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篇文章:
註定經歷的再次成長,40歲之後的自我改版-1:選擇新路徑

人生的變數難料,辭職後還不到一個月呢,新冠疫情便各地陸續爆發,我還沒能辦好出國手續就只能被卡在原地。初期我期待著也許幾個月狀況就穩定,心情倒也輕鬆,覺得既然暫時無法出國,不如就好好享受難得的空白期,我每天冥想、閱讀、寫文章、練習廚藝與陪伴爸爸,過起規律簡單的生活,我很喜歡那時的平靜充實。

這也是個探索自我的好時機,雖說我已活了40個年頭,可對於「我」始終還是一知半解的,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會有那些價值觀或行為?我為什麼會有那些感覺?有太多「為什麼」了,而我以前都沒有試著去找答案,所以剛好趁著計畫轉換之際的空白期,來好好認識自己。

我從自己喜歡的「情緒」課題著手。以往我對於「負面情緒」感到棘手,覺得它帶給我許多不舒服的感受,所以2012年與朋友一起練習不抱怨,學著將「負面情緒」具象化,想像成垃圾車,不收不丟就讓它經過。

可即使我很努力地學著怎麼清理負面情緒,我還是覺得自己不怎麼快樂,也從那時起,我決定挑戰每天記下讓我展露微笑的生活亮點,取名為「微笑紀錄365」,希望能藉由觀察生活裡讓我微笑的人事物,找到讓自己快樂的關鍵,並一路書寫至今。

那時候的我,對「負面情緒」的認知一如它帶來的感受,我覺得它們就是不好的、不應該出現的。雖然對「負面情緒」的看法有誤,但現在回頭去看,過往的歷程都是有意義的,所有的學習都不會白費。

透過練習不抱怨,我更快留意到自己出口的話語,更快察覺到情緒受影響;透過寫「微笑紀錄」,每日自我省思回顧生活內容,我更明白自己整日的情緒流動狀況,與知道該靠近或遠離哪些人事物,這對於我下一階段的改版練習大有助益。

*所有藍字都加了文章連結,文章的時序跟我的心態轉變過程無關。我寫文章比較隨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在不同階段跳來跳去*

重新認識自己與看到內心深處的痛點

雖然接觸過「情緒」課題,我已經大致能辨識並標註自己的情緒類別,但卻不知道如何回應隨之而來的感受,我還是認為,如果產生負面情緒,那就代表我的情緒管理還做得不夠好,直到我讀了《允許自己不快樂:勇敢悲觀、放心落淚,不再強顏歡笑的幸福練習》這本書,看見書裡提及「同時擁抱正面與負面情緒,才能使你更完整」,「完整」兩字讓我豁然開朗。

「使自己更完整」,無關乎我夠不夠好,無關乎我是否完美,我都可以是「完整」的。以前我一直不想去看負面的自己,是因為認定那樣的自己是「不好的」。

正向的我加上負向的我,才會是「完整的我」,「有負向感受的我」只是我的一部分,不等於「我就是負向的」,理解到這一點,讓我如釋重負,我苦於自己被負面情緒影響其實是自尋煩苦惱,因為人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所以本來就會被影響,那是「正常」的。

後來,我重新認識「負面情緒」,理解到所有負面情緒的共通之處是它們都具有「提示作用」,都在傳遞帶有正能量的訊息。比如「憤怒」是為了告訴我們為自己發聲,並做出改變;「恐懼」是提醒我們集中精神多觀察思考以便自我保護,並學會用愛接納自己;「悲傷」教會我勇於表達心裡的愛與珍惜當下,以及困住我許久的「自卑」,讓我擁有持續更新的動力,並且懂得放下比較心。

除了瞭解各種情緒的內涵之外,我再進一步學習如何從情緒當中獲得訊息及懂得處理情緒。從問自己「現在感覺如何?」開始,辨識到情緒發生、知道自己當下湧現何種情緒、理解觸發情緒的原因,然後適切地表達情緒與調節情緒。《情緒解鎖》這本書讓我得以解鎖自己的情緒運作版本,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變動。

從不明白情緒課題,習慣迴避壓抑情緒,到誤解負面情緒的存在,想消滅它們,前進到理解人必然有情緒,正向加負向才等於完整,再進一步承認並接受自己能擁有所有情緒,與學習情緒技能,懂得自己的內心感受,我現在仍然喜歡閱讀與「情緒」相關的書籍。學習情緒課題的目的,是我知道只要與它們相處的越好,也等於與自己相處得越好。

越瞭解情緒,我就對勾起情緒的內在糾結更好奇,我覺得「情緒」就像是條引線,再繼續向內挖掘才是我該為自己拆除的心理地雷。也因此,讀到好些書上都提到「覺察」或「內在冰山」這兩個關鍵字,它們也成為我進一步探索內心狀況的鑰匙,讓我能一窺更深層的自我。

在我學著理解情緒時,我發覺許多使我感到不快的事,背後的原因似乎都與「自卑」有關,它像是木馬程序,一觸及就會讓我陷入自貶自厭的狀態。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很努力表現完美,如果有人因此稱讚我,我只會尷尬到想挖洞鑽到地底,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我是個冒牌貨,其實我根本沒那麼好,我認為自己根本沒資格被人讚美,即使我很希望被讚許,卻覺得自己不夠格。

所以在接觸到「內在冰山」理論時,我就一直很想知道自己的內在冰山圖到底長什麼樣子?我好想破解它,我想要看懂「自卑」到底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想要從中找到我可以改變的方向。

探究內在冰山的同時,也讓我觸及內心最深處的裂口,我才知道原來一切還是與原生家庭有關。

我本來不認為自己與原生家庭有什麼需要解開的心結,因為我認為父母待我很好,可其實幼時看著父母與手足之間的互動,那種「失去專屬的愛、不被愛」的恐懼深植在心底,使我不自覺地擔心自己不被愛,這種心情就是「自卑」:怕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所以很努力地去表現得完美、去討好、委屈自己,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期望被愛、被別人喜歡。

看清楚內在的痛點從何而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對自己總是懷有不滿與批評,其實那都只是映照出我內心未能覺察清理的失落而已,幼時我在某個因緣下覺得自己「不被愛」,但現在,我已經成年了,我有能力可以把自己愛回來。

我藉由進一步閱讀《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一書,找出面臨壓力之下自己的慣性行為反應,再運用自我對話繪製內在冰山圖,幫助自己看清楚深植心底的信念,並學著轉化舊有的價值觀,更新冰山圖架構,然後持續覺察、清理,讓自己熟悉新版的自我

畫出自己的內在冰山圖版本對我幫助很大,將外在言行與內在心理活動視覺化清楚呈現,會更好理解我能如何針對不同的層面,改寫原有的信念,移除自己木馬程式,並設計出一個新版的自我。

設計出自己想要改版的方向之後,我開始進一步實踐自我改版。

自我改版的練習需要不斷自我觀察,察覺自己的內心變化,與舊有的信念對話,才能讓自己中斷舊版本的執行,逐步轉換成新版本。內心活動變多了,漸漸地也會發現自己的轉變。能夠從旁觀看自己的變化,練習改版是我認為相當有趣的階段。

現在,我也仍在持續地認識自己,更新對自己的看法。

我曾寫過其他學習「情緒」課題相關文章:
《情緒升降梯》及《情緒自癒》(1)—啟動情緒煞車,前往情緒高樓層
《情緒升降梯》及《情緒自癒》(2)—為受傷的自己準備心理急救箱
《黃金90秒情緒更新》1—駕馭情緒浪潮,成為情緒衝浪手
《黃金90秒情緒更新》2—更新對情緒的處理方式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