得自己不好、不配,從聽到別人的稱讚會感到羞愧的冒牌者症候群,到能夠看自己越來越順眼,認為自己足夠好了,也感覺更信任自己。這種自我信任的感覺也有助於我投入工作,我能更自信地表達想法和做決定,也更願意分享感受,都使我能與同事有更好的交流品質。

而樂於溝通利於工作順利執行,也更有感自己被旁人信任,「被信任」的感受又回饋到自己身上為自信積點,我這才體會到,自信會使人自我賦能,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更能發揮長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亮點,因此贏得別人的信任。重點不是指為了換得「被信任」所以把事情做好,而是當我們先信任自己,擁有「信心」之後就會生出力量,讓自己發光。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兩週加上確診閉關一週,我每週五固定更新部落格的慣例,因文章存貨不夠所以中斷了兩週。返回日常生活規律後又一堆事要收拾,加上留意身體復原與平衡壓力著實消耗心力,想要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不容易。

上週寫了時隔兩年半再見到另一半的感觸,而這週一眨眼又過週五,我的部落格文章遲遲未能動筆。

「休息一陣子沒關係的,又沒有人逼妳寫。」
「先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好再說,寫文章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