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乖寶寶症候群—7: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刻意練習內在新版本—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身為乖寶寶症候群的一份子,我知道有哪些內在課題是我的痛點,所以我重新學習與自己的情緒連上線,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轉為思考「怎麼表達」而不是「避而不談」,從一次次嘗試釐清自身情緒運作的流程中,逐漸掌握情緒管理的技能,體會到理解自己的感覺和將它們說出口是件很暢快的事,也有感關係中若雙方都能坦承說出感受,不僅能增進對彼此的瞭解,更能建立更深的連結。

這讓我也更積極的修練其他內在必修課程,與更堅定地想擺脫乖寶寶身份。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所以學著挺過讓別人失望的不舒服,並且不以此自責或愧疚,因為我知道自己一定會盡力去做好能力內的事,只是要認清不可能所有的事都由我掌控,也不可以將別人該負的責任承攬過來,所以要容許事情會有彈性與變數,或結果不如預期,最重要的是,我應該要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像以往一樣不斷抨擊自己,這才是幫助自己更進步的方式。

除了練習接受所有情緒,和練習不循乖寶寶的慣例認知去做,以下兩個項目也是我學習成長的重點, 我同樣附上我曾寫過的文章擴充及補完相關內容。

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的步驟

3.刻意練習內在新版本

(3)練習相信真實的我就值得被愛

擔憂自己不被重要他人(父母或自己看重的人)接納與喜愛是乖寶寶最深的恐懼,並且認為唯有當乖寶寶才有被愛的資格,所以本質上其實我們並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因此才會緊抓著乖寶寶的身份不放。想要長大,我們就要先切斷「乖寶寶=值得被愛」這個心理公式。相信自己本就被愛,並提高自我的價值感,也才更容易放下當個乖寶寶的堅持。

A.拆解為何認定自己「不被愛」: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未苛待我,我也清楚他們盡心待子女好,可為什麼我還是覺得不被愛?

待我回想我與父母的互動,我便明白是因為父母反應的差別變成扭曲的認知:我乖的時候爸媽開心,爸媽開心等於他們愛我;我不乖的時候他們會生氣,生氣等於他們不愛我,所以我只可以當乖小孩,而且爸媽好像比較疼我哥哥,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一定要比他更好更乖,他們才會喜歡我。

這些原有的認知是教養手法所造成的,其實我爸媽並沒有少給我愛,只是以前我也並未發覺藏在內心深處的妒嫉,只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他們才沒有對我最好。待我看清楚內在的痛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之後,「不被愛」的心結也隨之鬆動,我只想要好好安慰我的內在小孩,告訴她從現在開始我會好好愛她。

當我知道自己可以不再用「偏心」定義父母的愛,與我「被愛」的份量並沒有比較少之後,以往的傷口雖然不會馬上癒合消失不見,但我也有感自己不再那麼畏懼「不被愛」,因為現在的我,已經足以給予自己愛,我可以把自己當女兒再養一遍,把自己愛回來。

B.試著克服自卑與自我接納:乖寶寶力求表現完美,推動自己不斷前進的情緒是「自卑」,要克服自卑最大的難關便是怎麼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這也是自卑的根源。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及,自卑感是經由與他人比較而來,常不是「客觀的事實」,是「主觀的感受」,所以,想想自己的「自卑感」從何而來,若總是想著要做得比別人好,那要試著放下與他人比較的心態,並學著肯定自己原本的條件,若是與「理想中的自己」(請注意,理想中的自己不是要求完美的自己)相比,那就找出方法讓自己更加成長。自卑感的作用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有能力可以讓自己更進步。

試著將缺點或不完美重新詮釋為「成長的機會」,或許更能接納原本的自己,不再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或「沒價值的」。接納自己,絕對不是放任自己逃避現實、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推卸責任的藉口。自我接納是讓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學著願意「如實承認」,承認自己並不完美但接受這樣的自己,「如實接納」,接納並理解所有我擁有的感覺都是正常的,「承認與接納自己的一切」,不分優點或缺點,不分正向或負向的自己。

「自我接納」等於愛自己的全部,愛自己的完整,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用愛與慈悲包容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並為自己療傷,讓自己有勇氣繼續前進,用愛自我療癒。

C.相信自己夠好了:乖寶寶常因自卑主觀認為自己還不夠好,所以一旦別人讚美自己做得好,就會渾身不自在,覺得一切只是偶然運氣好,不是因為自己有實力,這代表乖寶寶可能也同時會有「冒牌者症候群」,而這種不安又促使乖寶寶更逼迫自己要表現得滴水不漏,讓自己壓力爆表。

我也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情況,所以運用前述提到的各種練習,留意內心自貶、自責與自我批評的話語,觀察自己使用的字句和慣用的口頭禪與刻意練習自我肯定句,這些等等做法,都讓我能看清楚並意識到我的長處何在,我開始可以像欣賞別人一樣欣賞自己,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存在意義與獨特性。

乖寶寶的謙虛有時候源於自卑,認為自己那麼平庸,如果還表現得很有自信,那可能會像個自戀的草包。請試著改變看待自己的觀點,不用等待別人的肯定或認可,就可以相信自己做得夠好了,並為自己能做、想做且做到的事感到驕傲,會有助於提升對自己的信心。

相關文章:練習把自己愛回來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4:自卑自我接納,等於有能力用愛自我療癒聽見讚美總是渾身不自在?原來我認為自己不配微笑閱讀:《給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妳》—冒牌者症候群從自卑到自信:建立增進自信的循環微笑閱讀:《自信練習》

(4)練習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們相信做真實的自己就值得被愛,接下來就是要鼓起勇氣實踐如何做自己。

做自己,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乖寶寶們來說需要很大的決心,乖寶寶要勇敢對自己,和對自己的人生提問,「除了現在這樣,我還能活成什麼樣子?」你們難道不想知道擺脫乖寶寶身份之後,人生會變成如何嗎?關於「做自己」的練習,我認為可以留意幾點:

A.改變對「做自己」的看法:乖寶寶們可能容易將「做自己」與「自私」畫上等號,而自私是件要不得的事,所以乖寶寶最後總是選擇以別人的想法為優先。

但做自己不只不該與自私畫上等號,做自己也不等於只顧自己開心不尊重別人,或被做為隨意對待別人的藉口。做自己是,懂得把自己照顧好,自私是,希望別人把你照顧好;做自己是,懂得自己滿足自己,自私是,期望別人能夠滿足你;做自己是,懂得優先看重自己,自私是,要求別人以你為優先。而每個人做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也要有尊重別人有做自己的自由。

若進一步拆解「做自己」這三個字,「做」是表達與實踐自我的各種方式,而「自己」才是重點主詞,如果不夠認識「自己」,表現出來的言行很有可能只是在做「自以為『做自己』該有的樣子」,這其實與「真實的自我」還是有落差。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都是做「符合別人期望的自己」,覺得如此才有被愛的價值,並以為做「真實的自己」會讓別人失望又不被愛,被解讀是不對不好的事,於是,我們慢慢不再對「自己」感到好奇,只想著做好「別人眼中的自己」。乖寶寶們想掙脫心理束縛,就必須釐清屬於自己的「做自己」版本,並且放膽地落實在自己的人生裡。

B.實際行動練習:持續並且刻意地練習新的自我版本,給自己勇氣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及感覺,所以,要留意盡量讓當下的言行不要再循舊版乖寶寶路線回應,而是要替換成新的版本。

例如,改變討好型人格,不再以別人的想法為優先,不再對任何事都說「好」,而是以自己的真實意願、意見及時間為重,以及,不要再期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因此,該拒絕的時候就明白表達,拒絕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也不必一定要找理由,只要是「我不想、我不喜歡」就可以拒絕。

而且「(被)拒絕」的後果也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嚴重與可怕。拒絕是保留時間給自己和更重要的人,被拒絕也只是針對該次事件,而不是否定我們個人,都只是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的結果而已。我以前連路邊推銷都不敢拒絕(弱到爆),練到現在已經可以淡定說不,勇敢練習一定會有進步。

例如,勇於設立界線,如上述清楚表達意願是一種方式,乖寶寶也很常因為不敢表明立場使得與他人界線不清,不懂得「課題分離」的必要性。比如當發現自己無法為重要的對方排解困難或煩惱時,會反過頭來責怪自己很沒用,覺得都是自己無法解決對方才會那麼難過,錯把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把對方該承擔的當成自己的。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不要為別人的人生負責。

我很喜歡一個說法,天下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好好做自己的事,不要插手別人的事或擔憂老天爺才說得準的事,分清楚是誰的責任歸屬,而不再像以往承包所有的事。

例如,允許自己變叛逆,就是允許自己做出與以前不同的事。除了勇於表達拒絕和設立界線之外,乖寶寶傾向追求氛氛和諧,而且覺得自己有讓大家都愉快的義務(會忍不住放棄自己的立場或把不討好的事攬下來以和緩氣氛),所以會迴避與別人產生衝突的可能,因為我們總把「衝突」的後果想成關係會就此破裂。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選擇讓自己受委屈呢?這實在對自己很不公平呀!試著將「雙方意見不同就一定會吵架,吵了架就會失去關係」的認知,轉變為「雙方意見不同很正常,表達意見和吵架不一樣,有衝突也不見得就會翻臉,重要的是知道彼此的想法」,讓自己不再害怕衝突,才能把心裡的話說清楚。

我僅舉出我認為關鍵的部分例子,每個人的實際做法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記得,從認知到外在行為的改變是一整套連動的,先練習轉變心態,會逐漸發現自己有不同於以往的應對方式。

C.記得關鍵心態:回到我一開始的提醒,試著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女兒/兒子」,在感覺自己又要走回乖寶寶的舊模式時,記得問問自己,「如果是我女兒/兒子遇到這件事,我會怎麼做?」讓自己切換成「大人」狀態。

另外,以往父母可能會告訴你不聽話會有很不好的後果,沒照著做就會失敗、就是件壞事,所以導致乖寶寶們對做決定這件事沒有自信,也習慣性順從他人的意見,但如果不想再繼續當乖寶寶,可以從小事開始練習,所有的事由自己做決定,與負起責任甘願承擔後果。

以及,不管我們幾歲,都要相信從現在開始就可以改變,不要再花時間回頭去責怪怨懟父母的教養,也不要再反芻過往錯失了什麼決定,如果一直糾結於自己怎麼沒早點改變,那只會被「過去」拖住手腳,也對轉變身份無益。可以試著從旁觀立場問問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什麼改善現況?從讓自己聚焦在當下與自己能做到的事。

當我們依賴他人越少,信賴自己越多,就會覺得自己更像個「大人」。

相關文章:做自己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好人,只做自己堅守界線,是尊重自己的表現正因為是家人,更要記得保持心理距離越親密越要記得尊重微笑閱讀:《情緒升降梯》及《情緒自癒》—為受傷的自己準備心理急救箱不害怕衝突,才能把心裡的話說清楚

事實是:當個大人還真的不容易

我整理出練習不當乖寶寶時轉變的內在想法與外在言行,四大項所佔篇幅甚多(我已經盡量節制了),會不會讓人感覺很不容易、很麻煩,而且還得花上不少時間心力?如果你有這種感受,那就對了!這些正是我覺得想要當個大人必然得承受的感覺,「長大」總是會有成長痛,既然幼時的我們學站、學走路前摔倒都不怕痛了,相信長大的我們更是能為自己堅持下去。

我是被「不想再繼續這樣下去了」的念頭推動著改變的,也花了好些年來重新認識自己,與嘗試建構出我想成為的自己。從面對做決定時的徬徨無措,到學著分析優劣並咬牙做決定;從對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一切陌生,到能夠解析自己的內心痛處;從就算逞強我也要假裝自己一切都好,到能夠在親人摯友前坦承脆弱與求助;從討厭原本的自己,到能夠欣賞和喜歡現在的自己,這些轉變,真的需要不斷地、刻意地、不放棄的持續練習,然後某一天你會突然驚喜地發現自己成長的軌跡。

我現在仍舊還學著不當個乖寶寶,而且很期待能繼續發現自己「又長大了」。下一篇,我會分享在練習擺脫乖寶寶體質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與心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